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兽形铁秤砣收藏与初探:西夏、辽

瑞兽形铁秤砣收藏与初探:西夏、辽

【摘要】:图009图009这是一件人面兽身的西夏铁秤砣,圆圆的头部,一双圆眼置于杏仁形的眼眶内,两眼之间靠上的位置有一个黄豆粒大的微微隆起,其上有一绿豆粒大的第三只眼,其两侧是圆形的眉毛,三角形的鼻子,底下是上平下尖三角形的大嘴,嘴角在两眼的下边,耳朵在两眼的侧后方隐约可见。这件三目人首兽身铁秤砣与埃及狮身人面像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在瑞兽形铁秤砣上都展示的一览无余,那个西夏秤砣就直接把

图009

图009这是一件人面兽身的西夏铁秤砣,圆圆的头部,一双圆眼置于杏仁形的眼眶内,两眼之间靠上的位置有一个黄豆粒大的微微隆起,其上有一绿豆粒大的第三只眼,其两侧是圆形的眉毛,三角形的鼻子,底下是上平下尖三角形的大嘴,嘴角在两眼的下边,耳朵在两眼的侧后方隐约可见。钮一改内凹的铸造方法,变成内凸,宽大的钮和头部连成一体。钮中间的轮廓线从脊背一直贯穿到前额,头部与躯干之间清晰。其上有一完整的项环,无项铃。前腿弯曲呈侧置V字形,腿的上部于项环之下,下部至秤砣座上。两前腿之间,中间高两边呈慢坡状。随着前腿的侧V字形也呈侧V字形,背部中央有一隆起的脊骨,其两侧各有四根肋条。后腿从写实的风格,开始转向写意的风格。在后腿的位置,微微凸起,形状平面。从后面看,秤砣座与尾部相连,与身体形成一体。秤砣座是长六方形,较矮,完全改变了秤砣座的形态及连接方式。这件三目人首兽身铁秤砣与埃及狮身人面像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件秤砣购自锦州,1998年暑假,应吉林的古物商邀请,去了一趟吉林,说是有不少瑞兽形铁秤砣,费尽了一番周折,收获不大。回来的时候路过沈阳,在沈阳的古物市场浏览了两天,也没有什么收获。听沈阳的朋友讲,锦州每个月有一个大集,就是月末的那个星期日,由于不收摊位费用,所以买的、卖的人很多十分繁华。恰好几天以后就是大集,提前一天赶到锦州,大集那天起了一个大早,锦州的市场和京、津两地不一样,它是定时开门营业的,在外边等了一个多小时。开门以后,我第一个奔向二楼的交易大厅,就在楼梯口的第二个地摊上,摆放着这件人面兽身的铁秤砣。多年的瑞兽形铁秤砣收藏,使我练就了一双看瑞兽形铁秤砣的火眼金睛,一眼可以看到它的骨头里:少见!绝对少见!充满了异域风格。一问价格不菲,开始褒贬秤砣的不足之处,右边那半个脸已经锈蚀的一塌糊涂,项环高低不一样,不管怎么说,价格还是没有多大的下降空间,多年以来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再加上一周来的车马劳顿,使我更加珍惜这个机遇,放弃了过去那种买卖谈不成,扭头就走的杀价方法。秤砣始终在手里攥着,这是个不成文的规矩,东西不离手,主动权就在你手里,否则谁拿着,谁就有主动权。因为在此之前有过一次,没谈成,我刚放下,心想蹲他一会,没想到另外一位猫腰拿起来,交钱把秤砣拿走了,干瞪眼没办法。那个教训刻骨铭心,一旦失之交臂,恐遗憾终生,遂以那不菲的价格成交。买到秤砣,真是爱不释手,睡觉时也放在床头,百看不厌。这是一件至今未见到第二件的孤品。

