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新思维:情境创设原则与实践

数学课堂教学新思维:情境创设原则与实践

【摘要】:这是情境有效性的关键。童话卡通图故事与实物等具体情境对低年级学生的效果好,但图表、图文、数学事实等现实较强的情境更有利于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第六,创设的情境要体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而用实际的例子(即适度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情境性原则,也就是情意原则。有效的情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注意情境有趣性和真实性。这是情境有效的基础,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虚假而不乐意参与,没有趣味的情境引起不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第二,要注意情境的数学味。这是数学课中情境有效性的核心,没有数学味的情境虽然也让学生兴趣盎然,但体会不到数学学科的特点,无法把数学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不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感受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第三,情境必须具备问题性或能及时引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这是情境有效性的关键。一个有效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这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紧扣心弦”并不是光指故事性情节和生动的画面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更重要的是能在情境中遇到数学问题,用问题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面临挑战中尝试成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第四,创设的情境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这样才可以使得情境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逻辑发展,让情境和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连续性和发展性特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同一情境的理解也会不断地深入。

第五,创设的情境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童话卡通图故事与实物等具体情境对低年级学生的效果好,但图表、图文、数学事实等现实较强的情境更有利于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第六,创设的情境要体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到了高年级,数学知识的本身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和起点。每一个数学知识和问题都能成为学生进行新学习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能引起思考的问题情境,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在的魅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境,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