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学课程案例1: 数与代数的创新教学

数学课程案例1: 数与代数的创新教学

【摘要】:其次,《新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三)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案例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教学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小组汇报并板书。(六)教学设计评价第一,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一)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中6~10中对于数字6、7的认识。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各种生活情景,使学生爱学,乐学。

其次,《新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案例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教学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这部分内容是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这一阶段通过6、7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多更重要。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各种生活情景,使学生爱学、乐学。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熟练地数出6和7,会读、写这两个数,并会用6和7表示物体的个数。

②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掌握5至7的数字的顺序,会比较5、6、7这三个数的大小,并会用“>”“<”表示。

③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3.教学难点

6、7的基数和充数的区别;掌握6和7的组成。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学生,加上老师又有多少人?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小结: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探究新知

(1)认识6和7

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师: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6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师出示计数器,演示:5加上1是6。

师:6的后面再加上1个,又是多少?并出示有直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直尺的起点是用哪个数字表示的?我们一起数一数0~5,追问:6、7都在哪里?

师:请你试一试用6根小棒能摆什么?7根呢?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6表示呢?哪些物体可以用7表示呢?(学生观察并汇报)

(2)6、7的写法

师:这么多物体都可以用6和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认真观察6像什么?(哨子)6是一笔写完的,从田字格的上半格起笔一直写到下面,再画个圆后完成。7像什么?(镰刀)老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两个。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环环相扣。合理运用了模型思维,由生活中的数引入对6、7的写法,非常自然。

(3)比较大小

师:秋天到了,很多水果都成熟了。出示图片:5个橘子,6个苹果。学生说出数量,进行比较。再出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或“<”连接。(学生独立思考记录,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学生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都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4)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反过来,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出示金鱼图。

师:找准起点,数一数这里有几缸金鱼。(学生分组活动)

问题引导:一共有()缸鱼;从左边数第7缸有()条鱼;有7条鱼的是第()缸;第7缸有()鱼。

小游戏:按要求做动作(请上7名同学来)。大家看看他们做的动作是否正确。听口令,请前面6个同学蹲下来;请第6个同学迈出一大步;请7个同学把手举起来;最后请第7个同学回到座位上去等。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如果只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基数和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抽象归纳思维。

(5)6、7的组成

师:现在站在前面的6个同学,我想把这6个同学任意分成2组,可以怎样分?6可以分成几和几?你们能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吗?(小组讨论,并记录分法。)

小组汇报,并用学具演示,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拍手游戏:老师拍手次数和学生拍手次数合起来是6,熟悉6的分法。

师:如果要把7个同学任意分成2组,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呢?继续用圆片摆、分。小组汇报并板书。

设计意图:6、7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分一分,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通过拍手游戏这样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能够起到很好的巩固效果。

3.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设计评价

第一,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现有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不同的层次水平,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放到一个层次去考虑。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不分析和利用现有条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6和7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有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尺子、数金鱼图,还有学生从图中抽象得出的点子图等。同时,实践证明,理解数的意义,既需要从数的组成去建构,又需要联系实际来体会,充分运用好模型思维等,教学数的认识,把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当作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如认识整数时,选择现实的、有趣的素材,组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数、读数、写数,感受数值大小,体会数的量化功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也给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建立数感提供机会。

第三,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堂中设计了“按要求做动作”这一游戏就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第四,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当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