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就代表没有糖按照国际惯例,蔗糖仅仅是糖的一种,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和淀粉糖的甜食品,但无糖食品必须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而贩售这些“无糖食品”的经营者,他们对此问题的回答出奇一致:无糖食品“就是没蔗糖”。目前在我国已经批准列入食用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只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当人们吃入所谓“无糖食品”时,这些细菌还是得到了充分的养料,还能够继续进行破坏活动。......
2023-12-01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大唐帝国自高祖李渊开国以来,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其国民富庶,国势强盛几至巅峰。然而李姓天下竟也捱不到三百年,大唐气数亡尽。其后天下乱纷纷,群雄割据,一时出现了五代十国。冯道就生活在这乱世时期。他也算得上是五代时的一个名人了。尽管朝代更替,人事沉浮,但他一直身居高位。或任将相,或任三公,生前死后,又颇有佳誉。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对他的评语是:“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且又“滑稽多智”。冯道死后,“时人皆共称叹”,说他“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还拿他与孔子相比,认为他“与孔子同寿”。对他的称誉达到如此程度。
冯道处世“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又自称是一个“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子”。大概正是用了这样的中庸之道,他才在激烈动荡的官场中,得以一直保持着高位,并能得到荣誉。
其实,事实是这样的。冯道先在后唐任宰相,唐愍帝未死之前,他就率百官去迎接主子李从珂;后唐灭亡,冯道摇身一变,又在后晋任宰相,出使辽国,卑躬屈膝,以奴颜赢得辽主的青睐……纵观冯道的一生,他没有对任何一个君主真正忠诚过,又没有对国家的兴利除弊作过杰出的贡献。他奉行的人生哲学是明哲保身,迎合强胜。只要自己有高官做,管什么国家利益,江山易主;至于百姓的疾苦,更是丢诸脑后。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冯道那种“有奶便是娘”的官僚作风十分反感,曾愤慨地提出:“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以而知也。”这个见解,要比司马光公正高明得多。
像冯道这类人,他们遇事缩头,见风使舵,表面上谦恭、圆滑、随和,摆出一副好好先生的面孔。其实,却在暗中揣摸形势,捧强欺弱,毫无人格可言。冯道曾自称:“孝于家,忠于国。”这不过是欺人之谈。五代时好几个国家的灭亡,都在他当宰相之时,难道与他无关吗?至于他丧失民族气节的行为,则更令人不齿。
生命得之于父母双亲,养之于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连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化的孙悟空,遇到事儿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把脑袋凑上去让人砍的,何况凡人!对于此,颜氏也不由得说道:“夫生,不可不惜!”
但是,颜氏接着写道:“生,不可苟惜。”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是担负着许多责任的,小至家庭,或为人子女,或为人父母,或为人夫妻,等等。大范围而言,人是属于集体、国家社会的人。假如一个人的家庭受到恶人损害,强盗入门,他能惜生吗?假如与一个人休戚相关的单位集体面临着危难,他能惜生吗?假如一个人的国家身受外侮,面临存亡之时,他能惜生吗?
几千年前亚圣孟子就说过这样几句掷地有声的话:“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什么这样说?难道孟子不愿意生吗?并非如此,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孔子也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
先哲们所讲的“义”即正义。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正义的理想,因为在先哲看来,作为正义的人格必有志向和理想,唯其如此,才能有所激励,给人以力量,这理想就是公利天下,也即天下为公,它实质上就是古代先哲为人们树立的崇高的道德理想;一是正义的行为,要实现分利天下的伟大的理想,必须要富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积极地去行动,具有承担艰巨任务的行为能力。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先哲们所说的义,就是指正义的理想和行为。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中,虽然也有冯道这样苟且偷生的小人,但更多的是那种重义轻身的仁人志士。天下有道时,他们就出来建功立业,造福于民,如管仲、孙武、王安石、张居正等;天下无道、君主昏庸时,他们或能不平则鸣,捍卫正义,刚正不阿,如比干、屈原、寇准、海瑞、包拯等,或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如王充、司马迁、诸葛亮等;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他们胸怀大义,挺身而出,以身殉国,如岳飞、文天祥、霍去病、史可法、戚继光、邓世昌等等。
颜之推写道:“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颜之推记叙了一些真人真事。当时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一战战败,被敌贼俘虏,始终视死如归,不向敌人低头,最终被杀害。鄱阳人王世子的夫人谢氏,站在屋上厉声怒骂敌贼,“箭射而毙”。这位令人敬仰的夫人,是谢遵的女儿。她的操行贤德品质如此高洁,谁人能及!一个弱女子对待死亡尚且如此大义,而那些总是教导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士大夫们,此时此刻又完全是一副卑劣嘴脸。颜之推不禁长叹:“悲夫!”
