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新思维介绍

数学课堂教学新思维介绍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课前研究预设阶段、课中适时调整阶段以及课后反思修正阶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分强调其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作为人文、艺术的一面,于是教学设计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教学环节可适时调整①数学课堂教学的大环节和主要步骤必须提前设计。因此,陈述性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预先设计的内容之一。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课前研究预设阶段、课中适时调整阶段以及课后反思修正阶段。

(一)课前研究预设阶段

数学教学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仅是预设,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新背景下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的理性期盼即希望课堂教学达到的境界,是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遵循。教学预设就要为促进数学课堂有效生成服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因此,需要调整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线性序列的那种没有激情、没有灵感的设计,预设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重构

1.了解学生基础

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生成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生成,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可能生长不了,若低于这个生长点生成也就无所谓生成了。我们从以下三方面了解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教学前了解小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点学习的个体差异;教学中了解小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点学习的真实水平;教学后反思小学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

2.变“教教材”到“用教材”

这是重构教学预设的中心环节。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分强调其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作为人文艺术的一面,于是教学设计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科学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成为一种线性的、凝固的预案,不仅教学目标不能变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结果可以预料,甚至连每个环节花几分钟教学都预先规定,忽视的恰恰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和最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展。生成性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转化,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预设的基本要点与思路是:

(1)教学目标有弹性区间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容易产生变化,学习条件也会随时改动,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就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小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增补目标,能激发起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新知的强烈欲望。

(2)教学环节可适时调整

①数学课堂教学的大环节和主要步骤必须提前设计。因为数学课堂教学讲究的开放和活跃并不是天马行空,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必须具备条理性。

②删除多余环节。数学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数学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

正是由于没有多余的环节,小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于数学的理解和体验,得到启发;正是由于预案设计的“简单”,教师不用拿着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以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小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③板块式教学设计。以往的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通常比较重视机械的直线式设计,这样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无法更好地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板块式教学设计则更为灵活,便于知识的组合,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内涵更加丰富,给课堂留下生成空间,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预先设计陈述性知识

各级的数学教学中概念、定律都是比较多的,一些基本的小学数学概念或者定律的解释,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随意性,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因此,陈述性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预先设计的内容之一。数学教师对基本知识要烂熟于胸,当课堂上出现小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能有的放矢,快速处理,并给出准确的答案。

(4)学习方式可随机选择

小学生选择哪种方式来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教师要提前预设,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灵活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样的预设是基于生成的预设: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这样的预设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数学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教学创造。

(二)课中适时调整阶段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的生成,有不可预测的现象发生,小学生在教学思路上往往南辕北辙、旁逸斜出,这些都是非预设的生成性资源,根据这些,能及时调整既定的教学方案是教师的必备素质。

(三)课后反思修正阶段

课后要及时进行全面反思,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调整、补充、完善,并由此促使数学教师自觉地多角度展开思考,开阔视野、丰富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反思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反思教学设计成功之处;第二是反思教学设计失败之处;第三是反思学生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