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Taylor信息需求模型中信息需求的模糊性和不易表达的特征以及Wilson对信息需求问题的探究,研究人员对信息需求问题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信息需求发生的情境,这使得用户信息需求产生的情境变得非常重要。从计算机科学视角出发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主要关注的是Taylor模型中后两个水平的信息需求,即正式的信息需求和妥协的信息需求,属于可以被具体描述的需求。......
2023-08-03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也被称作双路径模型(Dual-Route Model),由Petty和Cacioppo[111][112]提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图2-4)。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刻画了当个体接触一条消息时,该消息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态度的形成,继而如何影响个体行为。[113]该理论模型为组织、分类以及理解有效且具有说服力的交流沟通中的基本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框架[114],被广泛应用于营销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根据需要深思型信息加工的数量的多少以及个人主观精确性需求的不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从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双重路径角度解释了信息线索与特征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态度及其行为变化。[115][116]其中,中枢路径是指人们需要对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精细深入的认知思考并仔细考察这些信息的相对优势和相关性,从而形成对目标行为的认知判断;而边缘路径则指人们通过简单的线索或推理对目标行为进行评判,并不涉及深入的认知思考。[117]两条路径以加工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为特征[118]。在中枢路径上,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使用诸如信息质量等标准对相关信息线索进行慎重周密的加工处理,从而做出理性反应,而在边缘路径上,人们仅使用信息源可信度或信息数量等简单的启发式线索进行积极的或消极的判断。[119][120]通过中枢路径处理信息比通过边缘路径处理信息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121],因此,中枢路径上形成的态度变化更稳定、持久且可预测[122],而边缘路径上发生的态度变化则并不持久和稳定。在信息系统科学领域,学者们利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或者对该模型进行扩展来研究用户的信息或信息系统接受行为,如,基于基础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Bhattacherjee和Sanford[123]的研究发现论据质量(信息质量)和信息源可信度影响用户对文档管理系统的态度。Angst和Agarwal[124]利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研究人们对于电子病历的接受行为。Yi等[125]基于双路径模型和Toulmin的论证模型研究网络健康信息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Chen和Ku[126]基于双路径模型研究虚拟社区用户忠诚度问题。基于双路径多过程的说服性消息处理模型——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Tang等[127]研究网站的传播路径,发现与通过边缘路径形成的态度相比,从中心路径经过认真思考形成的态度更能影响意向和行为(信息搜索和旅行意愿)。
图2-4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资料来源:Bhattacherjee和Sanford,2006[128]
理论上,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本质在于精细加工的连续性,其范围从低水平精细加工(浅层思考)到高水平精细加工(深度思考)。[129]其中,精细加工指个体认真思考论据的程度。[130]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认为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对用户态度变化的影响会因信息接受者精细加工水平(如卷入度、专业知识等)的不同而不同,即,当个体的精细加工程度较高时,他们会通过中枢路径来评估信息;相反,当个体的精细加工程度较低时,他们则更愿意选择边缘路径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此时,中枢路径的影响将减弱。[131]具体来说,影响精细加工可能性的因素包括动机和能力两个方面,人们选择中枢路径还是边缘路径取决于他们加工信息的动机和能力,并且,加工处理信息的深度随着他们的动机和能力的提升而增加。当动机较强或能力较高时,人们会倾向于通过中枢路径来加工处理信息,而当动机不充分或能力不足时,他们通过边缘路径加工处理信息。除了精细加工可能性这一变量外,其他的诸如反面信息、重点搜索等情境因素也将调节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对信息接受者态度的影响。[132]尽管由中枢路径而引起的态度变化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也是难度较大的一条路径,因为人们必须具备充分的动机和能力对主题进行精细加工。[133]
已有研究指出动机和能力会改变人们精细加工可能性的水平[134][135][136],因此,动机和能力在评价说服性消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相同的信息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人。[137]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研究的是个体特征,特别是“动机、能力和人格特征”[138],如何决定人们加工处理信息时所选择的路径。目前,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研究主要来自信息系统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表2-1列出的文献都是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理论基础,解释用户的动机和能力如何影响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这些研究表明中枢路径或边缘路径的变量并不会对用户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路径变量的影响作用被精细加工调节变量改变。
现有研究已经从经验上证实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有效性,这些文献通常将论据/信息质量作为中枢路径变量;对于边缘路径来说,研究人员通常考虑将信息源可信度、信息一致性和信息评级等作为典型的影响因素,其他的边缘路径线索还包括论据的个人相关性、论据/信息数量等。但是,特定的信息线索因研究目的和研究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多种作用,可以作为中枢路径线索影响态度变化,也可以作为边缘路径线索影响态度变化,如表2-1中的信息多面性等,此外,网站的美感质量(Aesthetic Quality)以及网站的反馈机会、网站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相关性、信息的时效性和网站的易用性等特征通过边缘路径影响用户[139][140]。根据本书的研究环境,将信息质量和信息源可信度分别作为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结合用户的信息需求来研究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规律。
表2-1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研究变量及研究结论
③Sussman S W,Siegal W S.Informational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adop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3,14(1):47-65.
