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需求常被看作一种存在于个体心理的、难以表达的、模糊的和无意识的状态[2],为了研究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规律,从信息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信息行为研究中用户信息需求的特征,结合文献分析法、用户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开发并检验了用于测量信息需求变量的量表,为科学地测量用户对其自身信息需求的感知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拓展和丰富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与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2023-08-03
Web 2.0技术的发展促使互联网服务的重点从基于消费式的服务转向强调交互式与协作式的服务,从而为用户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1]作为Web 2.0技术发展的产物,社会化媒体通常与Web 2.0技术和用户生成内容联系在一起,也属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社会化媒体,也称社交媒体或社会性媒体,是指建立在Web 2.0思想和技术基础上的允许用户生成内容创造和交流的一类基于互联网的应用[2],是一类便于用户信息共享以及参与创建或传播内容的平台[3]。常见的社会化媒体包括微博(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Twitter等)、微信、博客(如科学网博客、新浪博客等)、社交网站(如人人网、豆瓣网、开心网、ResearchGate、Facebook、MySpace、LinkedIn等)、社会化问答网站(如百度知道、知乎、雅虎问答等)、在线论坛(如人大经济论坛、小木虫等)、维基(如维基百科等)、播客等。近年来,社会化媒体被大众用户广泛地接受和使用,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社会化媒体在信息生产、传播与获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逐渐成为主流。用户通过社会化媒体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进行社会化交互或资源共享。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更强调网络用户以参与和协作的方式使用互联网服务,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娱乐性和社会性需求,还能满足其信息性需求,为用户提供信息活动平台,实现即时的信息获取、传播与共享。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导致人们交流、协作、创建和消费信息范式的转变[4],特别地,信息消费和扩散的过程与信息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密切相关[5]。基于Web 2.0技术,社会化媒体利用网络用户的集体努力和智慧,汇集海量非结构化的用户生成内容和信息,帮助用户探索事情真相以及未知的知识,而且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自由编辑、评论、转发及使用。其中,用户生成内容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图片或者网络链接等。社会化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其具有即时共享性、交流空间的无界性、实时更新、易获取性等特征,放松了对信息获取和信息分配的约束。[6]因此,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兼具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生产者的双重角色,不仅可以自由地搜寻和获取信息为己所用,而且可以创造和共享信息内容供他人使用。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也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在海量信息中搜寻所需信息远远超过用户的认知能力,信息超载、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选择、获取和使用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以用户生成内容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比传统媒体能更容易地影响用户对信息的态度及其信息行为。
作为一种新的交流范式,社会化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关注,并且以促进交流和增强社会关系的方式在不同领域展现出许多新兴的机遇,如政府、医疗机构、公司、私人团体、教育机构等。各个领域的学者逐渐开始对社会化媒体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例如,在政治领域,社会化媒体被认为具有能够增加公民和选民政治参与度的潜力[7]。在组织机构中,社会化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Parveen等[8]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被组织机构用于多种目的,如广告和促销、品牌、信息搜索、建立客户关系等,并且社会化媒体可以从加强客户关系和客户服务、提高信息可获取性以及降低营销和客户服务成本等几个方面对组织绩效产生较大影响。Boateng和Liu[9]研究在美国名列前100名的高校图书馆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情况,发现高校图书馆使用社会化媒体来做推广、提升服务等。Shu[10]从消息质量、信息源可信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感知交互性、满意度等方面研究用户对Twitter的持续使用行为时发现消息质量显著影响用户对微博的感知有用性,而信息源可信度对于用户关于微博的有用性感知不存在显著影响,满意度对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存在显著的影响。Bilgihan等[11]对“Y一代”(Generation Y)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搜寻行为和信息共享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他们是社会化媒体的重度用户。同时,在学术活动中,学者们也将社会化媒体应用到他们的研究工作中[12],而且社会化媒体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学术实践活动。学者们认为社会化媒体不仅有助于同行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而且便于信息的传播与扩散。[13][14][15][16]Tenopir等[17]研究高校研究人员在工作中使用社会化媒体的频率以及使用社会化媒体对他们使用传统学术信息源的影响。Wang等[18]研究科学家博主间的交流模式,发现同一子社区的中心博主与普通博主之间交流通常是单向的、密集的,分布式的中心博主在科学知识的扩散和交流中仍起着重要作用。Gruzd等[19]研究了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者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情况,并且对影响学者们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因素进行了研究。Ponte和Simon[20]的调查研究发现研究人员正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研究工作,其中42%的人使用维基,38.6%的人使用博客,34.8%的人使用社交网站。Kim等[21]研究发现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平台被用作信息源,许多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各种目的的信息搜寻。Gu和Widén-Wulff[22]研究社会化媒体对学术交流的影响时发现社会化媒体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环境。近年来,社会化媒体也渐渐地融入学习和教学过程中[23][24][25][26],使得学习过程从之前的线性方式转向更多的互动和合作的动态方式[27][28],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9]。