首页 理论教育颜氏家训与处世之道——避讳修饰,不犯忌

颜氏家训与处世之道——避讳修饰,不犯忌

【摘要】:避讳,已经成为一种修饰方法。一个人总生活于一定的社会中,总要与人交往,有些起码的避讳常识应当懂,否则,不小心犯了忌,既弄得对方尴尬,也显得自己唐突,有时还会让别人忌恨。这些故事,读后除令人哑然失笑外,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说话应三思,不可口无遮拦,出话犯忌。我们在与他人谈话、交往中,也应有起码的避讳知识,不犯一些忌。

《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

——《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红楼梦》中说林黛玉因为她母亲名敏,所以她读书,每读到“敏”字便改为“密”,写字写到“敏”字便少写一笔。这就是我国古代的“避讳”。避讳,就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表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硬要全国或全家避用他自己的名,这就是避讳。

这种习俗渊源于周朝。《周礼·春宫》注:“先王死日为恐,名为讳。”最初的用意只不过是后代子孙不愿直呼祖先的名字,用其它的字代替,以表敬意。这种习惯秦代已形成制度,以后历代沿用。

在家训中,颜氏举了许多避讳的例子,梁朝的一个名叫谢举的人,很有声誉。但他只要听到别人口中说出与他祖先的名字相同的字,就一定痛哭不止,这一点为世人所讥笑。

还有一个叫臧逢世的人,是臧严的儿子。他品格端正,学识渊博,被视为家族的骄傲。但孝元年间,他被任命为建昌督事,管理一县百姓的大小事务时,却不能好好胜任。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案牍上的奏折,凡上面有“严寒”二字时,他都必定对着流泪,伤心得不得了,并且连公事也不处理了,将奏折退下去。

在扬都还有一个避讳“审”字的读书人,他与一个姓沈的人交结周厚。姓沈的朋友在给扬州的人写信时,只写自己的名,而不写自己的姓。

对这种作法颜氏持什么观点呢?他认为必需的避讳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分,更不能因此废弃公务,不接庶物。以上这三种做法就过犹不及。

避讳有多种方法,颜氏列举了其中一种:

改字,齐桓公名白,后人将“白”说成“皓”;周厉王名长,故而后人形容琴时就说“修短”,而不是“长短”;梁武帝小名阿练,子孙都称呼“练”为“绢”,将“销炼物”说成“销绢物”;又有人避讳“云”字,于是便将“纷纭”改为“纷烟”;还有人避讳“桐”字,便称“梧桐树”为“白铁树”。

对于前三例,颜氏认为还可以接受,对于“纷烟”、“白铁树”之类,颜氏认为迂得有些好笑。

避讳,已经成为一种修饰方法。在中国到处都避讳。比如,从前人死了要说“老了”,《红楼梦》第15回就曾写道:“现今还有香火、地亩,以备京中人老了人口,在此停灵。”过春节时,为了求吉利,不说“完了”。结婚时,为了“早生贵子”忌说:“不生”。“吃醋”,有个意思是比喻男女关系嫉妒,所以某些地区忌说“醋”,管“醋”叫“忌讳”。在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说话也要小心,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有“癞疮疤”,他便讳说“癞”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光”、“亮”及台“灯”、“烛”也讳,别人犯了他的讳,“口讷的他更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古代避讳,有些内容无可置疑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被抛弃,但现代社会中也有一些“该避之讳”。一个人总生活于一定的社会中,总要与人交往,有些起码的避讳常识应当懂,否则,不小心犯了忌,既弄得对方尴尬,也显得自己唐突,有时还会让别人忌恨。

记得以前曾看过一些由于某些鲁莽之人口无遮拦,而说话犯忌,使对方哭笑不得或怒从心起的幽默。有一则讲的是古代有一个人,说话十分不注意,为别人嫌憎。一次,朋友得了贵子,邀请他去吃宴席。临走前,他父母叮嘱又叮嘱,叫他说话一定要小心又小心,切莫在别人大喜的日子说些晦气话。从进朋友的家门到吃完宴席,他始终一句话也不说,那朋友也很高兴,今天总算吉利,不想临走与朋友告别时,那人大声说:“唉,这次我可什么话也没说,你这孩子要是死了,那可怪不着我啊。”你说那初为人父之人听了是什么感触。

