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为人处世与宽容:内典初门,外典仁义礼智信

为人处世与宽容:内典初门,外典仁义礼智信

【摘要】: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作人克己从善,讲求大度与宽容。颜之推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援儒人佛,告诫子孙要克己从善,修身养性,以图来世。意大利罗马军事法庭5月8日开庭对他进行了审判。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只要他还能念及旧情,并表示有所悔过,就应宽容相待,不计前嫌。宽容大量是为人处世应具有的美德之

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是心,勿轻慢也……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颜氏家训·归心十六》

读颜氏《归心篇》,特别是读后面一部分,只觉得颜氏是在讲“恶有恶报”。且看颜氏所讲的几则故事——

“梁孝元在江州时,有人为望蔡县令,经刘敬躬乱,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系;刹柱,屏除佛像,铺设床坐,于堂上接宾。未杀之顷,牛解,经来至阶而拜,县令大笑,命左右宰之,饮啖醉饱,便卧檐下。稍醒而觉体痒,爬搔隐疹,因而成癞,十许年死。”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饥民盗田中麦。思达遣一部曲守视,所得盗者,辄截手腕,凡戮十余人。部曲后生一男,自然无手。”

“齐有一奉朝请,家甚豪侈,非手杀牛,啖之不美。年三十许,病笃,大见牛来,举体如被刀刺,叫呼百终。”

以上这些例子,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也是不可信的。毕竟颜之推处于那样的社会,摆脱不了迷信的影响。且不论这些缺陷,总的说来,这些夸张了的事例旨在告诉后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作人克己从善,讲求大度与宽容。

所谓“归心”,即归心于佛,也就是虔诚地信佛。东晋南朝时期,佛教极为流行。当时人称佛教为内典,儒教为外典,认为内外两教本为一体。颜之推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援儒人佛,告诫子孙要克己从善,修身养性,以图来世。“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勿轻慢也。”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佛教即为内典,儒教是为外典,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无论是佛家的“五禁”,还是儒家的“五常”,都反映了作为古老中国思想之源的“仁爱学说”。“仁爱”学说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传统道德情操。它要求推己及人,侧隐为怀,视人若己,济人危难,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也包含了先人后己的精神内涵。

相对于今天的新道德来说,旧道德往往是今天的人们所做不到的。在西方个人本位主义的冲击下,今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利己则为,不利己则不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或者“一切向钱看”;更有甚者,救人之前,先讲价钱。追求个人的发展,个性的完善,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个人如果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对待任何事物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个社会上最终会无法立足的。

极个别人甚至抛弃为人的起码道德,为害社会,这些人是罪不可恕的,也许有人会举出一些逍遥法外的恶人的例子。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统统报销。”又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躲得有多远,恶人都将因为他的罪行而受到“审判”。

《中国青年报》1996年5月19日登载一篇文章,报道了一个原德国纳粹党卫军军官在五十二年后的今天,仍被押上法庭的事件。

这位原德国纳粹党卫军军官名叫埃里希·普里布克。他1944年参与制造了在罗马郊外屠杀335名意大利人的惨案。1944年3月末的一天,罗马南郊山区的一个山洞口,当时任德国纳粹党卫军上尉的普里布克手持一份名单。一批五花大绑的意大利人五个五个地被带到他面前,他一一问过他们的姓名,然后将笔一挥,把他们的名字勾销。意大利人被带进洞后,党卫军士兵用枪顶着他们的后脑勺一枪打死。意大利人的尸体渐渐铺满了狭窄的山洞。后来的人被命令爬上死人堆受刑。最后三百三十五具尸体堆成一座小山,血流成河,景象惨不忍睹。

普里布克战后逃到阿根廷定居,半个世纪来一直逍遥法外。然而五十二年后的今天,普里布克终于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去年,他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一次采访中才偶然被发现,意大利政府立即向阿根廷方面提出引渡要求。当年被杀害的意大利游击队员的亲属、意大利犹太人社团以及罗马市民联名控告普里布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参与屠杀意大利公民”。意大利罗马军事法庭5月8日开庭对他进行了审判。