续表
①Bhattacherjee A,Sanford C.Influence process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An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J].MIS Quarterly,2006,30(4):805-825.
②Yang SC,Hung W C,Sung K,et al.Investigating initial trust toward etailers from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perspective[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06,23(5):429-445.
③Park D H,Kim S.The effects of consumer knowledge on message processing of electronic word-of-mouth via online consumer review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8,7(4):399-410.
续表
①Kim J U, Kim W J, Park S C.Consumer perceptions on web advertisements and motivation factors to purchase in the online shopp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5):1208-1222.
②Zhou T.Understanding users'initial trust in mobile banking: An elaboration likelihood perspectiv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4):1518-1525.
③Cheung C M Y,Sia CL,Kuan K K Y.Is this review believable?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bility of online consumer reviews from an ELM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2,13(8):618-635.
续表
①Lee W K.An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based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ttitude chan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 acceptance via education program[J].Behaviour&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31(12):1161-1171.
②Chen CD,Ku E C S.Bridging indistinct relationships and online loyalty:Evidence from online interest-based communiti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3,37(5):731-751.
续表
①Luo C,Wu J,Shi Y,et al.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cultural orientation on eWOM inform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4,34(4):446-456.
②Filieri R,McLeay F.E-WOM and accommodation: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avelers'adop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online review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4,53(1):44-57.
社会化媒体使用户可以自主地生成、搜寻和获取信息,但由于社会化媒体缺少专家评审等质量控制机制,因此,与传统信息环境相比,社会化媒体使用户获取有用的信息变得更为困难,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关线索和因素进行处理和判断以确定信息的价值。社会化媒体用户在搜寻学术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个性化认知对信息线索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与处理,对影响学术信息搜寻行为态度变化的线索进行精细加工的程度则由用户的信息需求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决定。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认为无论通过中枢路径还是边缘路径,信息线索都会影响信息接受者[141],这为本书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框架,据此,本书从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双重路径角度考察学术信息搜寻过程中用户态度的变化以及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规律。
根据Taylor信息需求模型中信息需求的模糊性和不易表达的特征以及Wilson对信息需求问题的探究,研究人员对信息需求问题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信息需求发生的情境,这使得用户信息需求产生的情境变得非常重要。从计算机科学视角出发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主要关注的是Taylor模型中后两个水平的信息需求,即正式的信息需求和妥协的信息需求,属于可以被具体描述的需求。......
2023-08-03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被大众用户广泛地接受和使用,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社会化媒体在信息生产、传播与获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逐渐成为主流。各个领域的学者逐渐开始对社会化媒体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学者们认为社会化媒体不仅有助于同行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而且便于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社会化媒体工具不仅仅是一种潮流,更代表着学者们交流、合作、获取、共享和传播知识与信息方式的变化。......
2023-08-03
信息需求常被看作一种存在于个体心理的、难以表达的、模糊的和无意识的状态[2],为了研究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规律,从信息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信息行为研究中用户信息需求的特征,结合文献分析法、用户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开发并检验了用于测量信息需求变量的量表,为科学地测量用户对其自身信息需求的感知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拓展和丰富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与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2023-08-03
虽然社会化媒体平台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为用户提供人际交互的平台、作为信息源为用户提供信息等,为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及研究提供便利,但专注于特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平台可以消除不同平台的系统与服务功能的潜在影响。未来的研究将探讨某一特定社会化媒体平台所涉及的具有不同特征的用户群体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规律,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研究。......
2023-08-03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获取和搜寻学术信息等行为受到个性特征、信息源可信度、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性特征的差异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用户群体在使用社会化媒体参与各种学术信息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会有所不同。......
2023-08-03
根据对已有的信息需求研究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从访谈资料中抽取的用户对于信息需求的认知,把信息需求作为一个潜在变量,本节将对信息需求的测量题项进行编写,以设计测量用户信息需求水平的量表。在这些已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本节拟定了用于测量用户信息需求的测量题项,初步拟定的题项共36个,形成初始量表,详见附录2。......
2023-08-03
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表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对于用户需求的潜在影响作用。图4-3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认为精细加工可能性水平变量对中枢路径与用户态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本书假设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结果发现研究假设不成立。......
2023-08-03
Kim等[2]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和性格的学生在使用不同的平台搜寻信息的频率和使用目的方面有显著差异。Sin[3]研究了性别—年级、问题解决方式等特征对留学生的信息源使用以及日常生活信息搜寻的差异性影响。基于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所收集的273个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分组样本进行比较。......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