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交媒体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存在差异

社交媒体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存在差异

【摘要】:本书发现对于不同年龄的用户,他们在信息需求、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方面的感知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与Zha等[16]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他们认为不同年龄的用户在虚拟社区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方面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信息质量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将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拓展至非正式的数字资源环境下,本节针对前文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的用户感知差异性比较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个体差异决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均值比较结果表明社会化媒体用户因在性别、年龄、身份、学科、学术研究经验、社会化媒体使用经验、用户角色以及性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对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变量的感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对于男性用户与女性用户而言,研究发现他们对信息需求、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不完全一致,Lu和Lee[12]的研究中男性用户认为系统质量是博客黏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女性用户则关注于内容质量;Lim和Kwon[13]发现男性用户对维基百科信息质量的评分更高;而Zha等[14]的研究则发现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对虚拟社区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Sin和Kim[15]发现在使用社交网站搜寻日常生活信息时,男女用户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本书发现对于不同年龄的用户,他们在信息需求、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方面的感知都存在显著差异(表5-2),这与Zha等[16]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他们认为不同年龄的用户在虚拟社区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方面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信息质量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通过社会化媒体搜寻学术信息时,与其他年龄分组的用户群体相比,18~25岁的用户对学术信息的需求程度较弱,在社会化媒体中搜寻学术信息的频率较低,并且他们更有可能认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的水平不高,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18~25岁用户群体的学术素养有关,他们的学术信息需求不强烈,较少关注和使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资源,因而,他们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的感知水平低于其他分组的用户群体。

对于不同身份的用户,他们对信息需求、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的感知均存在显著差异(表5-3)。Zha等[17]的研究发现不同身份的虚拟社区用户在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与之相反,在本研究中,博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两个分组的用户更可能认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和信息源可信度的水平较高,他们在社会化媒体中搜寻学术信息的频率也较高,同时,本科生对学术信息的需求水平低于其他3组用户,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博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学术研究,他们对学术信息的需求较强烈,通过关注和使用不同的信息源,搜寻各种类型与形式的学术信息资源,同时,较高的学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利用多种线索对学术信息进行理性地判断和使用,因而,他们对社会化媒体及其学术信息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此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也是学术信息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媒体实践者应与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多种获取学术信息的渠道,加强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和信息源可信度的水平,注重提升这部分用户群体对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的认知,增加他们在社会化媒体中搜寻学术信息的频率,从而提高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充分发挥其效用价值,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学术信息需求。

对于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用户,他们对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和信息源可信度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表5-4)。研究结果发现自然科学领域的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搜寻学术信息的频率最低,并且对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的认可度也比较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用户偏好使用的学术信息渠道及信息内容的多样化程度不同,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用户不太倾向于通过非正式和非常规的信息渠道搜寻和获取学术信息;同时,也可能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信息本身的特质存在差异,自然科学领域的用户可能对学术信息的严谨性和精准性要求比较高,而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不同学科领域的用户对非正式学术信息渠道及学术信息内容的认知与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异。

对于具有不同学术研究经验的用户,他们在信息需求、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的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表5-5)。研究结果发现学术研究经验小于1年的用户对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的认知水平低于其他四个分组的用户,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学术研究经验小于1年的用户接触学术研究的时间较短,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参与的学术科研活动都较少,同时,他们对学术信息的需求水平也不高,而且不会经常在社会化媒体中搜寻学术信息,因此,这一用户群体更可能认为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的有用性、学术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的水平较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用户既是信息消费者也是信息提供者,对于具有丰富学术研究经验的用户,社会化媒体实践者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产、转发和创造高质量的学术信息等活动,确保学术信息源的可信度及信息质量。而学术研究经验较少的用户是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的潜力用户,社会化媒体实践者应与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学术研究经验较少的用户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术信息素养,使他们需要学术信息时能够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可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学术信息资源并有能力获取和利用,并且提高他们对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源与信息内容价值的认知和判断的准确性。

Lu和Lee[18]研究发现博客使用经验丰富的用户关注内容质量,而使用经验较少的用户关注的是系统质量;Zha等[19]研究发现虚拟社区使用经验不同的用户在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方面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本书发现对于具有不同的社会化媒体使用经验的用户,他们对信息需求、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表5-6)。在本书环境下,社会化媒体使用经验小于2年的用户的学术信息需求水平较低,并且更可能认为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的有用性、学术信息质量以及系统质量比较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该用户群体对社会化媒体及其功用价值不够了解和熟悉。一般情况下,用户倾向于选择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尽可能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优质高效的信息以满足其需求,然而,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源及其提供的信息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且未经过滤和评审,社会化媒体使用经验匮乏的用户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熟悉系统功能并判断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有用性水平。因此,社会化媒体实践者应简化系统功能,提高其易用性,引导用户尽快了解和熟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功能与学术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经验匮乏的用户对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学术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的认知水平,吸引更多经验较少的用户选择使用社会化媒体搜寻学术信息,从而使社会化媒体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对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和信息源可信度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表5-7),并且信息提供者更可能认为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的水平较高,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信息提供者经常在社会化媒体中提供、发布或贡献信息,他们从信息内容提供者的视角出发,更可能认为信息源的可信度以及其所提供信息内容的质量水平较高,同时,在通过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时,信息提供者与社会化媒体的交互较多,使用经验丰富,可能对社会化媒体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较高,因此,他们更容易认为社会化媒体的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比较高。从这一结果来看,社会化媒体实践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奖励经验值、积分等,激励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提供、发布或贡献信息,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主动参与信息贡献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让用户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体验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源的可信度及其所提供学术信息内容的质量、社会化媒体的系统质量和服务水平,增进用户对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各种类型学术信息的认知与了解。

