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1844年手稿》导读: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1844年手稿》导读:实现人的解放

【摘要】:1844年初《德法年鉴》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已经转到了无产阶级立场之上,力图批判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实现人的解放。这样,马克思实现了对同时期教条主义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超越。针对鲍威尔仍然停留在从宗教解放来说明犹太人的政治解放这一观点,马克思强调,“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变成了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

1844年初《德法年鉴》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已经转到了无产阶级立场之上,力图批判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德法年鉴》,这才是原则,是能够产生后果的事件,是能够唤起热情的事业”。正是在私有财产批判的意义上,马克思自觉深入到世俗生活的分裂中去寻求“人类解放”,或者说“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戳穿宗教和“唯心主义政治国家所由以为基础的“连自己都不清楚的神秘的意识”。这样,马克思实现了对同时期教条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超越。

根据《德法年鉴》第一和第二期合刊的目录,可知其内容有:

《德法年鉴》的计划——卢格

1843年通信

国王路德维希颂歌——海涅

《德法年鉴》目录

参议院上诉的判决——雅各比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恩格斯

巴黎来信——赫斯

维也纳政府会议的最后议定书——贝尔纳斯

背叛!——海尔维格

英国状况——恩格斯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

在“1843年通信”部分中,刊登了马克思、卢格、巴枯宁和费尔巴哈的八封信。其中,马克思致卢格的第三封信(1843年9月),构成了《德法年鉴》的实际纲领。首先,马克思在批判作为“教条的抽象概念”的“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即“傅立叶、蒲鲁东等人的社会主义学说” 的基础上,强调“整个社会主义的原则”涉及“真正的人的本质”。其次,就批判的对象问题,马克思强调“首先是宗教,其次是政治”,特别是“政治国家”,因为“它到处假定理性已经实现。但它同样又处处陷入它的理想使命同它的现实前提的矛盾中”。再次,作为《德法年鉴》的理论诉求,马克思说,“因此,我们的口号必须是:意识改革不是靠教条,而是靠分析连自己都不清楚的神秘的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以宗教的形式还是以政治的形式出现”。《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是这一纲领的实际实现。

《论犹太人问题》中有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探讨,直接延续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和“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理论主题,并且在市民社会,以及异化、需要、劳动、利己主义等问题上预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走向。对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对立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关注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性理论动因。针对鲍威尔仍然停留在从宗教解放来说明犹太人的政治解放这一观点,马克思强调,“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变成了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政治国家的虚假普遍性是以私有财产基础上的人在思想和现实中的双重生活,即“政治共同体”的“类生活”和“市民社会”中的“私人生活”的“世俗分裂”为前提的。在市民社会中,“人还不是现实的类存在物”。“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这也正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洗练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所描述的“真理”。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说道:“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德国以及整个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