意大利报刊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对普里布克的公开审判再次证明,历史的罪人永远逃脱不了人民的惩罚。

普里布克“逃不脱审判”的事例证明:做恶者都将受到惩罚。多做善事,莫做恶事,为人处世应讲良心,应有恻隐之心,应有一颗赤诚仁爱之心。

所谓“恻隐之心”,即对别人的危难、不幸表示怜悯、同情、不忍。

一个人在偌大的世界,总难免会有挫折、不幸、悲伤、痛苦。灾祸往往是不期而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同情他(她)的遭遇,并给予关怀和帮助。俗话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身处困境的是我们自己,而四周没有一只援救的手,我们的心里又会是怎样一番感受。

恻隐之心的最直接的要求是不要做事太绝。要给别人留下余地,也就是给自己多寻一条道路,就像《日省录》中所言:“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

历史上有“怜赠绨袍”的典故,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秦国宰相范睢在未到秦国以前,在魏国做事,须贾借故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范睢因而获罪被责打,折肋摧齿。他佯装死去,后逃人秦国,做了秦相,化名张禄。一次,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睢得知后,就装扮成穷人去见须贾,须贾惊诧地问:“范叔现在做何事?没有什么忧愁吧?”范睢说:我为人帮工。须贾表示怜悯,留他坐饮,说:想不到范叔贫寒到这种地步了。怜悯其寒,须贾赠范睢绨袍(厚实的丝织袍子)一件。范睢和须贾驾车同往秦的相府。范睢先进府多时仍不见出,须贾便问守门人:范叔为何还不出来?守门人说:哪里有什么范叔,那是我们的丞相张禄。须贾于是袒露身体,跪着前行,向范睢请罪。范睢说:你赠我绨袍,念你还不忘旧情,免了你的罪吧。

须贾虽然伤害范睢在前,但他后来尚能怀一份侧隐之心,“怜赠绨袍”,因而才能得到范睢的原谅。倘若须贾没有这份“侧隐之心”,也没有“怜赠绨袍”的举却,只怕范睢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当然这也同范睢有着豁达容人的胸襟分不开。

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只要他还能念及旧情,并表示有所悔过,就应宽容相待,不计前嫌。宽容大量是为人处世应具有的美德之一。待人宽厚不仅表现在别人犯错误时,能宽容、豁达,不去斤斤计较,在日常生活中,也都应尽力做到这点,“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常存忠厚”。在不同场合,都要力求做到这一点。

在家里,对待自己的家人,不用说是应该忠厚而不应该刻薄的。世界如此之大,能合为一家人是多么大的缘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缘纽带将一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一起同风雨、共患难,这是怎样难得的一份温情。然而,有许多人不知道珍惜、呵护这份亲情。负心汉抛妻弃儿,薄情女另攀高枝,离婚率在上升,家庭犯罪案件在增多。家庭这个本应温馨静谧的港湾变得激荡难干。虽然造成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人相互之间的感情冷漠、刻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我们尤其要说一说夫妻之情。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家庭亲情中的中间环节、关键环节。这份感情的恶化会影响到家庭的氛围,这份感情的破裂则意味着一个家庭的解体。所以说,夫妻更应以诚相待,心心相印,是丝毫刻薄不得的。

在报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本来很和睦美满的三口之家,丈夫原是一个本分敦厚的农民。在赌博风刮遍神州时,染上恶习,爱上了“四方城”。从此不务正业,而小家庭也在他输多赢少的赌博中日渐衰败。妻子苦口婆心相劝,丈夫不听,反而拳脚相向。久成陋习,每回从赌场归家庭,其妻都要饱受捶打之苦,几乎丧命于其夫拳脚之下。做妻子的再也忍受不住,竟将亲生儿子活活煮死,自己自杀未遂。这个愚昧的农妇被问及杀害亲生儿子的原因时,只有一句话:“他对我太狠了,我要让他断子绝孙!”

