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儒家学者主张大勇: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

中国儒家学者主张大勇: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

【摘要】: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见义不为,无勇也。勇,一般指大胆,勇敢。但是中国儒家学者主张大勇,即道德之勇,反对小勇,亦即血气之勇。儒者之大勇有三个标准: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勇,必须不违反法律和道德。我们所需要的是“上勇”“大勇”“君子之勇”和“义理之勇”。儒家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其中的“勇”就是一种大勇,仁义之勇。《水浒传》第十二回有个“汴京城杨志卖刀”的故事。

经典摘录: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第十四》)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第二》)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

译文:

爱心的人必有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爱心。

慈祥才能生出勇敢,勤俭才能生出高远境界。

看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匡扶,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天下如果有道,就要用道来完善自身;天下如果无道,就要为了正义而奋不顾身。

勇,一般指大胆,勇敢。但是中国儒家学者主张大勇,即道德之勇,反对小勇,亦即血气之勇。儒者之大勇有三个标准: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勇与仁的关系是,“仁者必有勇”,勇要以仁为基础,否则就会乱来了。“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都是在强调勇气不是一时冲动的“血气之勇”,而是见义勇为的“义理之勇”。例如,地痞流氓黑社会恐怖组织中,也有很多“勇敢”者,那些勇敢以残害生灵为目的,是不仁不义反道德的,不可称为勇。

子路是孔子弟子之一,以勇力闻名。一次子路问孔子怎么样才算是成人呢?孔子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1]意思是说,仅有卞庄子刺虎之勇还不够,还需用礼乐加以修饰,要接受礼的节制,文明的规范。勇,必须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不然,“勇而无礼则乱”了。又有一次,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2]意思是说勇如果没有义的约束,对官吏、对百姓都有害而无益,何谈君子?

子路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之一,也是孔子经常批评的对象,因为他经常勇气有余而仁智不足。孔子有一次对其他学生说,如果子路不能收敛他的血气之勇,将会因此而送命。后来果然子路在卫国的一次暴乱中被杀死,而且死得很惨。孔子得知后,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没过多久也去世了。

勇敢,是人的一种内在气质,是人格的一种力量,是人的一种美德。依据其表现有上勇、中勇、下勇之分,依据其性质有“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君子之勇”之别。我们所需要的是“上勇”“大勇”“君子之勇”和“义理之勇”。儒家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其中的“勇”就是一种大勇,仁义之勇。这样的勇是以爱为支撑的。我们常说有大爱的人,才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勇敢的人可以为了正义事业而不惧强暴、不畏权势、不怕艰险、不顾利害、不计生死而一往无前。

春秋时期,东海勇士椒丘祈,剑眉虎目,膀大腰圆,武功盖世,力举千钧,左右闻名。一次,来吴国为朋友奔丧,途经淮津渡口,他的马被水怪吞噬,他一怒之下,跳入水中,与水怪大战,杀死了水怪,血染河水,出来时伤了一只眼睛。由此,椒丘祈更加名声大震,自以为是天下英雄。

在他朋友的丧席上,椒丘祈当着众多吴国大臣的面,表现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神气,不时谈起他与水怪搏斗的经历。酒席宴前有个名叫要离的人,身高不满五尺,尖嘴猴腮,手无缚鸡之力,但器宇不凡。

要离实在看不惯椒丘祈的神态,正色地对他说:“听说勇士者,与日战不移表、与神战不旋踵,宁死不受其辱。你与水神交战,没有追回马的性命,自己反而伤了眼睛,形残名辱,你还有何面目在众大夫面前沾沾自喜,大言不惭呢?”椒丘祈被说得哑口无言,当下含愧而出。