颜氏本人在那个乱世,初供取于梁,后来梁为北周所灭。他不肯以亡国之民的身份供奉于新朝廷,于乱世之中,携全家逃奔北齐。颜之推此举,正是因为他不愿意失“义”而苟惜生命。后也称颜家是南北朝时的高门士族,此名副其实也。
明嘉靖帝时户部主事海瑞为了“正君道、明君职,求万世治安”,义无反顾,冒死上疏,严厉抨击嘉靖帝。针对嘉靖以尧舜自比的不耻行为,指出:你抛开国政,修仙求道,只望个人长生不老,不顾国家日趋崩溃;你任意猜忌下属,甚至杀戮那些稍有不满的人;你放纵贪官污吏,使国库如洗,民不聊生,你哪一点配与尧舜相比呢?疏中还说:你只顾沉迷梦幻,一心成仙,滥兴土木,劳民伤财。你知道天下人怎样称你的年号吗?‘嘉靖嘉靖,家家穷得干净。’你的天下已经走到了尽头,该到你幡然醒悟的时候了。语言尖刻,切中时弊,海瑞明白,呈上后必会触犯龙颜,获罪致死,因此,他事先买好棺材,告别妻子,送走仆人,并托人料理后事。果然,世宗大怒,命令左右立即逮捕海瑞。但由于海瑞上疏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皇帝也不敢轻易下令杀海瑞了。海瑞为国为民,备棺进谏,置生死于度外,深为世人敬重。他的事迹不仅载人史册,而且被后人编成戏剧,千古传唱。
像海瑞这样的仁人志士,面对正义的沦丧,他们挺身而出,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人民也永远赞扬着他们。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这时更涌现了许多“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面对入侵者的炮火,他们奋起反抗。下面要讲的是一个无名无姓的八十多岁的老妇人的故事。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骑踏破中国的壮丽河山。一次,日寇侵入河北省某县一个近千人的大村庄。在刺刀的驱赶下,村民被集中到村头的谷场上。机关枪架起来了,大屠杀迫在眉睫。村民们惊慌失措。这时一个八十多岁的龙钟老太举起手中的拐杖向身边的鬼子打去,就是这样一个无声的举动带动了千余名村民奋起反抗。人民——伟大的人民,赤手空拳与鬼子搏斗着,竟有大半人因此得以逃脱活命。我们还可以从南京大屠杀的有关史料里找到另一种事例。几千人、几万人被活埋、被枪杀,无一幸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少这种振臂大呼、不苟惜性命的人!虽然那位老婆婆的姓名无从查起,但是她的行动、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当前,人们普遍为社会治安问题担忧,好人怕坏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邪恶势力之所以有恃无恐,肆无忌惮,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环境,新闻媒介经常披露这样的事情:当流氓抢劫团伙在火车或公共汽车上用凶器逼着旅客逐个交出钱物时,无一人敢于制止,就连乘警和服务员这时也躲了起来;当英雄孤身斗歹徒时,围观者达千余人,竟无一人出来相助,使英雄致残甚至身亡……研究这些围观者的心态,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抱着“明哲保身”、“好死不如赖活”的心理的。因此,他们面对邪恶势力睁只眼、闭只眼,装做“糊涂”。
有人为自己的这种“糊涂”辩护,他们说,清朝文人郑板桥就追求“糊涂”,书写有“难得糊涂”名言传世。是的,郑板桥的确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可是他做事为人却并不“糊涂”,他能够“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关心人民疾苦,和人民同休戚,共患难。试想,一个“糊涂官”怎么能做到和人民同休戚共患难呢?面对贪官污吏、地痞恶霸、不道之人,郑板桥从来不作半点让步,总是大义凛然,坚决斗争。一个崇尚“糊涂”的人能做到这些吗?郑板桥的所谓“糊涂”,只是不愿让卑污浊流扰乱自己的清修。不愿计较世间那些浮名微利,不愿计较个人得失,不愿在非原则问题上争高低上下罢了,他“小事糊涂,大事讲原则”。而现今被世人挂在嘴边的“糊涂”,只不过是一种不惜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从而保全自己、发展自己、不让自己吃亏的“精神鸦片”罢了,说穿了,是一种于人于己方便的“利己哲学”。
如果人们能从那些恶性事件中警醒,不再存“苟生;”之念,不再“糊涂”下去,不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能嫉恶如仇,邪恶势力还能如此嚣张吗?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不惜生命的人。葛朗台式的守财奴看到金钱就如“饿虎看见食物”一样地扑上去;西门庆式的色欲狂看到女色就顿生恶念,心痒难禁……这种“献身”的精神实在是为人所不齿的。此种人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臭了名声,丢了性命。他们真是枉有此生,白来了这一遭。可悲可恨!
