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俞伯牙从陆路到达郢都,朝见了楚王,转达了晋主好意。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伯牙离开楚国已经十二年,想尽情观览一下故国江山胜地,准备从水路迂回返回。楚王准奏,命令水师调拨两只大船,一正一副,护送晋国来使。俞伯牙是个风流才子,一路上江山胜迹,正投其怀。伯牙听他对答如流,已有三分敬意。俞伯牙重整断弦,沉思片刻,其意在高山,抚琴一曲。伯牙没有回答,又凝神一会儿,继续弹奏,其意在于流水。......
2023-08-02
经典摘录: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集·诫子书》)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第十六章)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译文:
安静可以修身养性,勤俭可以培养德行。
没有对名利的淡薄就不可能明确志向,没有宁静的心态就不可能有远见。
超越现实世界而到达道的境界,逗留在那个静止的绝对空间,观看被这个绝对空间环抱的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便清晰地呈现出来。
心定方能心静,心静方能心安,心安之后才能进入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守静指收拢烦乱的心,让心灵处于安宁、平静的状态。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诚心诚意地守静,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其目的是“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意味着想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就要入静,入静以后,生命才可以得到回复,才能够体会到宇宙永恒的法则,就能够体悟到大道,找到真我。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文字中充满着哲学的智慧,同时也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致使战事频仍、民不聊生的状况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些话,对今天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依靠内心的平静、精力的集中,依靠俭朴的生活作风。没有身心宁静就不能专心致志;学习不专心致志,就不能有所收益。只有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一个高尚的人,在实践方面,注重宁静安定,以完善自己的修养;注重俭朴,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安定清静,才能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只有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
在浮躁的社会中,面对着社会的起伏跌宕,人们往往意乱神迷,以致心猿意马;面对种种诱惑,也常常昏昏然不知所措。此时,只有“俭以养德,静以修身”,抛却功利,抛却浮躁,抛却盲目,面对功名、利禄、金钱,视之如浮云,宁静安定,宠辱不惊,方能以不变应万变,立定脚跟,勇往直前。
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身居高位的人,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往往失却了本心,目迷五色,利欲熏心,难以自持。他们之所以会身陷囹圄,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养德修身,不能持守心灵的那一分宁静,物欲横流,贪权逐利,错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他们升官发财的手段;错把为民服务的本分,当作可以高高在上的本钱。他们在功利面前变得浮躁而贪婪,从而恣意妄为。
纵观贪官堕落的过程,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一个人如何才能不坠青云之志呢?首先要守静,不能躁动,“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3]。古人云:“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4]其次,需要有俭朴的作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5],对国家来说是如此,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有些人一路青云,得意忘形,便浮躁起来,浮躁一起,悖乱必生,甚至变得狂妄自大。医治浮躁的良药,就是要牢记“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6],有一颗平常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去浮躁要保持宁静的心态,看得清自己是谁,找得准自己的位置。
人都有欲望,包括生存的欲望、享乐的欲望和发展的欲望,等等。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其动力主要来自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精神需要的欲望和追求。对于人的各种欲望,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既要肯定和支持其积极、正常、合理的内容,又要否定和节制那些消极、过度、不合理的部分。换言之,对于欲望,要有度。过度的欲望,就是贪欲。实现贪欲的那些想法、点子,就是诈智。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其主旨和积极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戒除贪欲和诈智,清心寡欲。这是人生修养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今日重提守静,并不是要人们避开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也不是倡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消极避世、无所作为。而是要面对现实,淡泊个人名利,排除私心杂念,为了社会的利益去积极地抗争、劳动、工作,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辩证法认为,静和动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统一。在火热的斗争和生活中,要有冷静的思考;在繁忙的工作中,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点书;在无止境的欲望更替中,要有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度。冷静思考,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中。认真地读书,是为了提高工作质量。节制不合理的欲望,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合理的欲望。动中持静,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拳原理,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应有的守静观。
戒贪戒诈,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养。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深谙“静以修身”“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之。
