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涉众型经济犯罪社会风险预测

涉众型经济犯罪社会风险预测

【摘要】:而涉众型经济犯罪受害人群体引发的涉稳问题大量增多,问题也最难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受害人群体是当前党委政府安保维稳工作的重点对象,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一旦我们掉以轻心、防范不当,将会导致经济问题、法律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甚至危及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全。

(一)涉众型经济犯罪利益受损群体已经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某省由非法集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倍增加,2016年有157起,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7%,其中聚众上访125起,占各类聚众上访总数的18%。同时,涉众型经济犯罪涉稳群体成员复杂、处置难度很大,许多都是征地后农民、下岗人员、居家闲散人员、离退休人员等低收入人群,一旦财产受到损失,极易聚集上访滋事。

(二)涉众型经济犯罪受害人群体将逐渐成为超越涉军、民师等群体的重要利益诉求群体

涉军、民师等群体人员由于年龄逐步老化,体量逐步萎缩,因补偿安置、征地拆迁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涉稳事件也在逐渐减少。而涉众型经济犯罪受害人群体引发的涉稳问题大量增多,问题也最难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群体性事件已由原来的零散无序发展到集中统一,挑头人员相对固定,诉求更加强烈,活动更加频繁,全国全省大规模串联统一行动的趋势愈加明显。有的有专人进行幕后策划、制作横幅标语、网上煽动炒作、约喊媒体曝光,甚至制作专题片进行宣传造势,规模性、持续性不断加大,行为模式、活动能量不断升级。特别是每逢重大敏感节点,利益受损群体线上线下加紧串联,谋划组织赴省进京上访,给党和政府施压,给维稳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三)涉众型经济犯罪经济诉求可能转化为政治诉求

涉众型经济犯罪利益受损群体一旦形成,便迅速建立微信、QQ群进行联络,通过网络串联、炒作、放大,制造群体性事件,造谣生事,蛊惑民众,甚至诋毁党委和政府,社会稳定风险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的趋势日益明显。公安机关在侦办“华氏集团”非法集资案件中发现,该集团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投资人到省、市政府集访,借此向党委政府施压,“绑架政府”批准其违法建筑合法化、解冻其冻结资产,要求政府兜底买单。“e租宝”投资人攻击中央电视台为“e租宝”做广告,认为没有央视的背书就不会上当受骗,进而攻击党委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监管不力,甚至公开表示对法治公序乃至制度体制的质疑。“五行币”传销组织借“反萨德”、“反乐天”聚众示威之名,行推行传销之实,还串联聚集,集中前往香港、澳门,借参加“五行币大孝天下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演唱会进行造势。

(四)由涉众型经济犯罪导致的“次生灾害”接连不断

涉众型经济犯罪由于案情复杂、涉及人员众多、对民众心理冲击大,极易诱发各类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犯罪。有的非法拘禁犯罪嫌疑人的亲属子女,有的自寻短见、拉人垫背,有的杀死多名组织上线。近年来舆论热炒的大学生“裸贷”举家逃跑事件、山东“辱母案”、天津大学生李文星被骗进传销组织溺亡案就是影响较大的案例。

基于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是典型的风险型犯罪的本质认识,以及其呈现出的若干特征,可以判断:涉众型经济犯罪涉稳风险日益凸显,是加剧经济社会风险、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涉众型经济犯罪受害人群体是当前党委政府安保维稳工作的重点对象,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一旦我们掉以轻心、防范不当,将会导致经济问题、法律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甚至危及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