刻薄,不仅毁了这对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毁了他们美满的家庭,酿成了一幕人间惨剧。而那些有良心的忠厚的人们则用自己的行动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人间喜剧。

《广州日报》1996年10月15日报道了天津市河东区盘山道街居民陶成瑞夫妇的故事。

今年已六十九岁的陶成瑞和妻子张华芳共有五个儿女。张华芳大娘五十岁时患上严重脑栓塞等多种疾病,至1978年9月份变成神志不清、听不见、不能说、不能动的植物人。面对含辛茹苦几十年的妻子,陶大爷痛不欲生。从此,陶大爷每天数次通过胃管给她输牛奶,将蔬菜榨成汁输给她,并按时给她换尿布。据陶大爷的儿女和邻居们讲,他精心服侍妻子的场面谁见了都会受感动,十八年来妻子每次大便都是他亲自下手掏出来的。由于护理精细,张大娘十八年来竟没有患过一次褥疮。陶大爷对妻子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许多人还热心地帮助陶大爷夫妇,盘山道街第一医疗站的王旭东大夫主动上门,帮助医疗护理,并为张大娘提供了较科学食谱。去年九月份,奇迹终于出现了——张大娘的神志渐渐清醒,并很快恢复了记忆力听力,但仍未恢复说话的能力。人们前来祝贺他们金婚大喜时,她笑得开心极了。说到陶大爷十八年来照料她的一些情节,张大娘泪流不止。

陶成瑞十八年如一日精心护理瘫痪在床的妻子,竟使这个十八年的植物人奇迹般地恢复了记忆和听力,而且神志、感情也如正常人一样。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每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感动不已。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陶大爷对妻子的举动非常感动,夫妻间增多了谅解和互助。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奉劝天下夫妻珍惜这份姻缘。

“归心”思想不但可用于家庭,在邻里相处上,也应该注重这一点。

人可以没有其他关系,但鲜有没有邻居的。邻里关系可以说是仅次于亲缘关系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在六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上说,在北京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人中,熟悉自己所有邻居的只占18%,只熟悉个别人,和其他人只是点头之交的占20.8%,只大概认识几个的占18%,一个也不认识的占2%。这些调查数据足以表明现今社会邻里关系的冷漠。不仅如此,有些邻里之间关系恶劣,吵骂打斗,甚至发展到闹出杀人命案来。

广州市一德中路某楼两户居民,因为小事争吵,最后发生伤害他人致死的命案,令人惊愕。陈某和郭贵雄同住于一德中路的一座房子,共用三楼的一间小厨房。他们常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陈与郭的妻子因厨房用具被挪动的小事发生口角,陈认为郭妻不讲理,将郭妻置于厨房中的脸盆与用具掀翻在地。郭妻急忙回房用电话呼叫郭某。

郭某深夜回到家中,见到被陈某掀翻在地的用具后怒不可遏,当即与陈对骂起来。两名壮汉发展到动起手来,互相推搡拉扯之中,郭贵雄抓起厨房中一把扁长菜刀对准陈某胸部捅将过去,鲜血立即喷涌而出,陈某当即瘫坐在一把椅子上。此刻,郭某无动于衷地脱下沾着大片血迹的衬衣到水龙头清洗干净,然后才打电话给其妹夫说了家里发生的事。其妹夫一听顿感事态严重,通知了派出所。干警们及时赶到现场,发现陈某被郭某用刀捅中要害,斜瘫在靠背椅上已经断了气。郭被干警依法缉拿归案。