颜之推说:“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诫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这表明了他对于生何时该惜,何时不足惜的见解,是非常正确的。上文的所有论述,正是对这一段话的注释。
时代变迁,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为正义而不惜生命的人,他们再也不会重蹈海瑞的覆辙,相反,他们将受到政府的嘉奖,受到社会的赞扬。如跳进粪池、勇救老农的大学生张华;面对滚滚而下的遇险游客,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迎上去的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们;不顾身怀六甲,跳水救人的陈燕飞;为了拯救民兵性命、舍身扑弹的好战士王杰;为保护国家财产而不怕牺牲的潘星兰、杨大兰;一人勇斗四歹徒的解放军徐洪刚……正义之士不胜枚举。
不论是昨朝英豪,还是今日风流,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砥砺着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不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愿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切实行动起来,推动共和国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有关为人处世与《颜氏家训》的文章
“无糖食品”就代表没有糖按照国际惯例,蔗糖仅仅是糖的一种,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和淀粉糖的甜食品,但无糖食品必须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而贩售这些“无糖食品”的经营者,他们对此问题的回答出奇一致:无糖食品“就是没蔗糖”。目前在我国已经批准列入食用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只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当人们吃入所谓“无糖食品”时,这些细菌还是得到了充分的养料,还能够继续进行破坏活动。......
2023-12-01
大灾之年,不知有多少农民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可贾珍贪得无厌,一味苛求。但很可惜,等他晚上说与凤姐时,她已亲自出面将此事做成。相形之下,贾琏之德行远胜于明知就里还要作恶的凤姐。贾琏的为人,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对于石呆子事件的态度。......
2023-11-27
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因而,老子有时说它是“无”,这是就“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的;有时说它是“有”,这是就“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可以;说“道”是“有”,也可以。“道”是指没有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
2023-10-29
1.3.1.1 调频的由来风力发电具有不可控性,为风电场配置备用容量比起传统发电来说经济性更差,因为这些作为备用的传统发电会导致系统负荷率的进一步下降。......
2023-06-22
智宣子不听智果的劝告,执意定儿子智瑶为他的继承人。智宣子去世后,这位有才无德的智瑶得意扬扬地当上了“一把手”。长话短说,最后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智瑶,把智瑶的骄兵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最后不仅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瑶的领土,而且将智瑶的头割下来,放在开水中煮,并在他的头盖骨上涂了漆,做了饮具。从智瑶的教训中,司马光认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
2023-08-26
文公刚一入宫,门外就有个自称是寺人披的人赶来求见。真正能使他有恃无恐的是,他此时手中已掌握了一条决定文公生死的情报。一个可以被判死罪的人,不但敢找上门来全无惧色,且口气如此强硬,文公知道寺人披手里一定握有他所需要的什么东西。这一举动使得过去与文公有旧怨的人大受鼓舞,头须于是也来叩响文公的宫门。封雍齿、用头须、不杀寺人披,表明了君主的好恶已不再是个人的好恶。......
2023-08-30
张仲景的精神养生益寿大法,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张仲景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不为官卖命,而为民行善,他的一生过得充实,活得成功。......
2023-11-27
自后唐至后周,出了一个八面玲珑不倒翁式的宰相,历事五姓十个皇帝,世故圆滑,左右逢源,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冯道作为后唐宰相,全无气节,又乖乖地拜倒在石敬瑭的脚下。冯道认为中原已归辽所有,立刻主动前来,拜见耶律德光。冯道以吹捧对方和辱骂自己,取悦于人。冯道摇身一变,又成为后汉的太师。冯道自告奋勇,前往迎接。冯道看不起柴荣,顶撞说:“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冯道以为,柴荣亲征,必然失败。......
2023-0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