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新思维: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课堂教学新思维: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摘要】: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者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一种扩散状态的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此,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者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一种扩散状态的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这种思维模式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新的新颖观念。这种发散性的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尤为广泛,需要学生们冲破已有的传统解题方法,找到新的解题思路,这种发散性思维对于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发散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此,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小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