我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相关的资料,均无着落,就是没法弄清它的年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锲而不舍的探索努力下,一次看中央电视台节目时,恰好演播龙门石窟,在介绍西夏窟时清晰地看到佛的侍者,圆圆的头部,有三只眼,这件秤砣的头部,和侍者的头部十分相似,其中最突出的是侍者两眼中间有第三只眼,秤砣的头部中间也是那样的第三只眼,由此推断这件秤砣是西夏时期的,在那一刻,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西夏——这个唯一没有记载于二十四史的王朝,在强国夹缝中顽强的生存了二百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却又神秘的销声匿迹,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以考证的器物,留下来的西夏器物,都是极有价值的。手抚着圆头三目的西夏秤砣,那已渐被湮没辉煌而悲壮的西夏历史,又被重新鼓动复活了。为此专门去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希望能近距离的观察佛的侍者,到了龙门石窟才发现这种想法很天真,西夏窟是比较小的佛窟,在石壁的半腰,没有架设到达那里的天梯或栈道,游客不可能靠近,中央电视台摄录那期节目时是特意单独架的梯子。

虽然没有拜谒到那几尊西夏的佛,却得机会浏览了整个龙门石窟,尤其是奉先寺的唐代艺术,最精美、规模最大的一组造像,其主尊卢舍那大佛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面相丰满圆润,神态庄严典雅,稍作俯视的头部造型设计,使礼佛者在仰视时的目光与大佛的目光连成一线,令人感到亲近并产生敬畏之情,实为世界雕塑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真的不虚此行。收藏是收藏者的生命,也是收藏者的生活主旋律,无论到了那里收藏也是第一位的,利用几天的时间转遍了洛阳的古物市场,洛阳不愧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文化底蕴丰富,文物蕴藏量大,这一次购得二件瑞兽形铁秤砣图007和图069当时没觉得太好,数年以后经过反复研究,这两件都是纲要性秤砣。

图071

图072

2010年是瑞兽形铁秤砣收藏颇丰的一年,其中唐晚期的图052等八九个样式,人面兽身莲花须弥座秤砣三件一个系列,图071和图072尤其使人振奋,这三件瑞兽形铁秤砣是在天津和保定分三次买的。最小的那件秤砣,品相最差,也是最后买的。如果没有前两件,它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只能大致看外形和轮廓,但是放在一起,就可以告诉人们,那个秤砣的使用王朝,或者地方,那个时代应该是比较规范的使用权衡器,这样更有利于称量的范围大,称量的精度高。

图073 三件一套

这三件秤砣中间的那一件头部相对比较清晰,它的钮置于头后,钮和头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平面,钮的后下部向内收,钮的内部向里凹,在所有瑞兽形铁秤砣里只有这三件是这样的造型。其头部较小,约占整个秤砣的八分之一,(与图052相比有天壤之别)鼻子隆起,两侧各有一个一字形的眼睛,鼻子的下端是微张的嘴,再看最大的那件秤砣比较清晰,或者说比较合理,一个侧倒的v字形占据了前腿的位置,另一个侧倒的V字形占据了后腿的位置,它头下胸前的地方,有两个上下悬挂铃铛,肥硕的身体蹲坐在六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枣核钉型尾部贴在身体后部。

这两个样式的秤砣,其造型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带着这个问题又学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佛教状况。从960年--1279年,在这段时间里并存着宋、辽、西夏、金、蒙元等王朝,尤其是较为早期的辽、西夏、金,对佛教尤为崇拜,西夏历代皇帝笃信佛教,并将佛教尊为国教。辽国佛教由于帝室权贵的支持、施舍,寺庙发达、兴旺。辽人佛教信仰普遍而强烈,佛教浸润到社会各阶层,辽道宗对华严学有理解,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金代佛教相当隆盛大部分寺院都继承了辽代的风习,早期对汉人所信奉佛教尤其表示尊崇。这些在瑞兽形铁秤砣上都展示的一览无余,那个西夏秤砣就直接把佛侍者的头部铸造到秤砣上,请他来监督称量的公平,龙门石窟的西夏佛窟侍者佐证了该秤砣为西夏时期产物,反过来西夏瑞兽形铁秤砣侧置的v字形前腿,又成为定年断代的一个标准。莲花须弥座是佛教的专用造型符号,在笃信佛教的南北朝、隋代曾经将其用于秤砣座,在莲花须弥座作为秤砣座沉寂了三百年之后,一个对佛教信仰更强烈、更隆盛的辽、金时期,莲花须弥座再次用于秤砣之上,内凹的钮、侧置的V字形前腿、贴于体后的枣核钉形的尾巴,再加上莲花须弥座,这一个系列的三件瑞兽形铁秤砣应该是辽金时期的秤砣。

