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以不同形式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存在十种中译文。1956年9月,《经济学—哲学手稿》全译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存在四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文全译本。中共中央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2002年10月版。......
2023-08-03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美学问题的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宣传和研究的历程中,受苏联哲学界美学讨论的影响,我国学界也掀起了一次关于美学问题的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资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场美学大讨论主要围绕“美学的哲学基础” “美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美”等相关问题进行。其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关于“美学的哲学基础”这个问题,围绕该问题形成了几种不同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是观念的“主观派”;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事物本身”的客观派;另外一派则认为美是主客观的“实践统一”。《手稿》为这场讨论,特别是“实践统一”观点提供了支持。以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代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本质的对象化”、“人化自然”、“实践活动同人的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等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195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美怎样才能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的》一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概括。
上世纪80年代,当学界继续进行美学问题的讨论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仍然是学者们广泛重视的思想资源。这一时期,美学研究中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集中在美学思想的性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感等问题上。作为50年代美学探讨的深入和发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等观点成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聚焦“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问题,有观点认为:正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而将主观与客观产生作用,使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化为对象,美才得以产生。也有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因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开了人就没有美,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所以美的本质也是自由的。对此,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观点将美的本质归结为人,因而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上,还有学者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观点。
围绕美的规律这一问题,讨论主要集中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内在尺度”的辨析上。所谓“内在尺度”,有学者认为这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标准,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实践的合目的性”即“内在目的尺度”,还有学者认为这两种尺度都不是单纯的人的尺度或物的尺度,而是两种尺度的统一。
有关美感的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引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这就是马克思有关“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成为理论家”、“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论述。有学者认为这些论述解决了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认为,美感根本上是通过理智的认识获得的,是“理智的满足,心灵的愉快”。
概括起来说,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美学问题大讨论,更多是在美学的哲学基础层面上展开的。这一讨论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学界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探索和思考。客观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过程中更多是作为可资引用的思想资源,而非直接研究的理论对象出现的。但无论如何,借助于美学的哲学问题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为中国学界所熟悉并广泛讨论。
有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的文章
在此之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以不同形式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存在十种中译文。1956年9月,《经济学—哲学手稿》全译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存在四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文全译本。中共中央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2002年10月版。......
2023-08-03
从《〈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折射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研究中所取得的不断进展。这些进展构成了今天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起点。在其中所发现的新文献中,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外,最著名的莫过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了。其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一个版本的手稿,构成了随后学者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文本依据。......
2023-08-03
在[私有财产和需要]、[增补]、[分工]和[货币]两个片断中,马克思集中评述了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争论,并在围绕需要、分工和货币问题进行的讨论中,提供了超越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新的思考。在有关“需要”问题的讨论中,已经隐含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挑战。与特定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中的“需要”相关,马克思同时还必须回应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分工的问题,一个是货币的问题。......
2023-08-03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2023-08-03
接下来,我们将直接依据A7、A8、A9三个笔记本的档案,来探寻一下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留下的纸张印记。这一档案探秘工作将先从第一笔记本或A7开始。最后,让我们再概览一下第一笔记本或A7的总体内容,体会一下马克思最初研究国民经济学时的勤勉和苦恼,以及马克思开始形成自己独立观点时的激动和顺畅。......
2023-08-0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于1844年4月至8月间。1932年,《手稿》完整的三个笔记本被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3卷上。这也是第一次出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个标题。此外,《手稿》的研究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研究。从1843年10月马克思到达巴黎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就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并逐渐成为其研究的重心。......
2023-08-0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直接提到了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在此过程中,不仅是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包括赫斯、恩格斯等在内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学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国民经济学的考察同青年黑格尔派涉及的宗教、哲学和政治讨论结合起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黑格尔辩证法的部分,在直接的意义上是马克思对鲍威尔批判的“背景说明”。......
2023-08-03
乌托邦岛圣西门18世纪以来,面对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震撼性影响,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涌现出多种“反潮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浪漫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者。其显著特征是对“不合理的财产权”的攻击。尽管19世纪40年代之前,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仍是两股不同的潮流,但二者同样都是1789年后欧洲政治与社会革命、以蒸汽动力和机器运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历史产物。......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