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理论贡献

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理论贡献

【摘要】:信息需求常被看作一种存在于个体心理的、难以表达的、模糊的和无意识的状态[2],为了研究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规律,从信息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信息行为研究中用户信息需求的特征,结合文献分析法、用户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开发并检验了用于测量信息需求变量的量表,为科学地测量用户对其自身信息需求的感知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拓展和丰富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与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信息需求常被看作一种存在于个体心理的、难以表达的、模糊的和无意识的状态[2],为了研究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规律,从信息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信息行为研究中用户信息需求的特征,结合文献分析法、用户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开发并检验了用于测量信息需求变量的量表,为科学地测量用户对其自身信息需求的感知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拓展和丰富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与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来源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源,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相比,其优势在于用户自主生成、更新快、获取便利等,但也有无法回避的缺点,如信息过载、缺乏质量控制和同行评审等。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作为非正式的和非常规的信息资源,与正式的和常规的学术信息资源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用户不同程度的信息需求。结合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信息采纳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性格特质模型,研究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一方面将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拓展至非正式和非常规的数字资源环境下,探讨用户搜寻和获取非正式的和非常规的学术信息资源的行为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将信息需求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具有不同程度信息需求的用户在搜寻学术信息时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变化规律,推进和丰富了现有的信息行为理论研究。此外,个体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相对于生理特征而言,表示心理特征的用户性格特征是较为隐蔽的,不易被他人察觉,创新性地从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个体差异对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前置变量感知的影响,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用户个体差异的影响规律,拓展了信息行为研究和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