被王安石称为“一世之师”的我国宋代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7],两岁就成了孤儿。但他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为了励志,常独自一人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吟哦讽诵,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以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他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后世便有了“断粥划齑”的美誉。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连年苦读,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大通,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太清宫朝拜。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范仲淹。
面对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如何保持平静的心态,耿介拔俗,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面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何保持平衡的心态,神安气定,心无旁骛,坚持默默无闻的奉献?面对人生的各种遭遇,如何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些课题,时刻都在考验着我们每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心思考,工作投入,做出成就。无静无以成学,许多名人小时候都有这个品质。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仍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守静,是修养,也能生智慧,还能祛病延年。佛家认为:“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8]《延乎答问录》曰:“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9]《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10]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要拒绝引诱,不过份专注于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现今,我们有些同学学习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静下心来,总是心浮气躁,缺乏耐心。要知道,心静才能神清,神清才能专一,专一才能有灵感。守静需要长期的磨炼,不是一蹴而就的,日积月累,自然会养成习惯。中国太极拳和书法是练习安静的最好方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古人云:“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人性亦然,动则万里皆昏,静则万里皆澈。”[11]又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真金科玉律之言也。
【注释】
[1]《老子》第十六章。
[2]《诸葛亮集·诫子书》。
[3]〔清〕王永彬:《围炉夜话》,远方出版社,2007年。
[4]〔清〕金缨:《格言联璧》,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5]〔唐〕李商隐:《咏史》。
[6]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7]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吴县)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皇佐四年(1052)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六十四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8]《昭德新编》系宋人晁迥所著,具有重要的人生哲学思想,但在学术界却很少引起关注。
[9]百度百科·静慧。
[10]同上。
[11]〔清〕金缨:《格言联璧·原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 第2版的文章
当时俞伯牙从陆路到达郢都,朝见了楚王,转达了晋主好意。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伯牙离开楚国已经十二年,想尽情观览一下故国江山胜地,准备从水路迂回返回。楚王准奏,命令水师调拨两只大船,一正一副,护送晋国来使。俞伯牙是个风流才子,一路上江山胜迹,正投其怀。伯牙听他对答如流,已有三分敬意。俞伯牙重整断弦,沉思片刻,其意在高山,抚琴一曲。伯牙没有回答,又凝神一会儿,继续弹奏,其意在于流水。......
2023-08-02
宣公即位后,原配失宠,夷姜得幸,如同夫妇,立急子为世子。急子长到十六岁,宣公派使者为其聘齐僖公的长女为妻。于是与儿子公子朔合谋,经常在宣公面前谗谮急子。卫宣公辗转踌躇,终有了杀急子之心。可是,杀之无名,必须借他人之手,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公子寿见父亲避开他人,单独召弟弟议事,心下怀疑。岸上早有埋伏,认定是急子到来,一声呼哨,如风而集。又乘一舟,带领仆从,催趱速行。......
2023-08-02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讲诚信,就是要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遵守信用、履行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几千年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一直传承至今。诚信不但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道德品质。这就是诚信的力量。诚信具有普世的价值。“明礼诚信”被列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2023-08-02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强大的军队可以擒获敌方的主帅,却不能强迫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志向。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立志求道,完善自我。对于年轻人来说,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古今中外,笃志成才的故事不胜枚举。北宋时期的包拯,自幼立志为民伸冤,报效国家。立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中道而辍,这就是笃志。......
2023-08-02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本文是《中庸》的部分选段。宋代儒家学者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法,是子思传述孔子之意而加以阐发的文本。......
2023-08-02
慎重持敬,谨终如始。持敬,就是持守恭敬之心。对上级、长辈要尊敬,对同辈要尊重,对事情要慎重,这都是持敬的表现。只有敬,才能慎重其事,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尤其是对待家长和老师,更应该保持尊敬之心。当然,持敬的品质绝不仅仅局限于尊敬老师,凡是长辈都应该尊敬,也应该敬重所从事的工作。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而认真实际上就是“持敬”。给大家讲一个宾主不敬而酿成战祸的故事。......
2023-08-02
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这五代都是偏霸,未能统一。见京娘美貌,饶了她父亲性命,把京娘掳掠到山神庙中。议论了两三日,二人恐坏了义气,将京娘寄顿于清油观降魔殿内,吩咐道士小心供给看守,又去别处访求美貌女子,掳掠而来,凑成一对,然后同日成亲,为压寨夫人。唬得京娘战战兢兢,远远的躲在一边。......
2023-08-02
故事从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卫庄公说起。第二天,州吁预先命令石厚率领五百壮士埋伏于西门外,州吁亲自迎接桓公来到行馆,早已安排好筵席为兄饯行。石厚回家见到父亲,转达了新君敬慕之意。须臾,州吁驾到,石厚导引下车,立于宾位。陈侯准备将二人就地正法。于是将二人分两处监禁,州吁囚于濮邑,石厚关在陈国,使其音信隔绝。石碏当众开启陈侯书信,得知州吁、石厚已被陈侯拘执,专等卫国大夫来处置。......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