还有一则讲的是一书生带着他的书僮上京赶考,书僮用担子挑着成捆的书,不小心,一些书从担子中掉了下来,书僮忙喊:“不好了,落地(第)了,落地(第)了。”书生心中极为不快,忙喝斥他不许说丧气话。并解下身上的带子牢牢地将书捆好,心想这下书僮再没晦气话可说了,不想书童十分满意地看着捆好的书堆,说:“这下好了,怎么也不会及地(第)了。”

另一则讲的情形和上例差不多,大过年,一商人家正在包饺子。小儿子突然大声叫:“爸爸,饺子破了。”他爸很不高兴,毕竟是做生意的人,“破”这个字不吉利,他忙教训儿子:“不要说破,破也要说挣。”第二年商人家又吃饺子,小儿子看着满锅沸腾的饺子,欢快地说:“爸爸,今年饺子包得好,一个也不挣了。”

这些故事,读后除令人哑然失笑外,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说话应三思,不可口无遮拦,出话犯忌。我们在与他人谈话、交往中,也应有起码的避讳知识,不犯一些忌。

比如现代生意人,虽然用的是现代经营管理手段,但在心底也怕别人说话唐突,犯一些口忌,使自己在“出师”之前便心有顾忌。因此对于生意人,大过年的应少说破、栽、赔之类的字眼。

一般的老人,虽然都经历了很多事,却也怕死,因而对老人,应少提死、棺材、火化之类的话题。

一般的人,也怕生活中飞来不测,因而一般在过新年时,有些地方都讲究“净口”.,少提血、灾、死之类的字眼。

凡此种种,也许有人会说这其中有迷信、求吉利的因素,但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不希望自己一生都平平安安,干什么事都顺顺利利的呢?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尽听到些晦气话,我想即使所说的事不一定会变为现实,也会令那人心情很不愉快,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也有自己的弱点。

两性中,大体上女性是比男性话多,但有些女性在与男性交往中却往往不受欢迎,这与她们说话不太注意有关。前不久在《广州日报》上看了一则题为《男人最怕的九大话题》,觉得有些道理。报上说男人最不愿谈及或提起的有九大话题,因此女人在与他们交谈时应有所避讳:

一、切忌谈他们的“秃顶”。原因是他会产生恐惧感,深怕在女性眼中,丧失了吸引力;二、千万别在男人面前批评他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每个男性在生命中眷恋的“异性”,母亲受恶评,会大大伤害他的感情;三、不要对他的“浪漫观点”加以评论。假如女性低估了他的浪漫气质或罗曼蒂克幻想力的话,那对他是一种致命的伤害;四、不要把他的饮食习惯或偏嗜作为谈话题材,男人最怕别人剥夺他享受食物的权利;五、千万别在男性面前嘉许另一男士的成就。有不少男人气量甚浅,会认为他是被有意奚落;六、男人大多喜欢对“女友”以外的女性加以注视。事实上,此举并非男性不轨的欲求,向其它女性投以关注的目光,纯粹是寻求眼皮“供养”。但是,却经常受到女性的责备,因此最不喜欢女性提及此事。七、不要劝告男性争取升职,加薪或转换工作等。因为他会认为你对他的能力、雄心以及进取性欠缺信心。八、不要在公共场合谈及他在家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下意识中认为这样谈论他,有损他的尊严。九、切勿谈及男性的“肚围”,或把下垂的腹部与另一些身材健美的人相比,这会触痛他最脆弱的神经。

人与他人交往不只通过语言。还有其它方面,也应注意避讳。比如你与同事交往,在办公室中,电话铃响了,你去接,是你同事的,你不要问对方是谁。同事听电话时,你也目不斜视,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尽力让同事觉察到你的态度是“充耳不闻”,有可能的话,还可借上厕所,给茶杯里加开水等回避一下。同事接完电话你也不要婆婆妈妈,问是谁打来的,问他有何贵干。

如果有人到办公室中拜访你的同事,开门之初你就不要寻根问底,再三盘问,客人走后你也别问那人找他干啥来的等等。

如果同事在伏案写信,你就不要用眼睛有意地瞟来瞟去,或还站在他旁边半开玩笑地探听信的内容,甚至在同事填写信封时专凑上去细细研究一番,写往何处,写给何人等等,这些都只会让人反感。

