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美学问题探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美学问题探讨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美学问题的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资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美学研究中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集中在美学思想的性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感等问题上。但无论如何,借助于美学的哲学问题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为中国学界所熟悉并广泛讨论。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美学问题的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宣传和研究的历程中,受苏联哲学界美学讨论的影响,我国学界也掀起了一次关于美学问题的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资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场美学大讨论主要围绕“美学的哲学基础” “美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美”等相关问题进行。其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关于“美学的哲学基础”这个问题,围绕该问题形成了几种不同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是观念的“主观派”;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事物本身”的客观派;另外一派则认为美是主客观的“实践统一”。《手稿》为这场讨论,特别是“实践统一”观点提供了支持。以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代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本质的对象化”、“人化自然”、“实践活动同人的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等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195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美怎样才能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的》一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概括。

上世纪80年代,当学界继续进行美学问题的讨论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仍然是学者们广泛重视的思想资源。这一时期,美学研究中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集中在美学思想的性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感等问题上。作为50年代美学探讨的深入和发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等观点成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聚焦“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问题,有观点认为:正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而将主观与客观产生作用,使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化为对象,美才得以产生。也有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因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开了人就没有美,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所以美的本质也是自由的。对此,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观点将美的本质归结为人,因而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上,还有学者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观点。

围绕美的规律这一问题,讨论主要集中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内在尺度”的辨析上。所谓“内在尺度”,有学者认为这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标准,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实践的合目的性”即“内在目的尺度”,还有学者认为这两种尺度都不是单纯的人的尺度或物的尺度,而是两种尺度的统一。

有关美感的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引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这就是马克思有关“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成为理论家”、“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论述。有学者认为这些论述解决了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认为,美感根本上是通过理智的认识获得的,是“理智的满足,心灵的愉快”。

概括起来说,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美学问题大讨论,更多是在美学的哲学基础层面上展开的。这一讨论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学界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探索和思考。客观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过程中更多是作为可资引用的思想资源,而非直接研究的理论对象出现的。但无论如何,借助于美学的哲学问题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为中国学界所熟悉并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