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结论

社会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结论

【摘要】:Taylor认为在本能的信息需求层次上,信息需求表现为一种对信息不满足的模糊状态,它是真实存在的,但用语言难以表达出来。在Taylor提出该信息需求模型之后,学者们针对该模型进行了大量讨论。因此,在解释用户进行信息搜寻的原因时,Taylor的模型并不能被定性为一个成熟的方法。而信息行为研究则从Taylor理论的前两个需求水平出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用户的信息需求问题,研究的是用户模糊的未能清晰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问题。

围绕对图书馆咨询接谈(Reference Interview)的研究,Taylor在1968年提出了在这一过程中信息需求被表达出来的4个特质水平,包括本能的信息需求(Visceral Need)、意识的信息需求(Conscious Need)、正式的信息需求(Formalized Need)以及妥协的信息需求(Compromised Need)。[93]这4个水平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层次依次从低到高。Taylor认为在本能的信息需求层次上,信息需求表现为一种对信息不满足的模糊状态,它是真实存在的,但用语言难以表达出来。意识的信息需求指的是在询问者头脑中描述的需求,在这一需求层次上,人们对犹豫不决的问题中不明确的方面有一个心理上的描述。尽管在表达时可能会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但信息需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被描述出来。询问者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谈,以突出他们关注的重点。在正式的信息需求层次上,询问者可以对自己的问题形成一个有效合理的陈述,此时,询问者能用具体的术语描述他们有疑问的方面。最后,妥协的信息需求表示提交给系统的问题。在这一信息需求水平上,为了能得到某一系统文件提供的答案,询问者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会被重新调整然后提交给系统,以获得能满足需求的答案。前三个层次水平的信息需求发生在用户的脑海中,最后一个水平的信息需求是用户提交给系统的被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Bruce[94]认为Taylor的信息需求模型为更深层次地概念性地理解信息搜寻的原因和动机奠定了基础。

在Taylor提出该信息需求模型之后,学者们针对该模型进行了大量讨论。Pintrich和De Groot[95]的研究认为,Taylor的模型指出在与图书馆员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询问者对信息需求的表达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该模型仅仅隐晦地回答了询问者完成信息搜寻任务的能力及其对该任务重要性的感知问题,并未明确地反映询问者执行某一特定信息搜寻任务的动机和原因。因此,在解释用户进行信息搜寻的原因时,Taylor的模型并不能被定性为一个成熟的方法。

Savolainen[96]在研究信息需求的情境时指出,通过观察Taylor的模型中4个水平的信息需求特征,可以看出情境因素在后3个水平的信息需求中表现明显,而在最低层次,即本能的信息需求水平上,情境因素是潜在模糊的。在意识到的信息需求水平上,情境因素通过询问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交谈逐渐变得明显。在正式的信息需求水平上,当询问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对话开始后,形成信息需求的情境因素变得更为清晰明显。最后,在妥协的信息需求水平上,由于询问者期望图书馆资源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原始的信息需求得以折中妥协,因而,情境的范围变大,从原来的对话情境扩展到整个机构或组织的情境当中。

Chang[97]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和引文分析法考察了1969—2010年引用Taylor论文的文献,以确定该文中主要概念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文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其中,4个层次的需求水平(Four Levels of Information Needs)是被引最多的一个概念,并且,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对其关注最多。

通过对Taylor模型的详细分析,Cole[98]提出了一个针对信息检索的信息需求理论,包括6个主要命题,该理论认为信息需求并非由不同的阶段构成,而是由不同的层次水平组成的,并且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用户的信息需求会有不同的表现。

信息检索领域对信息需求的研究在于用户如何构造系统查询式并提交给系统,检索系统如何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关注的是Taylor理论中后面两个水平的信息需求,即用户形成的对于有疑问的问题的清晰陈述。而信息行为研究则从Taylor理论的前两个需求水平出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用户的信息需求问题,研究的是用户模糊的未能清晰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问题。本书基于这一基础,探讨用户信息需求的测量问题及其对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