本书发现对于具有不同性格类型特征的用户,他们对信息需求、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的感知均存在显著差异(表5-9),这一研究发现与Zha等[20]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他们认为不同性格类型的用户在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方面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而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书中,非强烈型性格的用户对学术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他们在社会化媒体中搜寻学术信息的频率较低,并且对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和信息源可信度的认知得分也较低,而强烈型性格的用户的认知与之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强烈型性格是高水平的外向型、高水平的尽责型、高水平的开放型、高水平的随和型以及低水平情绪型性格的组合,与社会化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点相吻合。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强烈型性格的用户占样本量的42.12%(115/273),尽责情绪强烈型性格的用户占53.85%(147/273)。与强烈型性格的用户相比,尽责情绪强烈型性格的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的感知水平较低,这部分用户群体在行为上小心谨慎、以目标为导向并且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21][22],但是他们在用户群体中占多数,因此,社会化媒体实践者应能够准确识别用户的性格特征,重点引导尽责情绪强烈型性格的用户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提升不同性格特征的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的认知水平,促使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高效地开展。

【注释】

[1]Fullwood C,Melrose K,Morris N,et al.Sex,Blogs,and baring your soul:Factors influencing UK Bloging stratet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64(2):345-355.

[2]Kim K S,Sin SCJ,Tsai TI.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media use for information seeking[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40(2):171-178.

[3]Sin S C J.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information source uses and everyday information seeking challeng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5,41(4):466-474.

[4]Kim K S,Sin SCJ.Use of social media in different contexts of information seeking:Effects of sex and problem-solving style[C].In Proceedings of ISIC,the Information Behaviour Conference,Leeds,2-5 September,2014,Part 2,paper isic24,http://informationr.net/ir/20-1/isic2/isic24.html.

[5]Sin S C J,Kim K S.International students'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The informational valu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3,35(2):107-116.

[6]Lim S,Kwon N.Gender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concerning Wikipedia,an unorthodox information source?[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0,32(3):212-220.

[7]Zha X,Zhang J,Yan Y,et al.User perceptions of e-quality of and affinity with virtual communiteis: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8:185-195.

[8]Krishnan A,Atkin D.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rs:The interplay betwee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tial effect on level of activi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40:111-118.

[9]Tan W K,Yang C Y.Internet applications use and personality[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4,31(1):27-38.

[10]Ketchen D,Shook C L.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An analysis and critiq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6):441-458.

[11]Sun H S.Understanding user revisions when using information system features:Adaptive system use and triggers[J].MISQuarterly,2012,36(2):A1-A10.

[12]Lu H P,Lee M R.Demographic differences and the antecedents of blog stickines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0,34(1):21-38.

[13]Lim S,Kwon N.Gender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concerning Wikipedia,an unorthodox information source?[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0,32(3):212-220.

[14]Zha X J,Zhang J C,Yan Y L,et al.User perceptions of e-quality of and affinity with virtual communities: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8:185-195.

[15]Sin S C J,Kim K S.International students'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The informational valu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3,35(2):107-116.

[16]Zha X J,Zhang J C,Yan Y L,et al.User perceptions of e-quality of and affinity with virtual communities: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8:185-195.

[17]Zha X J,Zhang J C,Yan Y L,et al.User perceptions of e-quality of and affinity with virtual communities: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8:185-195.

[18]Lu H P,Lee M R.Demographic differences and the antecedents of blog stickines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0,34(1):21-38.

[19]Zha X J,Zhang J C,Yan Y L,et al.User perceptions of e-quality of and affinity with virtual communities: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8:185-195.

[20]Zha X J,Zhang J C,Yan Y L,et al.User perceptions of e-quality of and affinity with virtual communities: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8:185-195.

[21]Hough L M,Eaton N K,Dunnette M D,et al.Criterion-related validities of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nd the effects of response distortion on those validit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0,75(5):581-595.

[22]Zhou T,Lu Y B.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user acceptance of mobile commer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1,27(6):54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