要离回到家,情知晚上椒丘祈必来报复,他告诉妻子:“夜间把所有的屋门、房门打开,若有人来,任其出入。”其妻子知道他的习性,照要离的话去做了。

果然,椒丘祈趁黑来到了要离家,见大小门都未关,不由大喜。径直来到要离的床前,将剑架在要离的脖子上,并得意地说:“你真是该死!知道为什么吗?”要离镇静自若地说:“不知道。”“那你听着,我让你死个明白:第一,你明知道我是勇士,不该当着众人的面羞辱我;第二,你不该明知我来,而不关门,让我轻易就进来了;第三,你不该见我已来,还不躲避。所以说你有三该死。”

要离从容不迫地答:“等我把话说完,你再动手。”“好,你说!”要离说道:“该死的不是我而是你。你也有三该死。我当众如此地羞辱你,你竟无一句答辩,还自命勇士,一该死;你入门不咳,登堂无声,有偷袭的嫌疑,鬼鬼祟祟,岂是勇士所为?二该死;你手持凶器,面目狰狞,用刀架在我脖子上,而我手无寸铁,你还大言不惭,证明你心虚,三该死。现在,你有何面目在我面前逞能?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世界上有这样的勇士吗?”

椒丘祈没料到世上还有如此勇气的人,仰天长叹一声,说道:“你才是真正的勇士,我如果杀了你,岂不遭天下笑话?我如果不死,也要遭天下笑话。”说完,椒丘祈自杀于要离床前。

故事中,椒丘祈够厉害了吧,但只可算是小勇,相比之下,要离即使算不上大勇,也可以说是中勇。可见勇敢不见得就是表现在外表上,而是内心的强大。

水浒传》第十二回有个“汴京城杨志卖刀”的故事。杨志在京城中花光了钱,衣食无着,只好拿着祖传的宝刀到市上去卖。没想到遇上了无赖牛二。牛二横行霸道,无人敢惹。他看中了杨志的宝刀,又不想出钱买,便无理纠缠起来。他问杨志,为什么叫宝刀?杨志告诉他,这把刀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吹毛即断,杀人刀上没血。牛二不信,杨志便当场试验。先是剁一摞铜钱,从上到下一劈两半;又拿一把头发,对着刀口一吹,头发都断成两截,纷纷飘落。

牛二还要看刀不沾血,杨志说可以找条狗来试。喝得半醉的牛二,存心要赖杨志的宝刀,非要杨志杀人试试不可,并向杨志叫道:“你要是条好汉子,就剁我一刀。”还动手打杨志。杨志见牛二欺人太甚,盛怒之下,一时性起,朝他嗓子眼上捅了一刀,把他捅倒,又赶上去,往胸上连捅几刀,把牛二杀死。

结果杨志被打入死囚牢中,多亏众人相救,才免一死,后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杨志怒杀牛二,可谓痛快矣,但这只是发泄情绪的血气之勇,是不足取的。

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遇事则表现出“义理之勇”的风范。《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讲了一个“胯下之辱”的故事。韩信年轻时,家里很穷,到处流浪。—天,韩信在市上逛,被一个屠夫的儿子瞧见了。这小子看韩信贫寒的样子,就存心欺侮人。他来到韩信面前挑衅地说:“你这么大的个子,腰里还挎刀挂剑的,有多大能耐?我看你是表壮里虚,胆子还没兔子大!”这时很多人都围上来看热闹。于是他更来劲了,指手画脚地冲韩信说:“你有本事,不怕死,就用你那宝剑把我杀了;若没这个胆量,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说着,叉开腿,叉着腰,露出一副无赖相。韩信细看到这一切,摇了摇头,叹口气,就伏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过去了。围观的人哄堂大笑,有人甚至骂韩信是胆小鬼。那个屠户的儿子洋洋得意。

