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Taylor信息需求模型中信息需求的模糊性和不易表达的特征以及Wilson对信息需求问题的探究,研究人员对信息需求问题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信息需求发生的情境,这使得用户信息需求产生的情境变得非常重要。从计算机科学视角出发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主要关注的是Taylor模型中后两个水平的信息需求,即正式的信息需求和妥协的信息需求,属于可以被具体描述的需求。......
2025-09-29
从表4-8中可以看到,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首先,根据信息需求水平的高低,将总体样本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其中,信息需求水平的高低以信息需求总体样本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划分标准[91],从而形成信息需求水平高和信息需求水平低两组样本。然后,将信息质量作为自变量,信息有用性作为因变量,对两个子样本分别做回归分析并形成两个回归方程,如图4-3所示。
从图4-3可以看到,信息质量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作用在信息需求水平高和信息需求水平低的两组用户之间并不相同。当用户的信息需求水平较高时,图中直线斜率较小,也就是说,与没有调节效应相比,信息质量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作用较弱;相反,当用户信息需求水平较低时,图中直线的斜率较大,也就是说,与没有调节效应相比,信息质量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作用会变强烈。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表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对于用户需求的潜在影响作用。
(https://www.chuimin.cn)
图4-3 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认为精细加工可能性水平变量对中枢路径与用户态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本书假设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中枢路径)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结果发现研究假设不成立。在本研究环境下,信息需求负向显著地调节信息质量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当用户对学术信息的需求水平较低时,信息质量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作用变强烈,用户通过对信息质量水平的精细判断形成对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程度的认知,这一结果对社会化媒体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而言是可以理解的。虽然社会化媒体中包含大量可利用的学术类信息,但与专家或权威机构生产和发布并经过严格的评审过程的正式常规的学术信息(如数字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相比,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可以被看作一种非正式和非常规的学术信息资源。当用户有强烈的信息需求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利用正式的学术信息源搜寻自己所需的学术信息以满足其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质量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会变弱;反之,当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强烈时,如为了一般性地了解学术动态或者一些最新的学术信息而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浏览学术信息、跟踪某些专家或学术机构的博客动态或微博动态等,他们可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认知努力去判断这些学术信息内容的质量,从而形成对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的认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质量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会更强烈。由于社会化媒体具有开放性并允许用户自由生成内容,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然而学术信息用户对学术信息内容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为了提高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社会化媒体实践者应该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机制提高学术信息内容质量,一方面改善信息需求水平高的用户对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质量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这部分学术信息有用性程度的认知,另一方面提高信息需求水平低的用户对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的需求黏性,最大化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相关文章
根据Taylor信息需求模型中信息需求的模糊性和不易表达的特征以及Wilson对信息需求问题的探究,研究人员对信息需求问题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信息需求发生的情境,这使得用户信息需求产生的情境变得非常重要。从计算机科学视角出发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主要关注的是Taylor模型中后两个水平的信息需求,即正式的信息需求和妥协的信息需求,属于可以被具体描述的需求。......
2025-09-29
根据对已有的信息需求研究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从访谈资料中抽取的用户对于信息需求的认知,把信息需求作为一个潜在变量,本节将对信息需求的测量题项进行编写,以设计测量用户信息需求水平的量表。在这些已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本节拟定了用于测量用户信息需求的测量题项,初步拟定的题项共36个,形成初始量表,详见附录2。......
2025-09-29
[75]信息搜寻行为指用户有目的地搜寻信息以实现某项目标,被认为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个体在这一过程中搜索与其个人观点相匹配的信息,以支持其减少不确定性并作出决策,从而理性地解决问题。Jiang[83]研究基于Web 2.0站点的社会图书馆系统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搜寻模式,发现大多数用户倾向于合并两种或更多的模式,而每个用户通常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模式。......
2025-09-29
在信息科学领域,Wilson对用户研究和信息需求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他的研究对信息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Wilson的研究出现之前,大量的用户研究将重点集中在人们搜寻信息的方式上,也就是说,用户应该如何搜寻信息,而不是将重点集中在信息搜寻行为的最终目的上。[103]从图2-3中可以看出,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因此,Wilson提出将“信息需求”这一专业术语改为“满足需求的信息搜寻”会比较合理。......
2025-09-29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刻画了当个体接触一条消息时,该消息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态度的形成,继而如何影响个体行为。[137]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研究的是个体特征,特别是“动机、能力和人格特征”[138],如何决定人们加工处理信息时所选择的路径。目前,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研究主要来自信息系统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表2-1列出的文献都是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理论基础,解释用户的动机和能力如何影响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
2025-09-29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获取和搜寻学术信息等行为受到个性特征、信息源可信度、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性特征的差异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用户群体在使用社会化媒体参与各种学术信息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会有所不同。......
2025-09-29
调查问卷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从1到7表示“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问卷设计完成后展开大范围的调查。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共持续四周的时间。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分析信息需求在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中的调节作用及影响规律,涉及用户搜寻学术信息的相关活动,考虑到高校学生和教师是使用学术信息的主要群体,因此,选取这一群体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样本数据收集。......
2025-09-29
Taylor认为在本能的信息需求层次上,信息需求表现为一种对信息不满足的模糊状态,它是真实存在的,但用语言难以表达出来。在Taylor提出该信息需求模型之后,学者们针对该模型进行了大量讨论。因此,在解释用户进行信息搜寻的原因时,Taylor的模型并不能被定性为一个成熟的方法。而信息行为研究则从Taylor理论的前两个需求水平出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用户的信息需求问题,研究的是用户模糊的未能清晰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问题。......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