为小事邻居成仇敌,“口角”竟然杀死人。何其悲哀。

人际关系熟悉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加强人们彼此间的关注、信任、依存的良性互助关系。邻里相助意识淡薄者的安全感自然不如邻里关系较为密切者的安全感程度高。良好的邻里关系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安全、快乐和温情。处理好邻里关系,要采取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忍让、和睦友善的态度。自家做事、活动,要考虑是否会影响邻里,要尽量不妨碍别人的生活和休息;邻里间有了不同意见,要尽量通过协商解决;邻里有了病人或其它困难,要主动上门慰问,给以必要的帮助。可以说,这是“归心”在邻里关系上对人们的具体要求。

《长江日报》曾登载过这样一则报道:《邻里,我的“眼睛”》。

人说盲人是残中之残,面前一片黑暗,处处求人帮忙。而在江汉区水塔街永康里居住了四十四年的盲人杜冬生,却道出了另一番感受。四十四年来,邻里汪玉华、李桂荣、赵云亭、张芝香等,把他当作自家人,抢着帮他,每天都要到他家去几趟,杜冬生的事,大到娶妻生子,小到打开药瓶子都是邻居帮忙。冬天下雪,邻居开门第一件事便是清扫杜家门前雪;夏日炎热,最先安装好的也是杜家的电扇;看见他出门,立即有人扶他送一程,他的盲友来串门,也会有人牵着引进他家。几十年来,专门为这对盲人夫妇买菜的邻居换了几茬,定期在他家值班的邻居也转了几轮,不知不觉之中,他们拉扯大了两个健康的儿子,现均在广州工作,老两口退休在家,有邻居关心也不觉寂寞。

杜冬生说:“我有幸生活在连续十一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的永康居委会,这么多年来邻里对我体贴人微,让我觉得我们是一家人。凡是需要眼睛的事,他们都替我想到、做到了,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一片光明。”杜冬生和妻子郑红也尽自己所能回报着邻居。曾经为杜家买菜十几年的李春娥中风卧床后,郑红每天两次摸上门为她按摩。

邻里的关怀使这对盲人夫妇“心里一片光明”。可见良好的邻里关系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美好。

把范围再扩大些,在更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坚持“归心”原则。譬如在乘车、看病、购物、游览……等等场合,你是否注意“责己以严、责人以宽”,不过分苛求或苛责别人呢?有许多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些,稍不如意,就出言不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特别是阅读了下面这个故事后,你就会更加明白这一点。

去年六月,四川涪陵一中巴车司机刘光伟因被家庭纠纷搞得焦头烂额,而耽误了发车时间。旅客们七嘴八舌地指责他的不是,有人甚至出手打人,幸亏一位年过六旬的张老汉东说西劝,气势汹汹地旅客们才渐渐平息了怒气,但仍时不时有人冷嘲热讽。刘司机知道理亏,抱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优质服务态度,铁青着脸上路了。当车行至乌江渡时,刘司机请张老汉下车帮他提一桶水,张老汉欣然答允下车,他还没有走出十丈远,刘司机便开车冲下湍急的乌江,转瞬间,中巴车便被涌汹的河水吞噬,一车十二人全部溺死,张老汉却幸免于难。

分析这起车祸,司机的过激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即使他死了,也留下千古骂名。但是在这起车祸中旅客自身就没有错误吗?刘司机本已心烦意乱,而旅客们又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其指责,怒骂,甚至大打出身,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刘司机受伤的心灵上文撒了一把盐,使他在那一刻产生了厌世的绝望心理,从而玉石俱焚。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片言六月寒。刘司机因张老汉几句宽容暖心的话,打定主意坠车乌江的时候也不愿拉他为自己垫背。中华民族是讲礼仪的,宽容是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旅客固然是上帝,也不能一味地高高在上,物极必反,势必酿致血淋淋的车祸。

像这样的车祸事故虽然并非多见,但骇人听闻的事实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安全!

推而广之,行走于人世间,时时处处都应怀一份爱心、一份良心、一份侧隐之心。

在今天许多人抱怨“人情淡薄,人心不古”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从家里开始,在邻里之间,在广袤的社会之中,克己从善,宽宏大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