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兵最近,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当然,所有故事的发生和结束,都在追寻“如何让教师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教师对工作的要求;从幸福到完整,这是教师对生活的追求。如何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能够真正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读者能从《致教师》一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2023-08-02
王大力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它让我又一次领悟了教育的真谛,看到了生命的发现——在事实中发现价值,在生活中发现永恒,在现象中发现本质。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朱永新先生的回答都有深度、有独特的见解,贴切、透彻、形象易懂,说出了教师的心声,也让教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一个做教师的理由。这本书让教师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理想、有诗意、有激情。
茶余饭后,随手一翻朱永新老师《致教师》中的一首小诗——《教育是一首诗》,信手拈来,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青春
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
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激情
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
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创造
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
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智慧
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
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读罢小诗,细细品味,久久挥之不去的是诗的味道,此时此刻,我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导师,在这满是飘香的书屋里,对教育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心里充满了惬意。
朱永新先生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知道,自己如果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离不开在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不开对生命执着的爱。
教师这个职业,也需要爱,有了爱,教师才有动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高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能真正拥有梦想。
朱永新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我努力在做这样的教师——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新教育。的确,教师是良心活,干的好是一天,不好也是一天;做是一天,不做也是一天。可是当我们面对一群天真幼稚的孩子,怎能忍心把他们抛下不顾,怎能因自己的心情不佳而向他们发泄,又怎能把孩子的时间浪费呢?让自己心安,没有那么容易。面对公众的指责,你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为那是外界强加给你的。但是,良心的谴责,你必须认真面对,因为你无法逃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够做到任何时候都心安理得。
我在学校上五、六年级体育课,又抓学校后勤工作。去年,学校把新教育十大行动之“推进每月一事”的重担交给我。毕竟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精力有限,担心搞不好,我犹豫了。可转念一想,这是学校对自己的信任,不做,对不起领导的厚爱,更对不起全校四百多名学生的期待,良心上过不去。于是,撸起袖子干了起来。上好自己的课,干好学校后勤工作,还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学校的“每月一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体育、后勤、“每月一事”,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需要提到的是,今年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我校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尤其是我们学校的“每月一事”,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流程,学生各项习惯均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一是主题开发,营造情境。通过国旗下讲话,宣读倡议书,宣布每月一事的主题活动,使活动本身具有神圣的仪式感。
二是主题阅读,强化意义。通过深度的主题阅读,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主题的内涵和文化背景,明了主题的价值意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在精神的引领下自觉地参与到“每月一事”中来。
三是主题实践,知行合一。“每月一事”离不开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既让课程变得鲜活,也使学生在参与中逐渐体悟和习得,促使习惯养成。开展“每月一事”过程中的实践活动环节,特别注重活动参与的全员性、适应性、反复性和实效性。这不仅为学生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氛围,而且让学生在多次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生活的幸福完整。
四是主题展示,各显其能。主题展示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在展示的组织形式上,以开放和民主为原则。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确定展示形式:可以是班级展示、也可以是年级展示、也可以结合学校的大型活动举行全校性的展示。这样,通过群体的展示与分享,既可以巩固已形成的习惯,也可以给习惯尚未养成的孩子以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是主题反思,多元评价。在一个月的“每月一事”结束的时候,师生都要结合主题,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相互间也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互评。按照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与父母共评的形式,提高了学生时刻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读书,我做到了,生活不再变得没有意义,而是充满了阳光。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青春豪迈、激情四射的年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让我们永葆青春般的教育热情,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作者系邢台县城计头乡中心学校教师)
有关书之书的文章
杨树兵最近,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当然,所有故事的发生和结束,都在追寻“如何让教师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教师对工作的要求;从幸福到完整,这是教师对生活的追求。如何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能够真正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读者能从《致教师》一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2023-08-02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在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共产主义的理想。......
2023-12-03
先讲第一个问题,读书跟我们自己的生活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我们国家是有着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读书自古代以来都非常受重视,孔子在世的时候曾经提出来“不读诗无以言”,什么意思?手里拿一本我们的《人民文学》杂志,当时文学跟生活就是如此的密切相关。我就读于北京的一所教会中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庚子赔款的美国人建的一所中学,这所中学的藏书是非常丰富的。......
2023-11-17
直到现在,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演讲口才,可称之为能言善辩,口若悬河。我认为,一个人纵然拥有满腹才智,但在面对如此飞速发展的社会时,如果存在着表达交流方面的障碍,必然不利于自己融入社会,不利于自己发挥所长。否则,技能再高,若不善于表达,也只是等于零。......
2023-09-19
古镇甫里就座落在这一图画之中。甫里不仅地杰,而且人灵。王氏家族是一个日趋没落的家族,他的祖上在明代原为"官宦之家",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使这个世家大族急剧地瓦解衰落。清兵南下之后,王家惨遭兵焚之祸,几乎阖门遇难,始祖王必宪时在垂髫之年,得免于难,避居昆山。③在成年之前对王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朱氏和父亲王昌桂。正是从这一诗集中,我们才得以知道不少王韬在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和思想状况。......
2024-08-06
青年会叫我在未离南方赴北方之前在这里谈谈,我很高兴,题目是“为什么读书”。我看第二个题目“怎样读书”很有兴味,第三个题目“读什么书”更有兴味,第一个题目无法讲,“为什么要读书”,连小孩子都知道,讲起来很难为情,而且也讲不好。今天我就来试试“为什么读书”这个题目。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这便是“为读书而读书”的意义。......
2024-01-24
学习方式多样,学习内容宽广,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课外学习空间。其中,与大学生课外学习比较密切的部门主要有期刊部、流通部、阅览部、技术服务部。......
2024-03-23
似乎这些对于教师的评价已成为教师的标签,牢不可破。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而不是功利性的阅读呢?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将《西游记》中描写沙僧的句子读给学生听:“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对攒露白藤,顶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学生们很快投入到名著的阅读中,这次的阅读活动应该是一次自觉的、主动的阅读。......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