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兽形铁秤砣收藏与初探:中国文化的历史遗珍

瑞兽形铁秤砣收藏与初探:中国文化的历史遗珍

【摘要】:瑞兽形铁秤砣是中国收藏界少有的几个没被研究透彻的品种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介绍它的书,以前收藏到一起的瑞兽形铁秤砣数量有限,不能说明问题。到目前已经有一百五十余个品种,放到一起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千年来遗留下来的迷应该有个交代。瑞兽形铁秤砣收藏对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涵养。能让人感知中国历史文化古国的氛围,能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这样的社会效应会默默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瑞兽形铁秤砣的收藏与初探》一书终于在亲朋好友的关怀、督促及帮助之下踉踉跄跄地写完了,随着收藏品的不断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不断的充实进来,有的甚至颠覆了原来的观点,几经修改,原本写的就很慢,这就更慢了。

瑞兽形铁秤砣是中国收藏界少有的几个没被研究透彻的品种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介绍它的书,以前收藏到一起的瑞兽形铁秤砣数量有限,不能说明问题。到目前已经有一百五十余个品种,放到一起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千年来遗留下来的迷应该有个交代。我们怎么能再把这个谜留给后人,那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另外,外国人一直对中国文物很有研究,如果瑞兽形铁秤砣首先被外国人研究透彻,那我们真是无地自容了。中国人的事还是中国人自己干吧!

本书在写作的准备过程中以及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专业度量衡相关的书籍,还参考了美术雕塑、冶铁、铸造的书籍、也参考了一些科学技术的书籍,甚至参考了佛教史、经济史、人口发展史的书,也就是尽量的参考与秤砣有关的书,受益颇深。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序言中的一句话,“在中国科学的广阔领域中,还有许多东西甚至连中国学者本身也从来没有涉猎过”,更激发了写作此书的决心。这些瑞兽形铁秤砣就是中国人还没涉猎的一个部分。它们从诞生起,一直作为人们使用的器物,居然没有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为了让祖先们发明、使用、流传的宝物在神州大地上传流下去,无论怎样困难也要写出一本瑞兽形铁秤砣的书。这样我们这一辈人,才能上对得起生产、使用、传流这些秤砣的先人;下对得起子孙后辈,也让他们能够继承、保护、研究。

收藏瑞兽形铁秤砣难,写书更难,除了有这些秤砣,其他的条件都不具备,不过却总有奇迹出现,总有帮助我的人出现在我困难的时候,感谢专家学者刘东瑞、李京华、邱隆、邱光明、云希正、田峻岭、孙淑云、李延祥几位前辈在不同领域的指导,感谢北京大学碳14研究室的专家们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国家博物馆的史先生指点迷津,感谢报国寺古权斋郑海生先生,家兄崔省元及保定的姜书良先生、李东和先生在收藏上给予的帮助,感谢好友扬程先生、王子安先生、吴宗顺先生在电脑、照相、写作诸方面给予的帮助,感谢好友张志元先生在照相方面提供及时的帮助,感谢我表弟李得意先生和其内侄焦辉先生在往返京津之间提供的诸多便利,感谢天津著名书法家张国州先生题写书名。感谢我体弱多病的妻子王汝贤,省吃俭用几十年如一日尽全力支持我的收藏,感谢女儿崔芸的理解谅解和支持,没有她们的支持收藏到今天是不可能的

2011年在天津第八届市民收藏展上,兽形铁秤砣展出之后,慧眼识宝的“天津记忆”团队主动提出帮助出版一本兽形铁秤砣的书,此后2年,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制表以及文字整理工作,在此一并对“天津记忆”团队的王振良、韩春静、张翔、唐文权等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人学疏才浅,对于瑞兽形铁秤砣这样涉及权衡、考古、雕塑艺术、冶铁铸造等诸多专业学科的科学研究实在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也就是抛砖引玉,衷心希望方家、学人和读者不吝赐教。

艺术品公开展出,或著书立传,“进入公共视野,在博物馆里或在书本里,起到教育普及的功能,藏品是真是伪,关乎大事;欺世之作物若登堂,惑人耳目,贻笑后人。”

我作为后来人,面对瑞兽型铁秤砣,无论站在何种角度,总是毕恭毕敬,见砣如见先人,如履薄冰而已而已。

各种不同种类的文物,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进程很重要,对今天的人们极为重要。可见文化教育,传承文明今天对我们民族功大之力薄,任重而道远。

瑞兽形铁秤砣收藏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这样说,把瑞兽形铁秤砣比作一个耄耋老人,回顾往昔岁月,把他的这一生的经历进行还原,10岁时、30岁时、50岁时、70岁时都是什么样子的,把这些成长的历程探索清楚,告诉现在的人他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瑞兽形铁秤砣收藏对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涵养。能让人感知中国历史文化古国的氛围,能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这样的社会效应会默默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瑞兽形铁秤砣藏家若想挑选到中意的收藏品也并非易事。想聚宝,就要识宝,而识宝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支撑,包括对瑞兽形铁秤砣的了解、对市场的洞悉,而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