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指收拢烦乱的心,让心灵处于安宁、平静的状态。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诚心诚意地守静,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其主旨和积极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戒除贪欲和诈智,清心寡欲。辩证法认为,静和动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统一。这是太极拳原理,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应有的守静观。......
2023-08-02
经典摘录:
修己以敬。(《论语·宪问第十四》)
慎重持敬,谨终如始。(康熙《庭训格言》)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周易·系辞》)
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曾文正公嘉言钞》)
译文:
用敬畏和庄重的态度来加强自己的修养。
处处要谨小慎微,心存敬畏,不管大事小事,始终如一。存敬畏之心,方能从容中道,言行中礼。
言语要诚实守信,行为要踏实谨慎。
用心存敬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
持,指拿着,遵守不变。敬,尊重,有礼貌地对待。持敬,就是持守恭敬之心。做事情严肃认真,有一颗敬畏的心。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载:“造道必有门,伊洛先觉以持敬为造道之门。”意思是说,学道必有入门处,宋代理学家把“持敬”作为学道的入门方法,可见其重要。
人要有敬畏感。孔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2]温家宝也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3]关注天空,就是心存敬畏。有畏才有敬,有敬才有礼。小人则肆无忌惮,行险以侥幸。
康熙教育他的子弟:对于天下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掉以轻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慎重,就是所谓的“敬”。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心去应付一切。内心保持敬畏、戒慎恐惧,外表才能有文明礼貌的举止、认认真真的事业,所以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对上级、长辈要尊敬,对同辈要尊重,对事情要慎重,这都是持敬的表现。说话要信守承诺,实事求是;做事要认真专一,待人要懂礼仪,这就叫“言忠信,行笃敬”。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正直的含义。只有敬,才能慎重其事,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尤其是对待家长和老师,更应该保持尊敬之心。尊敬老师才能严肃对待学业,取得好成绩。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尊师重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宋朝时,游酢、杨时两人跟着程颐[4]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程老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学者。这就是著名的“立雪程门”的故事。
大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应地,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次毕恭毕敬地把粥端来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十分尊敬他们的老师。1951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五百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及其子女。
当然,持敬的品质绝不仅仅局限于尊敬老师,凡是长辈都应该尊敬,也应该敬重所从事的工作。我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第一项叫做“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每个职业都是神圣的,它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从业者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不可或缺的舞台。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坐没坐相,站没站样;生活懒散,工作马虎;朝三暮四,恣意妄为;在家与父母顶嘴,在学校与老师发横,工作中对上司无礼。利用长辈对他们的爱护而欺侮长辈,不知感恩,不负责任,耽于游戏,无意学习,等等,这些无知的表现纵然与独生子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但主要是与缺乏自我修养、缺乏道德认知有关,不懂得“持敬”。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而认真实际上就是“持敬”。敬也与信仰有关,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往往不知敬畏,也不会找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同学们要树立起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谨慎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给大家讲一个宾主不敬而酿成战祸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顷公六年(前591)春,晋国大夫郤克、鲁国上卿季孙行父、卫国上卿孙良夫、曹国大夫公子首,四位使臣恰巧同一天来齐国访问,并在齐国的国宾馆住下了。第二天面见齐顷公,各致主君之意。礼毕,齐顷公看见四位大夫容貌,暗暗称怪,说:“四位大夫暂且回公馆,改日设宴相待。”四位大夫退出朝门。
齐顷公入宫,见到他的母亲萧太后,忍不住发笑。萧太夫人自从守寡之后,一直郁郁寡欢。顷公是个孝子,常常想办法让母亲开心,每当听到民间里巷有可笑的事情,总是对母后述说,以博得母亲的欢喜。这天,顷公光笑不说话。萧太夫人就问:“外面又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了,让你如此欢笑?”顷公回答:“没什么有趣的事,只是有一件怪事。今天晋、鲁、卫、曹四国,各派大夫来我国访问。晋大夫郤克是个瞎子,只有一只眼睛看得见;鲁大夫季孙行父是个秃子,没有一根头发;卫大夫孙良夫是个跛子,两脚一高一低;曹公子首是个驼背,两眼观地。孩儿想,身患残疾不为怪,但四人各占一病,又同时出使我国,堂上聚着一群怪人,岂不可笑?”萧太夫人不信,说:“有这等巧事?能不能让为娘看他们一眼?”顷公说:“外国使臣来访,照例公宴后有私宴。来日儿命人设宴于后花园,四位大夫来赴宴,必然从崇台下经过。到时候母亲在台上隔着帷幕悄悄看一下无妨。”
