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朱湘与刘霓君在南京结婚。这是他在海外寄给妻子的第五封信。[1]霓妹,朱湘的妻子刘霓君,在朱湘投江自杀后削发为尼,1974年病逝于昆明。朱湘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心绪,毫不避讳地告诉自己远方的妻子,这既是他真挚情感的强烈迸发,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朱湘和其他相爱的人一样,也希望和自己相爱的人长相厮守。我们从这些道歉与希望中,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与刘霓君间的深情厚爱。......
2023-12-03
苏 静
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生命因为关怀而多情。在当下教育类书籍排山倒海,廉价“心灵鸡汤”大肆横行的时代,能够读到像《致教师》这样一本真诚至性的书实属不易。拜读朱永新先生的文字由来已久,时常沉醉于他所热爱的新教育世界。而他清雅文字背后所蕴藉的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更有着熨帖心灵的温暖。他的新作《致教师》,是一本耗时三年,精心为一线教师答疑的书信集。书中所涉及的问题,是从数百封教师求助信中精选而出,每个问题都关乎一线教师的切肤之痛。朱先生延续了他以往质朴亲切的文风,清新自然,言辞恳切,全然没有教育家高高在上的优越,就像一位急人所急的挚友,危难之际出谋划策,其心之诚,其法之妙,令人不禁动容。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先生将“新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渗透于文字之中,从理念到方法,从案例到解析,精准适切,轻舞飞扬,为一线教师打开了一扇新教育视野下观照自我,激发潜能的明丽天窗。
一
毋庸置疑,《致教师》的基本立场致力于一线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朱先生不仅关注教师之事,更关注教师之心,教师之魂。他孜孜以求的,便是通过对教师日常事件的洞悉,完成对其心灵生活的引领,最终达至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因此,“成为教师的理由”“具备好教师的慧眼”“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构成了整本书的四大核心主题。而每个主题对应的,正是朱先生对教育世界的独特理解,对教师人格姿态与生命样态的深刻关怀。因此,无论面对新手教师的职业迷茫,资深教师的职业倦怠,还是优秀教师的职业瓶颈,卓越教师的终身发展,以及每个教师都可能遇到的教学管理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朱先生都能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细看每封回信的主题:“如何寻找人师?”“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如何让领导认可自己的探索?”“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其间无不渗透着对基层教师的关爱及对教育现实的思索。每封回信,朱先生都基于教师的切身感受和立场,视教师的尊严和幸福为对话的根本价值指向,细致幽微的感性表达与绵绵不断的理性话语交相呼应,将问题的阐释与观点的论证融合其中,发人深省。例如,在解答一位老师“如何寻找人师”的困惑时,朱先生藉由这位老师刚刚读完的《曼德拉传》一书,以《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为题,鼓励这位老师以曼德拉为师,满怀对教育的爱与热忱,去寻求心灵的大自由。朱先生结合着曼德拉伟大的一生,总结出曼德拉对待自由的看法,即“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这样的表达对于读者和求助教师而言,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慰藉。诚如朱先生所言:“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只要你真正地去改变自己,其实就是在改变别人,就是在改变社会。”
强烈的问题意识伴随着深刻的现实关怀,朱先生始终恪守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知,以饱含其中的对教育幸福和教师成长的不懈追求,为自己的教育理想赋予了高贵的精神底蕴,同时为教师探求教育本真,实现生命完整点亮了一盏澄明心灯。
二
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先生一直倡导“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此,在《致教师》一书中,新教育理念所折射出的思想性与生命性自然交织,不仅融合了当下教育应有的生命关怀与生命诉求,同时传递出一位内心丰富的教育学者生命的温热、赤诚与坚守,从而使得整本书呈现出一种开阔的生命气象与豁达的人生境界。和其他教育实验不同,新教育空前关注教师成长,将教师的生命叙事,即“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路径。它强调生命应保持一种“思与诗的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叙事”。新教育基于“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其中,专业阅读被喻为“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其旨在于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与伟大人物和高尚灵魂对话,汲取智慧与力量;专业写作被喻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其旨在于真实地记录教育生活,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价,不断发现问题本质并着力解决,以提升教师的思辨力;“专业发展共同体”被喻为“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其旨在于打破教师间隔阂,形成对话传统,以促成教师团队的共同专业发展。所以,在《致教师》一书中,朱先生非常注重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实战方法的运用,对教师问题进行阐析的过程中,随时凸显“三专理论”的潜在影响。例如,在回答“如何进行专业阅读”时,朱先生以“站在大师的肩膀之上”为题,从理念到方法做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分析。首先,朱先生重新解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的观点,他认为这件大事便是“看风景”——自然的风景和精神的风景。