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发现对于不同年龄的用户,他们在信息需求、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方面的感知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与Zha等[16]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他们认为不同年龄的用户在虚拟社区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方面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信息质量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2023-08-03
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成为信息时代国家、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和交流媒介[63],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活动方式与行为方式。互联网中聚集了各种来源的海量信息资源,为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查找和定位、传播和共享绝大多数日常生活和工作问题的相关信息,如医疗健康、科技、教育、经济、政治、旅游、娱乐等。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不仅可以搜索和查询信息,还可以创造和交流信息,如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收发信息、在网络论坛中就某些特定主题表达观点、创建和维护个人网页与博客等[64]。网络信息用户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信息,也会主动地参与各种信息活动,以满足其个性化信息需求。信息用户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他们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生产者、探索者(Explorer)、收集者(Collector)和玩家(Player)。[65]这些变化对用户的信息能力和需求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生产过剩、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利用不足等新现象和新问题。当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受到多个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医学等领域的大量学者对信息行为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离不开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信息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源、信息获取渠道和交流工具,用户信息行为的发生环境从传统的物理环境向虚拟环境转移。[66]查先进等[67][68]对国内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分析,发现信息行为类型主要涉及信息源选择行为、信息搜寻行为、信息交流行为、信息使用行为、社会化标注行为、移动信息行为等。具体来讲,信息源选择行为研究包括传统纸质资源环境和互联网环境下各类电子资源的选择偏好研究、信息源选择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研究等。信息搜寻行为指用户有目的地搜寻信息以实现某项目标[69],是用户为获取所需信息以满足自身信息需求所必须实施的行为,是人类信息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研究包括信息搜寻行为模式研究、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如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特定用户群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信息搜寻过程中的一些特定行为研究、信息检索行为研究等。信息检索行为作为信息搜寻行为的下位概念[70],相关研究包括检索性能、相关性以及检索结果评估方面的研究;用户采用的检索策略、检索式对其检索过程的影响;用户使用不同检索系统或技术的感知研究;用户使用检索系统搜索所需信息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等。信息交流行为研究包括社会化媒体工具及其对用户信息交流作用的研究、依托于虚拟平台的信息交流行为的表现研究、虚拟社区中用户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行为研究等。信息使用行为研究包括学术信息使用行为研究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行为等。此外,社会化标注行为是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一种新型的大众化信息组织行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接入互联网进行信息搜寻、共享和交流等活动,移动信息行为逐渐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又一个重要主题。
新信息环境下,Web 2.0技术推动维基、博客、社交网络、社会化问答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兴起与发展,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平台资源,同时,这些开放式虚拟平台的发展也离不开用户的参与。有研究指出,相对于表达信息需求和搜寻信息而言,社会化媒体主要用于交流和共享信息[71][7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行为将受到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影响,其行为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环境下的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及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与规律得到人们的关注。用户信息行为包括从识别信息需求到信息搜寻、选择、吸收利用、交流、共享等一系列活动。社会化媒体信息环境下,用户参与和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信息活动的重要特征,用户不仅搜寻和使用信息,而且生产和传播信息,并参与在线创造活动,如,Koh[73]的研究指出数字环境下青少年信息创造行为(Information-creating Behavior)的过程,包括信息内容开发、组织和展示,以及创造模式,包括可视化、重新混合(Remixing)、修补(Tinkering)和授权意识。用户信息行为类型得以拓展,用户主动参与社会化媒体中各类信息活动的行为类型受到重视。同样地,用户的学术信息行为也受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与传统环境下的学术信息行为有所不同。
本书发现对于不同年龄的用户,他们在信息需求、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有用性、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信息源可信度方面的感知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与Zha等[16]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他们认为不同年龄的用户在虚拟社区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方面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信息质量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2023-08-03
Cheung等[7]研究网络消费者社区中的在线意见采纳时发现信息有用性显著地影响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Lin[23]在研究系统特征对虚拟社区成功的影响时发现系统质量影响虚拟社区成员对虚拟社区的满意度。Wang和Lin[26]的研究发现,用户使用博客的意愿会受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博客功能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2023-08-03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获取和搜寻学术信息等行为受到个性特征、信息源可信度、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性特征的差异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用户群体在使用社会化媒体参与各种学术信息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会有所不同。......
2023-08-03
为了比较具有不同社会化媒体使用经验的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变量的感知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2023-08-03
1.满足我的信息需求是容易的2.信息需求的出现会让我感到不知所措和焦虑3.我所拥有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能满足我的信息需求4.工作/学习中需要进行的信息活动与我的需求是相关的5.我的信息量可以满足我的工作/学习任务所需6.我经常需要大量的信息以解决我所面对的任务7.我经常需要高质量的信息以满足我的任务需求8.我认为我应该了解周围关于我的工作/学习任务的所有变化9.我会关注可能与我的任务相关的任何信息1......
2023-08-03
Taylor认为在本能的信息需求层次上,信息需求表现为一种对信息不满足的模糊状态,它是真实存在的,但用语言难以表达出来。在Taylor提出该信息需求模型之后,学者们针对该模型进行了大量讨论。因此,在解释用户进行信息搜寻的原因时,Taylor的模型并不能被定性为一个成熟的方法。而信息行为研究则从Taylor理论的前两个需求水平出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用户的信息需求问题,研究的是用户模糊的未能清晰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问题。......
2023-08-03
Kim等[2]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和性格的学生在使用不同的平台搜寻信息的频率和使用目的方面有显著差异。Sin[3]研究了性别—年级、问题解决方式等特征对留学生的信息源使用以及日常生活信息搜寻的差异性影响。基于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所收集的273个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分组样本进行比较。......
2023-08-03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被大众用户广泛地接受和使用,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社会化媒体在信息生产、传播与获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逐渐成为主流。各个领域的学者逐渐开始对社会化媒体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学者们认为社会化媒体不仅有助于同行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而且便于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社会化媒体工具不仅仅是一种潮流,更代表着学者们交流、合作、获取、共享和传播知识与信息方式的变化。......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