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中得到成长,收获幸福”,这是朱永新对教师的期望。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是将教育作为志业,穿越异化的劳动,走向生命的自觉。朱永新认为,怀有理想的教师必然“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理想的教育具有爱的内涵,教育的理想应然有智慧的践行。显然,智慧的根基是知识,智慧的表现是能力,智慧的修养是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与智慧具有同一性。......
2023-08-02
石中英
可能是由于出生年代的原因,一拿到朱永新老师的新著《致教师》(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看到这个书名,我脑海中出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舒婷的一首洋溢着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的爱情诗篇《致橡树》,耳畔仿佛响起了那优美而又铿锵的韵律。等看到前言部分的《我是教师》以及书中通篇有关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师等的对话,我更加确信,该书就是朱永新老师倾心奉献给广大教师的一首心灵诗篇,真挚、热忱,充满关爱和期望。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朱永新老师与其他教师们的通信,回答老师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真实的,从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到如何撰写反思日记,从如何做科研,到如何与校长相处,从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到如何保持专业激情,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困扰教师——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到工作许多年的老教师,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他们日常生活、工作、交往和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我当年在小学做教师时,也遭遇到其中很多的问题。有线索表明,书中所呈现的这些问题以及围绕着问题的通信只是朱永新与教师们通信中的一小部分,我估计,恐怕连10%都算不上。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能够在繁忙的参政议政工作之外,耐心地倾听老师们的问题和心声,并愿意拿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书信交流的形式和老师们谈心,为老师们解疑答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充分反映了朱永新对教师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教师成长的高度关心以及对教师专业工作价值的高度肯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两句话,是非常具有真理性的。可是,教师也不是圣人,而是一类普通的社会从业者。他们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朱永新老师在回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时,非常耐心、细致,非常注意保护老师们的积极性,没有半点居高临下、求全责备的态度,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老师们的充分尊重、信任和希望。比如,针对有老师提出,自己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朱永新回答说,“是的,一个老师,如果连学生都瞧不起,就没有资格做老师,也无法在学校安身立命。这样的老师不可能从教育生活中得到幸福,就算勉强留在学校,肯定也会日子过得非常痛苦。”但是,他同时也指出,教师职业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这样的回答,既肯定了提问者“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观点的正确性,同时也没有一味地迎合提问者,而是提出了其他三个更高的教师职业境界,激励着、召唤着提问者以及一切有着相同关心的老师们不断努力,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追寻更高的教师职业境界。又例如,在回答一位教师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时,朱永新老师在综合引证了韩愈及西方学者莫纳科的有关论述后提出,“面对这种情况,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习,就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要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拳拳之心,教育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朱永新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很有建树,其学术著作已经翻译成英语、韩语、日语、阿拉伯语等多种文字,在国内教育界首屈一指。因此,他和教师们的通信、他回答教师们的问题尽管在态度上平易近人、语言文字上通俗易懂,但是绝不是一般性地拉拉家常,而是基于他广博的学科视野和良好的专业学养。在他回答教师们的各种问题时,对于古今中外的哲学、文学、艺术观点包括当代的一些最新科学研究成果都能信手拈来,恰当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交流讨论的思想空间,有助于读者从更加广阔的思想和价值视野来审视教师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创造了一种少见的阅读美感。也正是由于他在回答老师们问题时立足于人类历史上已有的文化教育思想成果,他的回答也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许多思想观点颇具独特性和创新性,值得教育学界从学理的角度认真讨论和研究。
朱永新老师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情怀,始终带着理想主义的诗人气质注视教育的远方。作为全书前言的诗歌——《我是教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教师职业的执着、理解和希冀,“我是教师/时光缓缓显形/终见此生天命/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在回答一位老师如何才能保持教育热情的时候,他以李吉林老师及其情境教育实验为例指出,“情境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而她的创造者,就是杰出的诗人。……只要我们愿意秉承一颗赤子之心,努力挑战自我、活出最好的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实,朱永新老师自己发起开展的新教育实验,何尝不是一首意味隽永、磅礴大气的教育诗篇?!祝愿朱永新老师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祝愿新教育实验这个兼有草根和专业性质的教育改革行动能够进一步唤醒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和明媚春天!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有关书之书的文章
“从教学中得到成长,收获幸福”,这是朱永新对教师的期望。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是将教育作为志业,穿越异化的劳动,走向生命的自觉。朱永新认为,怀有理想的教师必然“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理想的教育具有爱的内涵,教育的理想应然有智慧的践行。显然,智慧的根基是知识,智慧的表现是能力,智慧的修养是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与智慧具有同一性。......
2023-08-02
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想,具有以下鲜明特色:一是重视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值得欣慰的是,理想并非幻想,并非空中楼阁不可实现,朱永新教授不但为中国教育鼓与呼,写书著文做提案,而且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去演讲推动自己的教育理想。......
2023-10-15
我认为,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大师对话,让心灵得以升华。阅读《致教师》,就像是这位大师可以与我们老师们在茶余饭后之时分享教育心得,可以在我们迷茫困顿之时,给予他们教育锦囊,让我们在教育的旅途中互相探讨、互相指点、互相进步,成为伴随我们一路前行的良师益友、心灵导师。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唯有阅读,唯有与大师对话,才能使我们教师的路越走越明朗,使我们的人生境界越来越高,使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乃至升华。......
2023-08-02
此时的朱老师,转身成为一位谆谆可亲的兄长、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灵导师、一个一线老师最信赖、最亲近的人。而无论从对教师来信的解答,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朱老师都可谓教师名副其实的心灵伙伴。这些年,朱老师每年基本深入100所左右的学校。因此,对于教师的心灵困惑,朱老师解答起来游刃有余,让老师们大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
2023-08-02
云南省国防工会锐达公司何宏波有一位每天都与蝴蝶“约会”的人,他就是我的师傅温绍奎。多年来,他记录了云南的1300多种蛾类,饲养了100多种蝴蝶幼虫,见证了蝴蝶破茧而出、由“丑小鸭”变“白天鹅”的艰辛与惊喜,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科研资料。为了深入研究“蝴蝶效应”,我的师傅来到了世界最大的自然蝴蝶谷——云南金平蝴蝶谷。愿我们人类与蝴蝶和谐共生,像温老师那样经常与蝶约会、与蝶共舞!......
2023-11-26
杨玥瑛“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致教师》这本书深入浅出,以类似对话的形式将精华展现出来,就如同与一位鸿儒谈笑风生一般。那便是与书为“舞”!如若不然,我又怎会与《致教师》结缘呢;当然,自己感兴趣、所钟爱领域的书籍也要经常阅览,这是对心灵驿站的充电。如何让课堂变得有活力,得有一名敢于创新的引导者,也就是老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3-08-02
做教育的人,本身就应该是诗人。我读过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诗”。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老师本人也是一首诗。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20年过去了,李老师在她刚刚出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里面又写道:“历经26年,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三部曲里,我写下一首首小诗,一首首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儿童教育诗。”......
2024-01-28
§3理性:这一点之为真理,我毫无怀疑,因为如果我们要去限制自然,我们就必得用——这是荒谬的事——一个乌有去限制它。我们避免了这个荒谬,肯定它是一个永恒的一体,是由它自身而存在的、无限的、全能的,等等,也就是说那无限的自然和它所包含的一切;而它的否定我们则称为乌有①。据Ch. Appuhn,所见各版荷兰文,除W. Meizer外,“一个乌有去限制它”以下均有以下一节,内容与Gebhardt上述基本相同而略有出入。......
2024-0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