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打工到创业,实现人生理想!

从打工到创业,实现人生理想!

【摘要】:但敢冒风险、相信爱拼才会赢的李元花,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并向亲戚朋友借款,通过了培训和考试,踏上了出国打工之途。如今,李元花的公司固定资产已从在南通时的100万元发展到240万元,每年创利300万元。目前新的厂房已建好,李元花计划年销售额要达到5000万元,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范例】

(一)先生存 后发展

江苏省吴江职业高级中学环保专业的毕业生沈利军,出生在一个家境比较清贫的农民家庭。1996年毕业时,他向往着政府机关或大企业的环保办公室。经四处奔走,各环保办公室都处于饱和状态,自己根本进不去。这时,老父老母需要赡养,自己要吃饭,怎么办?

他调整了自己的求职思路,把第一个求职目标定在能生存的标尺上。不久,家乡附近七星石油公司的一个下属工厂招收工人,他毅然应聘,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工厂里的活又脏又累,他一方面坚持着适应脏、适应累,干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全面了解熟悉本单位每一个岗位的业务,并坚持业余大学的学习,把标尺定到了求发展的目标上。他说:“如果我不咬紧牙关坚持干,我就会失去工作,我努力向一个目标前进,就有可能成功。”一年后,工厂的产品因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销售出现滑坡并濒临倒闭。他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毅然站出来要求进行改进原料的试验,单位领导尝试性地将他调进了厂试验室。他应用在学校“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中学到的公共、环保等基础知识,进行原料技术革新。半年多的时间做了几百次的试验,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他曾经动摇过:如果试验不成功,工厂仍要倒闭,我试验失败耗掉的资金是否可以多养活这些工人一个时期?但他又鼓舞自己:“如果我试验成功了,避免工厂倒闭,可以使几百个人不失业。”信心与钻研终于使他获得了成功,工厂从濒临倒闭中走向赢利。

此时,他被调到公司的办公室上班.又因为他的勤奋和不凡的工作业绩,1999年他被提拔为公司业务部经理。

(二)从打工妹到百万资产的老板

在第三届“江苏省杰出(优秀)外来务工青年”评选活动中,射阳县一家制衣公司年轻的董事长李元花,从一个不知名的打工妹到拥有百万资产的女老板的经历,引起江苏众多农村青年的兴趣。

李元花出生在贫苦的农村家庭,读到高二回乡。在村里干了两年团支书后,外出当了6年打工妹。20世纪90年代中期,她偶然听说县劳动部门娶招收一批赴美的缝纫工,许多人因对出国打工心存疑虑,在不菲的出国费用面前望而却步。但敢冒风险、相信爱拼才会赢的李元花,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并向亲戚朋友借款,通过了培训和考试,踏上了出国打工之途。

初到海外,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劳动强度大。李元花凭着勤快的手脚和灵活的头脑,渐渐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外方的赏识,从缝纫工到仓库保管,从生产总监到车间主任、生产厂长。3年合同期内,她不仅挣得10多万元工资,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并学会了服装制板、打样等技术,掌握了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回国后,是守着积蓄过日子,还是到创业大潮中拼一下?李元花选择了后者。她和丈夫在县城创办了一个经营部,销售布匹和服装。

这其中也有过被骗和亏损的教训,但是善于总结的李元花,业务还是在扩大,资本又有新积累,同时还增加了对市场的了解,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1999年她从服装流通转向服装生产,成立了服装公司;2000年她又在南通与日方代理商合资,建立制衣公司和织布厂;后来,她将公司迁回家乡,主要招收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并吸纳了镇村机构改革中的部分分流干部。如今,李元花的公司固定资产已从在南通时的100万元发展到240万元,每年创利300万元。目前新的厂房已建好,李元花计划年销售额要达到5000万元,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启示录:

在打工的辛劳中获得创业者的素质,是创业者成功的重要途径。

因为在打工中学会如何获得和运用知识,在打工中磨炼意志,在打工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并且坚定不移、抓住机遇努力去实现……如例中的沈利军在工作中坚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在实验中磨炼意志,抓住机遇,等等;李元花在打工中学习缝纫过、剪裁、制板、打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学会了企业管理的知识,学会了如何了解市场抓住机遇,这些都是创业所必需的,而这些都是从打工的辛勤劳动中获得的。

香港超人李嘉诚在总结自己由打工而创业成功的经历时所说:“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100%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到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这10年成功,10%靠机遇,90%靠勤奋;之后机会比率渐渐提高……当然,如果没有个人努力,机会来了也会跑掉的。”他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我有毅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是金,苦难是财富。这是被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证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