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交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社交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摘要】:Cheung等[7]研究网络消费者社区中的在线意见采纳时发现信息有用性显著地影响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Lin[23]在研究系统特征对虚拟社区成功的影响时发现系统质量影响虚拟社区成员对虚拟社区的满意度。Wang和Lin[26]的研究发现,用户使用博客的意愿会受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博客功能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用户对有用性的感知是与他们对目标行为的信念相关的,有用性被认为是用户采纳行为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与用户的采纳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联系。[3]这里的信息有用性是指用户在搜寻学术信息过程中形成的对于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的价值与有用性的认知,如,用户因使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而获益,或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包括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等,从而对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会形成正面的和积极的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是个体行为动机的有力源泉,也是信息行为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着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由于现有的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应用平台以建立、维持和拓展人际关系为主,其学术性价值较弱,因此,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的有用性将直接影响用户是否使用社会化媒体搜寻学术信息以满足他们的学术信息需求。已有研究对信息有用性与信息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如,Sussman和Siegal[4]在研究知识性员工的意见采纳行为时发现信息有用性直接影响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Koufaris[5]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显著地影响到在线消费者的行为。Liu和Zhang[6]在研究消费者在线反馈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时发现信息有用性直接影响在线消费者对反馈信息的采纳。Cheung等[7]研究网络消费者社区中的在线意见采纳时发现信息有用性显著地影响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Park等[8]在研究用户在网络投资社区中的信息搜寻行为时发现感知有用性是影响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样地,用户在使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时所形成的对于信息有用性的感知也会影响到他们在产生学术信息需求时是否会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搜寻所需的学术信息。因此,提出假设:

H1: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有用性的感知显著地影响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

由于社会化媒体的趣味性和学术信息资源的特殊性,用户在判断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的实用价值及有用性时,会参考多种信息线索进行思考和判断。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组织、分类和理解有效的具有说服性的沟通中的基本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9],它从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双重路径角度解释信息线索对人们的行为态度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方式[10][11]。这两条路径以加工深度为标准[12],在中枢路径上,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关的信息线索进行精细深入的认知思考和判断,从而形成对目标行为的态度;而在边缘路径上,人们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简单的线索即可形成对目标行为的态度。可见,通过中枢路径处理信息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大于通过边缘路径处理信息时付出的认知努力[13]。结合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信息采纳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根据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判断标准将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归入中枢路径,将系统质量和信息源可信度归入边缘路径,考察各个路径变量对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作用。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不仅是信息消费者,也是信息生产者和创造者,这使得在社会化媒体这样的开放式虚拟平台中,人人都可以自由地生产信息和发布信息,但这种缺乏质量控制机制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造成信息杂乱无序,加重了用户搜寻和使用信息的认知负担,因此,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质量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信息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对信息质量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DeLone和McLean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他们指出信息质量可以从准确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实时性、动态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等维度进行测量[14]。同时,学者也对信息质量与有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Shu[15]在研究用户持续使用Twitter的行为时发现消息质量显著影响用户对微博的感知有用性。Lee[16]研究用户在信息技术接受过程中的态度变化时发现信息质量显著地影响用户的行为态度。Cheung等[17]发现在线消费者社区中,信息的相关性、详尽性等质量维度显著地影响信息有用性,进而影响信息采纳。Zhang和Watts[18]的研究发现在线社区中的信息质量越高,用户采纳信息的可能性越大。Jin等[19]研究了用户持续使用社交网络信息的行为,发现网络信息质量显著影响信息有用性。本研究认为高质量的学术信息可以促进用户对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产生高水平的有用性感知,从而进一步影响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H2:信息质量显著地影响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有用性的感知。

服务质量可以衡量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传递给用户的服务水平[20],涉及服务的可靠性、及时性、个性化和专业化[21]。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搜寻学术信息时,需要根据亲身体验与经历并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社会化媒体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进行深入地认知思考和判断。系统质量衡量的是信息系统本身技术的可靠程度,与系统界面、导航等特征相关。由于社会化媒体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研究人员对虚拟环境下的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Pearson等[22]研究了电子服务质量对感知价值和网站忠诚度的作用。Lin[23]在研究系统特征对虚拟社区成功的影响时发现系统质量影响虚拟社区成员对虚拟社区的满意度。Lin和Lee[24]认为质量感知维度(系统质量、服务质量和信息质量)是在线社区有效的主要前提。Lu和Lee[25]研究博客黏性的前提因素(博客质量、认知需求和社会影响),发现男性用户认为系统质量是决定是否再次访问博客的重要因素。Wang和Lin[26]的研究发现,用户使用博客的意愿会受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博客功能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角度研究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学术信息搜寻的研究依然较少。本研究认为衡量社会化媒体服务水平和系统可靠程度的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是用户判断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有用性的重要参考线索,影响着用户对于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认知的形成。因此,提出假设:

H3:服务质量显著地影响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有用性的感知。

H4:系统质量显著地影响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有用性的感知。

信息源可信度指的是信息接受者对信息源可靠性和可信性程度的感知,与信息本身并无关系。[27]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通过具备丰富的领域知识、拥有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及时获得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的信息源搜寻信息[28],而且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信息源的身份也很重要[29]。可信的信息源通常被认为具备相关主题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30]。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可信的学术信息源包括专业的学术虚拟社区、专家学者的博客和微博、官方认证微博、学术机构的微博、权威的微信公众号等,但由于提供和生产学术信息的信息源层次不同,信息源的可信度也有所差异。信息源可信度是影响个体态度的重要因素。Shu[31]在研究用户对微博的持续使用行为时发现信息源可信度对用户关于微博的感知有用性不存在显著影响。Tam和Ho[32]认为从可信的信息源获取的信息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和重新配置认知资源来影响人们。Zhang等[33]基于信息处理的启发式-系统式模型研究内容因素和情境因素对微博帖子流行度的影响,发现信息源可信度(如用户的权威性)以及微博帖子的信息量在微博转发行为中有重要作用。Bhattacherjee和Sanford[34]认为信息源可信度可以影响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的感知有用性。Jin等[35]在研究用户持续使用社交网络信息的行为时发现信源息可信度显著影响信息有用性。信息有用性是人们在处理和使用信息时产生的对信息内容价值与有用程度的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本研究认为信源息可信度是用户搜寻学术信息过程中的重要参考线索,并将其作为用户判断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的边缘路径变量之一。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从可信度较高的信息源获取的信息的价值和有用性也较高,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源的可信度越高,那么这些信息源提供的学术信息对用户而言越是有用。因此,提出假设:

H5:信息源可信度显著地影响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有用性的感知。

精细加工连续体是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基本原理[36],中枢路径与边缘路径对用户态度变化的影响因信息接受者精细加工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当用户精细加工程度较高时,他们通过中枢路径来处理信息或线索以形成对目标行为的认知判断;相反地,当用户精细加工程度较低时,他们通过边缘路径来判断和处理信息或线索。调节变量可以定量地或定性地影响自变量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或方向[37],因此,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变量对用户认知及态度的影响作用会因精细加工可能性这一调节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其中,动机是精细加工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们的信息活动中,当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空缺时,便会产生信息需求,而信息需求是信息搜寻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动机。不同水平的信息需求作用下,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过程将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在现有的研究中,Lu和Yuan[38]将信息需求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用户在选择信息源时如何平衡易获取性和质量这两个因素以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对用户选择的影响,发现信息需求水平较高和信息需求水平较低的用户注重信息源质量,而中等水平信息需求的用户注重信息源的易获取性,并且随着信息需求的提升用户会偏向选择相关性高的信息源。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中精细加工可能性因素对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变量影响的调节机制,提出假设:

H6: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当用户的信息需求水平较高时,信息质量对用户关于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感知的影响作用会变强烈。

H7:信息需求对服务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当用户的信息需求水平较高时,服务质量对用户关于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感知的影响作用会变强烈。

H8:信息需求对系统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当用户的信息需求水平较低时,系统质量对用户关于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感知的影响作用会变强烈。

H9:信息需求对信息源可信度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当用户的信息需求水平较低时,信息源可信度对用户关于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有用性感知的影响作用会变强烈。

性格特征可被看作引导人们行为活动的一种心理机制,并且能用于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里的性格特征是指目前测量性格最常用的五大类性格特质模型,包括外向、随和、开放、尽责和情绪[39]。人们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特定情境刺激的反应有所不同[40],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对个体性格特征及其影响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特点与规律。社会化媒体使用和用户信息行为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性格特征的影响及作用进行了探讨,如,Heinström[41]的研究发现信息行为与性格特征的5个维度都有联系。Sin和Kim[42]分析了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使用社交网络搜寻信息的情况,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性格特征、社交网络使用和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可能使用社交网站搜寻日常生活信息。Özgüven 和Mucan[43]调查虚拟社区与用户性格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尽责和开放是影响用户使用虚拟社区的重要因素。Heinström[44]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信息行为,将信息搜寻与性格特征、学习方式相联系,根据性格特征的不同组合确定了3种特定的信息搜寻模式,其中,快速浏览(Fast Surfing)与负面情绪、低开放型和低尽责型性格有关,广泛浏览(Broad Scanning)与外向型、开放型和低随和型性格有关。此外,Heinström[45]研究信息搜寻模式与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发现有着深刻的策略性学习方法的尽责型性格的学生会专注于精确地搜索优质信息。Zha等[46]研究性格特征对虚拟社区用户关于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感知的影响,发现不同性格特征的用户对虚拟社区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用户因性格特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方式,如,性格随和的人会对外界持宽容、善良的态度,相应地对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也会较为包容;性格开放的人善于接受新事物,对于社会化媒体中充斥的各种非正式的学术信息存有好奇心;情绪型性格的人可能会因为担心潜在的损失而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对社会化媒体及其中的学术信息存有排斥的态度;尽责的人可能会关注于细节,在使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之前会仔细审查其质量、可信度等标准,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当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搜寻学术信息时,性格特征作为心理特征因素,对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可能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10a-H10e:性格特征(外向、随和、开放、尽责及情绪)对用户关于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质量的感知存在显著影响。

H11a-H11e:性格特征(外向、随和、开放、尽责及情绪)对用户关于社会化媒体服务质量的感知存在显著影响。

H12a-H12e:性格特征(外向、随和、开放、尽责及情绪)对用户关于社会化媒体系统质量的感知存在显著影响。

H13a-H13e:性格特征(外向、随和、开放、尽责及情绪)对用户关于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源可信度的感知存在显著影响。

基于前文研究假设的论述,构建研究模型如图4-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