私宴那天,萧太夫人早已在崇台上等着了。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使臣来到,凡车马仆从都是宗主国提供。顷公为了博得母夫人一笑,专门在国中挑选了四个残疾人:一个独眼,一个秃子,一个跛子,一个罗锅,让他们分别陪同四位大夫。齐国的上卿,名叫国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劝谏:“朝聘是国家大事,宾主主敬,敬以成礼,万不可视同儿戏!”顷公不听。当日中午,两个独眼,两个秃子,一双驼背,一双跛子乘车从台下经过。萧太夫人启帷望见,不觉大笑,左右侍女,无不掩口,笑声传出好远。
郤克刚开始看到为他赶车的人也是个独眼,以为偶然,没有见怪。听到台上有妇女嬉笑声,觉得不对劲。草草喝了几杯,急忙起身回到馆舍,派人打探崇台上是什么人,有人回复道:“是国母萧太夫人。”
没多久,其他三位大夫也回到公馆,跟郤克说:“齐国故意让赶车的人戏弄我等,供妇人观笑,是何道理?”郤克说:“我等好意修聘,反被羞辱。此仇不报,非丈夫也!”其他三人都怒气冲冲地说:“大夫如果兴师伐齐,我们回奏国君,倾国相助。”四人歃血为盟,商量了一夜,第二天不辞而别,怒归本国。
就因为齐顷公一时失敬、失礼,一场残酷的多国战争不久就爆发了。这个故事来自《东周列国志》,《史记》也有记载。史臣对此感叹道:“主宾相见敬为先,残疾何当配执鞭?台上笑声犹未寂,四郊已报起烽烟。”[5]
中国儒家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恭敬和谦虚一样,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因为人只有以一种恭敬的心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的职责,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因此“敬,身之基,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6]。
【注释】
[1]《论语·季氏第十六》。
[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77页。
[3]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原话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的。黑格尔讲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
[5]〔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华夏出版社,2013年,第五十六回。
[6]《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 第2版的文章
守静指收拢烦乱的心,让心灵处于安宁、平静的状态。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诚心诚意地守静,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其主旨和积极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戒除贪欲和诈智,清心寡欲。辩证法认为,静和动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统一。这是太极拳原理,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应有的守静观。......
2023-08-02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讲诚信,就是要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遵守信用、履行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几千年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一直传承至今。诚信不但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道德品质。这就是诚信的力量。诚信具有普世的价值。“明礼诚信”被列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2023-08-02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强大的军队可以擒获敌方的主帅,却不能强迫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志向。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立志求道,完善自我。对于年轻人来说,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古今中外,笃志成才的故事不胜枚举。北宋时期的包拯,自幼立志为民伸冤,报效国家。立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中道而辍,这就是笃志。......
2023-08-02
当时俞伯牙从陆路到达郢都,朝见了楚王,转达了晋主好意。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伯牙离开楚国已经十二年,想尽情观览一下故国江山胜地,准备从水路迂回返回。楚王准奏,命令水师调拨两只大船,一正一副,护送晋国来使。俞伯牙是个风流才子,一路上江山胜迹,正投其怀。伯牙听他对答如流,已有三分敬意。俞伯牙重整断弦,沉思片刻,其意在高山,抚琴一曲。伯牙没有回答,又凝神一会儿,继续弹奏,其意在于流水。......
2023-08-02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本文是《中庸》的部分选段。宋代儒家学者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法,是子思传述孔子之意而加以阐发的文本。......
2023-08-02
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这五代都是偏霸,未能统一。见京娘美貌,饶了她父亲性命,把京娘掳掠到山神庙中。议论了两三日,二人恐坏了义气,将京娘寄顿于清油观降魔殿内,吩咐道士小心供给看守,又去别处访求美貌女子,掳掠而来,凑成一对,然后同日成亲,为压寨夫人。唬得京娘战战兢兢,远远的躲在一边。......
2023-08-0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于文,必须约之于礼,才算真的有学问。其实,每个人都想成为博学的人,都希望拥有很多知识。陈寅恪[2]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最博学的人。他是一个博学的人,也是我国知识分子风范的典型。以上两人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西方人;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古代人,但他们都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也都是人格品行的典范。......
2023-08-02
故事从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卫庄公说起。第二天,州吁预先命令石厚率领五百壮士埋伏于西门外,州吁亲自迎接桓公来到行馆,早已安排好筵席为兄饯行。石厚回家见到父亲,转达了新君敬慕之意。须臾,州吁驾到,石厚导引下车,立于宾位。陈侯准备将二人就地正法。于是将二人分两处监禁,州吁囚于濮邑,石厚关在陈国,使其音信隔绝。石碏当众开启陈侯书信,得知州吁、石厚已被陈侯拘执,专等卫国大夫来处置。......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