“行万里路,是为了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腿不能够到达的地方,眼可以到达。”朱先生继而提出了“三历观”,即学历、经历和阅历。这阅历便是阅读的经历。朱先生认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朱先生将教师的人生境界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做了如下阐释:“你在教室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鲜活的教科书,都会透露出你人生境界的气息。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也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进而以新教育教师阅读地图为导向,以新教育阅读研究所的推荐书目为依托,对教师的专业阅读进行具体实用的方法指导。最后,朱先生以台湾高希均先生的名言鼓励教师:“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将阅读的意义与人生的境界诠释得深刻温雅。而书中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案例分享、新教育理念与具体项目的方法指导,更让迷茫中的一线教师醍醐灌顶,看到教师作为“志业”的神圣之光。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朱先生是真正懂得一线教师的,所以才能写下《致教师》这样充满人性光辉的美好之作,才能在每封信的开篇处真诚地写下:“谢谢你的信任”“首先,我要向你致敬”“我理解你的心情”这样温暖和煦的文字,在落款处从容地署名“你的朋友朱永新”。他的确是一线教师的挚友,他的懂得,让中国教育有了光,“让无力者有力,有力者有爱”。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算不得煌煌巨著,却以刻骨的真实与坦荡,让中国千万教师洞悉到新教育梦想下的朗朗乾坤。世人或许容易理解朱先生一路逐梦的艰辛,却未必能够领悟先生艰辛背后所达至的境界。诚如朱先生所言:“总得有人去擦星星。”他的温厚与善良,他的使命与担当,注定为中国教育留下一抹生命的鲜亮。
(作者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有关书之书的文章
1925年3月,朱湘与刘霓君在南京结婚。这是他在海外寄给妻子的第五封信。[1]霓妹,朱湘的妻子刘霓君,在朱湘投江自杀后削发为尼,1974年病逝于昆明。朱湘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心绪,毫不避讳地告诉自己远方的妻子,这既是他真挚情感的强烈迸发,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朱湘和其他相爱的人一样,也希望和自己相爱的人长相厮守。我们从这些道歉与希望中,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与刘霓君间的深情厚爱。......
2023-12-03
《致教师》就是这样从容和裕地推展了教育幸福的风景,而行在路上的我们,恰是福祉的领受者。教育智慧与教育大爱是形影相随的侣伴。此种风格气质,氤氲在《致教师》的字里行间。更为可贵的是,朱老师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学者,他首先是个实践者,从这个意义上看,《致教师》就是一个具有家国之爱、未来视野的实践者的反身与建构。《致教师》就是一本叩问教育至简之道的书。那么,为教育唱歌吧。......
2023-08-02
谢冰莹先生致肖凤信及注释谢冰莹女士1981年11月13日从美国旧金山写给我的信,是她请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评传》一书的作者葛浩文教授,于1981年岁末转寄给我的。一篇谢冰莹的老友、现住广州的魏中天先生发表在1981年11月1日香港《文汇报》上的文章《记谢冰莹》的剪报。敬祝健康谢彬敬上1981年11月13日写到这里,还需再做几句补充:我收到了谢冰莹先生的来信后,立刻把有关她的信息写信报告给怀念她的陆晶清先生和程俊英先生。......
2024-02-01
《致教师》犹如一把钥匙,引导我们卸下心灵自由的精神枷锁。《致教师》犹如一枚指南针,指引我们找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方向。《致教师》犹如一座灯塔,指引我们打开理想的大门。当下,理想往往被认为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致教师》犹如天平的砝码,调试着教育的平衡。......
2023-08-02
《致教师》,一本能给教师带来“幸福”的书,遇见你,就遇见了幸福。我是教师,时光缓缓显形,终见此生天命;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他似乎在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做一名教师,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做好这些,就让我们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敢说,如果一位教师能按照朱永新教授指引的方向去奋斗,一定会成为一位幸福的教师,一定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23-08-02
此时的朱老师,转身成为一位谆谆可亲的兄长、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灵导师、一个一线老师最信赖、最亲近的人。而无论从对教师来信的解答,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朱老师都可谓教师名副其实的心灵伙伴。这些年,朱老师每年基本深入100所左右的学校。因此,对于教师的心灵困惑,朱老师解答起来游刃有余,让老师们大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
2023-08-02
李镇西作为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先生的追随者却很少叫他的“官衔”,而是不约而同地叫他“朱老师”。所以,他是千千万万追随者心目中名副其实的“朱老师”。这本《致教师》,便是他作为“朱老师”的又一个注释。结尾朱老师的落款总是“你的朋友朱永新”,读着读着你就不知不觉真的把朱老师当朋友了。朱老师的语言也值得称道。《致教师》的前言是朱老师的一首题为《我是教师》的诗。......
2023-08-02
就像《致教师》里描绘的那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为我们提供了让人温暖又信赖的心灵依靠,同时为我们的教育实践不断地支招,激励所有同行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再次捧起《致教师》,回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种种,感慨良多。......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