后来,韩信受到刘邦重用,拜为大将军,统兵北上。在和赵王的决战中,韩信大智大勇,以几万兵力打败了赵王的二十万人马,灭了赵国。接着又平服了燕、齐,与刘邦合兵一处,消灭项羽于垓下。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又被封为楚王。路过家乡时,韩信派人把那个屠户的儿子找来,那小子吓得魂不附体,以为非死不可。韩信不但没杀他,还给了他一个小官做,并对部下说:“我不但现在可以杀这个人,当年也可以杀死他。但我想,杀了他我就要给他偿命,怎么建立大丈夫的功业呢?不能因小失大。”

在这两个故事里,真正勇敢的不是杨志,而是韩信。或者说,杨志是“莽夫之勇”,或曰“匹夫之勇”;韩信若算不上儒家意义上的“义理之勇”,也可称得上是“大智大勇”。苏东坡说得好:“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3]

在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化中,经常把“勇”和“义”连在一起,境界更高了一层。在这方面,古代先哲们有许多精辟论述。《论语·为政》篇云:“见义不为,无勇也。”《左传》云:“率义之谓勇。”[4]吕氏春秋》云:“所贵勇者,为其行义也。”[5]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扬雄说:“勇于义而果于德。”[6]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只有从正义生发出来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勇敢,才是道德之勇。否则就会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君子只有勇而没有义,就是暴徒;小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就是强盗。有一些人把鲁莽蛮干、盲目冒险、强梁霸道、凶残逞强视之为勇。如果说,这是一种勇的话,那它顶多是“血气之勇”,或者说是莽夫之勇。

以上故事还告诉我们:勇既然有“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之分,那么我们提倡勇敢,就是要倡“义理之勇”而戒“血气之勇”。血气之勇不可有,义理之勇不可无。平时易鲁莽行事者,应努力把“血气之勇”转化为“义理之勇”。

培养自己的勇敢精神,必须善于克制自己。一个人向邪恶做斗争固然需要勇气,而向自己的缺点错误进攻则更需要勇气。南宋理学家杨时说:“赴汤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胜,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勇于正视自己的过失,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勇敢精神的一种表现。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7]善于作将帅的人不靠勇气,善于作战的人不靠强悍,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和敌人对阵。这是因为用兵的人精通战略战术,会用智谋,以奇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用不着死拼,也不必赤膊上阵,逞强斗狠。

一个人只有心地光明,才能驱除心灵中黑暗角落里的胆怯。一个人只有心底无私,才能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英勇斗敌;在艰险面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陈腐势力面前,不信邪恶,仗义执言,敢于宣战,勇于革新。

现在影视片中许多经常宣传的所谓“勇士”,多是狂怒、暴力和血腥者,或者浑身肌肉,善于肉搏者;或是满脸凶相,好勇斗狠,草菅人命者。其实,这些在儒家看远不是勇,至多算是小勇。真正的勇是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维护正义而与恶势力斗争,见义勇为。这样的勇是道德境界的提升,有爱的滋养,有无穷的力量。

因此,勇气是诚,是正直;勇气是执着;勇气是“知耻近乎勇”的自省;勇气是“亮剑”的信心。如果不合道义,做亏心事,就是看到小孩也会害怕;如果合于道义,正义在手,即使面对千军万马,也绝不退缩。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不少青少年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勇敢的意义。许许多多的青少年犯罪事件都是在所谓的“勇敢”激励下造成的。例如,为朋友“报仇”去打群架;尝试各种惊心动魄的个人冒险行为;为了为女朋友出气、赢得面子,故意蛮横凶暴,好勇斗狠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也没有很好地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经常用“不怕牺牲”代替勇敢,以致好多人以为“不怕死”就是勇敢。更有现在的影视作品,低级趣味,色情与暴力被大肆渲染,误导了我们的年轻人。

【注释】

[1]《论语·宪问第十四》。

[2]《论语·阳货第十七》。

[3]〔北宋〕苏轼:《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4]《左传·哀公十六年》。

[5]《吕氏春秋·仲冬纪·当务》。

[6]〔汉〕扬雄:《法言·渊骞卷第十一》。

[7]《老子》第六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