在街上遇到同事或朋友与初恋的情人一起,你礼貌地打个招呼就够了,切记不要拉着对方谈个没完没了,这样只会让恋爱中的两人都感到尴尬。

另外,对于同事的一些小缺点,不要在公共场合提及,免得伤别人的面子,这也是一种避讳。如男人忌别人说自己矮,最好不要评他的身高,女人呢,胖的应说“丰满”,瘦的应说“苗条”,高的应说“秀颀”,矮的应说“小巧玲珑”,这些在一些大商场已成为售货员必须掌握的职业语言。另外,切忌在别人注重的人面前提他的缺点,即使不小心说了,也应巧妙掩饰过去。

如一宿舍中住着几个单身汉,其中一个有了女朋友,一天他把女朋友带到宿舍作客,大家都彬彬有礼,当女孩子的面夸那男孩好。一不小心,一个人说了句“他是什么‘铁公鸡’”,原来这人在宿舍中生活特别吝啬,牙膏、肥皂、香皂自己从不买,老用别人的,别的一些小东西也是如此,因此宿舍的其他人戏称他为“铁公鸡”,但那时,此语一出,大家一下都呆了,尤其是那男孩子,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她女朋友也满脸疑惑。说错话的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唐突,马上一脸诡秘地问那女孩子:“你猜为什么我这么称呼他?因为啊,他自从和你谈了朋友后,骄傲得不得了,老在我们面前炫耀,因而,我们都称他‘铁公鸡’。”一下子春天又回到了宿舍里,那女孩子又甜蜜又骄傲,她男朋友呢,也从此改掉了贪小便宜的习惯,这都是说话人的技巧。俗语说:“揭人莫揭短”,否则口无遮拦二下子撕了别人的面子,也会撕破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造成自己的孤立。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回到家中也有不少“忌语”,严重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其表现:①“脏语”。一些街头泼妇、流氓烂仔用的粗话随口而出,有时就会伤害家人,对孩子也是一大“污染”,后果极不好。②“甜语”,夫妻间说“甜言蜜语”时切记“避嫌”,否则孩子很容易学而发育“早熟”。③“恶语”。家中有矛盾,有的夫妻之间就会恶语相加,导致感情疏远;小孩子有了过错,父母也恶语相对,使儿童幼小心灵受到伤害;恶语指向老人,更是不孝。④“少语”。家庭是否有融洽的气氛,对家人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沉闷的生活绝对无益于强身益寿,故家庭中应多多交流。

随着国门开放,中国人也开始同外国人打起交道来了,外国人也有禁忌,下面介绍一下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时必须注意的地方:

你与英国人打交道时,应注意三忌,第一不要将英国人称为英国人,因为“英国人”的原意是英格兰人,而和你来往的人可能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北爱尔兰人或爱尔兰人,而不列颠这个称呼则会使所有的英国人都感到满意。第二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谈笑的资料。第三是不要系带条纹的领带,因为这种领带可能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摹制品,会让英国人感到侵犯了他们的尊严。

如果你与法国人打交道,不要对对方多提个人问题,因为法国人不喜欢涉及他们的家庭私事。

在东南亚国家,谈交易时不要翘二郎腿,那样可能破坏成交的机会。假如不知不觉把一只脚颠来颠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对方,这笔买卖就吹了。哪怕是无意中稍微碰了对方一下,也会被认为是不可忍受的。

还有与欧洲人交往,忌说“13”这个数字,与英国人交谈时,忌问别人“你爱人还好吧”。因为在英语中“爱人”和“情人”是同义,在公开场合问他这个问题会令他难堪,与女人打交道,应遵循国际惯例,不问对方年龄和工资等。

以上提到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避讳知识,人在交往中为取得他人的亲近与喜欢应注意到这些,另外也要提醒一下,避讳切不可过分,有时避讳过分反会造成大的危害,如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十月,就曾因为明朝的最高统治者姓朱,而“猪”与“朱”同音,所以严禁老百姓养猪、买猪、卖猪和杀猪,违令者遣发边塞充军。结果数天内,各地猪价一落千丈,一些小猪崽,就只好活活地埋掉了。这种避讳,其愚蠢、偏激、违背常理,实在是“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