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社会化媒体工具不仅仅是一种潮流,更代表着学者们交流、合作、获取、共享和传播知识与信息方式的变化。[30]学者使用社会化媒体传播本领域的信息给大众群体[31][32],其他研究人员通过跟进相关信息可以了解本领域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33]。也有学者指出虽然研究人员在他们的工作中会使用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社会化媒体,但是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创作的并不常见。[34]实际上,在学者的学术工作和活动中,社会化媒体可以支持他们开展许多关键性的工作,包括建立和维持同行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获得相关的学术研究主题、扩散最终的研究成果等。[35]Mewburn和Thomson[36]通过分析100个学术博客发现学者通常会撰写学术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共享信息和提供建议等方面的博文。社会化媒体中存在大量的学术用户,比如领域专家、科研人员、学术机构、期刊编辑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在开展相关的学术信息活动过程中会实时发布、转发一些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声誉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和知识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在本书的研究环境中,学术信息是指人们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进行学术科研活动所收集或产生的一些学术类信息,主要为了方便和满足学习或科研所需。社会化媒体中产生的学术信息以非正式的和非常规的信息为主,包括重要的讨论对话、学术前沿动态、最新的学科资讯、学术报告、学术会议信息、个人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学术机构发布的日常动态与新闻、科技研究报告、政策报告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等。这些信息通常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不失趣味性。学术信息用户可以在使用社会化媒体的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的学科资讯、前沿动态等,也可以通过搜寻完成当前面临的工作或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解决工作或学习中的相关问题及任务。作为非正式的学术信息源,社会化媒体在传播、搜寻、获取和共享学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很多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也将表现出其特有的规律。
信息需求常被看作一种存在于个体心理的、难以表达的、模糊的和无意识的状态[2],为了研究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规律,从信息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信息行为研究中用户信息需求的特征,结合文献分析法、用户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开发并检验了用于测量信息需求变量的量表,为科学地测量用户对其自身信息需求的感知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拓展和丰富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与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2023-08-03
虽然社会化媒体平台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为用户提供人际交互的平台、作为信息源为用户提供信息等,为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及研究提供便利,但专注于特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平台可以消除不同平台的系统与服务功能的潜在影响。未来的研究将探讨某一特定社会化媒体平台所涉及的具有不同特征的用户群体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规律,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研究。......
2023-08-03
根据Taylor信息需求模型中信息需求的模糊性和不易表达的特征以及Wilson对信息需求问题的探究,研究人员对信息需求问题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信息需求发生的情境,这使得用户信息需求产生的情境变得非常重要。从计算机科学视角出发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主要关注的是Taylor模型中后两个水平的信息需求,即正式的信息需求和妥协的信息需求,属于可以被具体描述的需求。......
2023-08-03
为了比较具有不同社会化媒体使用经验的用户对社会化媒体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变量的感知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2023-08-03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刻画了当个体接触一条消息时,该消息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态度的形成,继而如何影响个体行为。[137]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研究的是个体特征,特别是“动机、能力和人格特征”[138],如何决定人们加工处理信息时所选择的路径。目前,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研究主要来自信息系统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表2-1列出的文献都是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理论基础,解释用户的动机和能力如何影响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
2023-08-03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获取和搜寻学术信息等行为受到个性特征、信息源可信度、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性特征的差异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用户群体在使用社会化媒体参与各种学术信息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会有所不同。......
2023-08-03
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表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化媒体中学术信息对于用户需求的潜在影响作用。图4-3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认为精细加工可能性水平变量对中枢路径与用户态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本书假设信息需求对信息质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结果发现研究假设不成立。......
2023-08-03
在信息科学领域,Wilson对用户研究和信息需求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他的研究对信息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Wilson的研究出现之前,大量的用户研究将重点集中在人们搜寻信息的方式上,也就是说,用户应该如何搜寻信息,而不是将重点集中在信息搜寻行为的最终目的上。[103]从图2-3中可以看出,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因此,Wilson提出将“信息需求”这一专业术语改为“满足需求的信息搜寻”会比较合理。......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