图074

图075

图074这是一件带有典型的侧置V字形前腿的秤砣,同时也带有长方体矮座的特征,放在这个位置正好承上启下,使人一目了然看清图075与它的传承关系,也就把整个宋、西夏、辽、金瑞兽形铁秤砣的传承与变化,通过这些秤砣演示的一清二楚。这件秤砣的钮很大,约占头部的一半,内凹且带有使用的勒痕,外边没有一点隆廓线的痕迹,置于头的后部。钮后部特殊的宽且薄,占据了脊背的位置,几乎和不大的三角形尾巴相连。头部略小,向前凸出,探出身体及秤砣座多半个头,此雕塑手法极简练,也极为少见。下嘴唇小,上嘴唇大且向前、向上翘出,嘴上的长鼻梁,划出了大眼眶的边界,绿豆粒大的眼睛长在大半个脸的眼眶里。额头的地方,有一圆点饰纹向前上方凸出,这是晚期独角兽的犄角。眼的后方是三个圆点饰纹,胸前有乳房状凸起,那就是一枚项铃吧,侧置的V字前腿像大逗号,后腿弯曲,蹲坐在长方体矮座上。这件秤砣曾经遭过锈蚀,凸出处有锈蚀以后的麻坑,后又继续使用,可以看到使用留下的包浆,到目前仅见此一件。(秤砣底部不平)

图076

图075和图076这一组造型粗犷,有着“非中原风格”的瑞兽形铁秤砣,它们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却很难找到它们的归属。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比对、分析、研究,发现它的秤砣座与唐朝欲起状的秤砣座图043、唐宋时期独角兽的秤砣座图068、极其相似,都是束腰矮座,只是形状有些差异,这些秤砣座是长方体的。它们的钮也与独角兽秤砣图068的钮相似,有早期内凹的特征,只是钮的位置逐渐的低一些,由此也能看出钮的演化过程。这组秤砣的钮还都是内凹的。同时还发现这些秤砣头部的饰纹,与独角兽图068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可以说独角兽秤砣头部圆点饰纹,是这种圆点饰纹的发源地。另外图075额头上,那个微微凸起的犄角,和图074极为相似,从它们身上可以看到更多的传承。如果把独角兽图068、图074,宽项前斜腿图075、图076,羊形无肋图129放在一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宽项前斜腿秤砣那承上启下的位置一览无遗。至此,我们可以把这组秤砣放在前腿呈侧置V字形的一组瑞兽形铁秤砣后边。这组秤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宽大、肥硕的脖子,和中国古代蓄养的牛的脖子一样,带着草原的淳朴、憨厚,宽大的嘴向前下方突出,微微隆起的长鼻置于其上,一双大圆眼落在嘴的后上方,眉毛、耳朵演化成圆饰纹,分布在眼的后上部。没有外隆廓线的钮略高于头顶,呈内凹状,,钮的下部和背部相连,上部被磨出一道沟,可以看出秤砣年代久远,且使用频繁。此秤砣一反前态,胸前无项环、项铃,只是在胸部有一不明显的乳房状突起,前腿上大下小并向前倾伸,背部已经被挤得所剩无几,无肋条(开无肋条之先河),后腿弯曲蹲坐在前高后低的长方形束腰矮座上(独树一帜),一个大扁豆形的尾部和身体后部连在一起。这组秤砣大小四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区别,和前边的图068这些秤砣应该是辽、金时代的产物。它那纵横不拘,天真、自然、烂漫,无意中流露出辽、金时期冶铁铸造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