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以不同形式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存在十种中译文。1956年9月,《经济学—哲学手稿》全译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存在四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文全译本。中共中央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2002年10月版。......
2023-08-03
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对以工业为基础的私有财产和现代市民社会内在对抗性矛盾的新的认识。基于这一认识,面对当时西欧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当德国西里西亚爆发纺织工人起义的消息传到巴黎的时候,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在第三笔记本中,马克思基于私有财产的批判性分析,总结评述了有关共产主义问题的七个要点。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前五个要点被后来的编者作为一个独立的片断,并冠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标题;第六个要点与马克思随后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讨论合并为[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第七个要点独立成一个片断,被命名为[私有财产和需要]。在[私有财产和需要]、[增补]、[分工]和[货币]两个片断中,马克思集中评述了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争论,并在围绕需要、分工和货币问题进行的讨论中,提供了超越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新的思考。
笔记本Ⅲ[需要]一页
作为马克思自己论述共产主义问题的第七个要点,[私有财产和需要]的讨论实际上是对第四条讨论中所涉及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感觉对象性问题的补充。它主要围绕国民经济学,特别是其中关于奢侈与节约的争论展开。站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观点是十分清楚的,无论是罗德代尔、马尔萨斯还是萨伊、李嘉图,国民经济学关于奢侈和节约的争论,“不过是已弄清了财富本质的国民经济学同还沉湎于浪漫主义的反工业的回忆的国民经济学之间的争论”。双方共同的根基是私有财产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发财致富,共同的后果就是无产阶级贫困化。因此,在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中,国民经济学揭示的是“撇开了道德”的现实,人的需要变成了财富积累的工具,无论是穷人“粗陋的需要”,还是富人“讲究的需要”。不得不说,在“需要”的问题上,马克思切中了古典政治经济学问题的实质。
在有关“需要”问题的讨论中,已经隐含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挑战。这是因为: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作为基础的恰恰是作为感性对象性存在的人。作为对黑格尔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感性对象性的人,无疑具有彻底的颠覆意义,但是在面对政治经济学的讨论时,感性对象性存在却不得不面对其中所涉及的不同生产方式条件下的“需要”,以及现代市民社会内部不同经济关系中的“需要”;尽管马克思的补充分析是直接针对赫斯的讨论展开的,但追根溯源,这势必导致对费尔巴哈的反思。与特定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中的“需要”相关,马克思同时还必须回应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分工的问题,一个是货币的问题。
分工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中,既具有历史过程的含义,也具有社会结构的含义。一方面,分工的发展是财富生产、社会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分工又构成了市民社会内部结构的核心要素。“需要”的讨论与分工存在直接的关联。而分工的形式又构成了理解私有财产和市民社会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分工的讨论标志着马克思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考的不断推进,同时也必将带来自身哲学方法论的反思。在一年多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作为社会历史理解的直接出发点的就是分工和生产力概念。
早在1843年底写作《论犹太人问题》时,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市民社会中货币的作用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之前的部分,马克思还曾在批判的意义上将黑格尔的逻辑学比喻为“精神的货币”。赫斯在《论货币的本质》中则明确提出,货币是交往的中介和异化形式,而交往则是人的类本质和对象性存在。在第三笔记本的最后,马克思撰写了有关货币的片断。虽然这一片断更多呈现出文学性描述的特征,但是结合马克思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此时对货币的理解,具有市民社会中异化的、奴役性的抽象物的哲学含义;不过,马克思将逐渐意识到,对于货币的批判,不应该仅停留在异化批判的框架中,而应该深入到分工和交往的具体形式中去开展。正如我们可以在后来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看到的那样,虽然在讨论货币和交换问题时,的确可以发现被称为“异化”的经济现象,但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需要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去寻得。
笔记本Ⅲ最后一页
有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的文章
在此之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以不同形式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存在十种中译文。1956年9月,《经济学—哲学手稿》全译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存在四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文全译本。中共中央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2002年10月版。......
2023-08-03
从《〈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折射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研究中所取得的不断进展。这些进展构成了今天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起点。在其中所发现的新文献中,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外,最著名的莫过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了。其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一个版本的手稿,构成了随后学者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文本依据。......
2023-08-0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直接提到了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在此过程中,不仅是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包括赫斯、恩格斯等在内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学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国民经济学的考察同青年黑格尔派涉及的宗教、哲学和政治讨论结合起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黑格尔辩证法的部分,在直接的意义上是马克思对鲍威尔批判的“背景说明”。......
2023-08-03
接下来,我们将直接依据A7、A8、A9三个笔记本的档案,来探寻一下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留下的纸张印记。这一档案探秘工作将先从第一笔记本或A7开始。最后,让我们再概览一下第一笔记本或A7的总体内容,体会一下马克思最初研究国民经济学时的勤勉和苦恼,以及马克思开始形成自己独立观点时的激动和顺畅。......
2023-08-03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美学问题的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资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美学研究中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集中在美学思想的性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感等问题上。但无论如何,借助于美学的哲学问题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为中国学界所熟悉并广泛讨论。......
2023-08-0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于1844年4月至8月间。1932年,《手稿》完整的三个笔记本被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3卷上。这也是第一次出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个标题。此外,《手稿》的研究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研究。从1843年10月马克思到达巴黎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就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并逐渐成为其研究的重心。......
2023-08-03
乌托邦岛圣西门18世纪以来,面对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震撼性影响,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涌现出多种“反潮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浪漫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者。其显著特征是对“不合理的财产权”的攻击。尽管19世纪40年代之前,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仍是两股不同的潮流,但二者同样都是1789年后欧洲政治与社会革命、以蒸汽动力和机器运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历史产物。......
2023-08-03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进行了专门的论述。笔记本Ⅲ[共产主义]第一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笔记本中,马克思专门论述共产主义问题,既有理论的根源,也有现实的指向。根据今天通常使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版本,[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共包括五个理论要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下了这一批判鲍威尔的片断。......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