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指收拢烦乱的心,让心灵处于安宁、平静的状态。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诚心诚意地守静,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其主旨和积极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戒除贪欲和诈智,清心寡欲。辩证法认为,静和动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统一。这是太极拳原理,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应有的守静观。......
2023-08-02
经典摘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第九》)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荀子·劝学》)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译文:
志向应当宏伟而远大。
强大的军队可以擒获敌方的主帅,却不能强迫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志向。
没有专心致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事物真相的智慧。
志向不坚定的人,他智力的潜力也不会得到发挥。
志,就是志向,就是理想信念,我国古人更多强调求道立德的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立志求道,完善自我。笃志,就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矢志不渝。立志要高远,什么叫高远呢?就是要学习圣贤,做个君子,或立功、或立德、或立言。小则完善自身、泽及后人;大则贡献国家、造福社会。也许有人会问:学一门技能,长大了当明星、赚大钱、住洋房,这些算不算立志呢?这勉强也算,只是这样的志向既不崇高也不深远。立志,更多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国古人所谓的立志,一般都指做道德完美的人,做高境界的人。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放弃了道德追求,即使很有野心,也不能叫立志,也属于失其本心。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就是说,人如果没有孜孜以求的志向,就会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人是脆弱的,血肉之躯经不起重击,徒手搏不过猛兽;但人也是坚强的,人的精神异常强大,大到能扭转乾坤,上天入地。只要下了决心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如果一个人不仅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志向坚定,不为艰难险阻、威逼利诱所动摇,那么,他的潜力就会得到开发,智力就会发达,变得更加聪明。这就是为什么“立志”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必备品质。
对于年轻人来说,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高远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那些事业有成,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古今中外,笃志成才的故事不胜枚举。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二十四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我国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诗读书,立志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陆羽想下山求学,却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勤奋苦读,孜孜不倦,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中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北宋时期的包拯,自幼立志为民伸冤,报效国家。他聪颖好学,特别喜欢推理断案,他父亲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后来,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不畏权贵,为民伸冤,成为名传千古的清官——包青天。
成就功名固然是立志,但如前所述,中国儒家思想更把成就个人道德、提高人生境界看成是立志。那些没有道德追求的人,即使在某些方面成功了,也是失却本心的人。因此,崇高的志向必然与高尚的人格和高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那些名垂青史的人哪个不是如此呢?少年毛泽东离开家乡时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多么的豪迈。现在,有些同学把赚钱多少、有没有豪车豪宅、做到什么级别的官定为人生目标,还美其名曰立志,这样的志向固然比完全没有志向好,但充其量只能说是心大,不能说是志大。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立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中道而辍,这就是笃志。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做不怕万难事,没有坚持精神,再美好的理想也不会实现。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献身事业的一名忠诚勇士。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他那“滴水穿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生于浙江绍兴。五岁进学堂,七岁开始写作文。竺可桢写作文,常常是写了一遍,自己觉得不好又重新再写一遍,等到他自己认为满意了才停笔。竺可桢读书很用功,常常当他上床睡觉时,公鸡已经啼叫了。他母亲怕累坏了他的身子,就用陪学的办法督促他早睡。
童年的竺可桢不仅爱学习,更爱思考问题。家乡雨水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父亲听了儿子的问话,耐心地向他解释说:“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一番话深深触动了竺可桢幼小的心灵。从此以后,“水滴石穿”的教诲成了竺可桢一生的座右铭。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一直用这句话鼓励自己。1910年,二十岁的竺可桢去美国留学,八年后,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气象事业。后来竺可桢成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许多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且,竺可桢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被称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今天,我们的国家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正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但生活富裕了,也容易让人滋生惰性,贪图安逸。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四十的青年学生整天沉湎于网络,早上睡懒觉,白天浑浑噩噩,一切以“开心”为目的,跟着感觉走,不知理想为何物。由于不锻炼身体,生活散漫,体质明显下降。其根源是没有崇高志向,缺乏毅力。
我们要时刻记住,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不懈地追求。那么,我们该立什么样的志向呢?每一代人不仅要走过自己的人生历程,而且还担负着历史的使命。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的个人志向要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要立志报效国家,立志振兴中华,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个人幸福与贡献社会统一起来,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这样的志向比起那些苟营于一己私利,是何等的光荣与豪迈啊!
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 第2版的文章
守静指收拢烦乱的心,让心灵处于安宁、平静的状态。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诚心诚意地守静,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其主旨和积极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戒除贪欲和诈智,清心寡欲。辩证法认为,静和动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统一。这是太极拳原理,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应有的守静观。......
2023-08-02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讲诚信,就是要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遵守信用、履行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几千年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一直传承至今。诚信不但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道德品质。这就是诚信的力量。诚信具有普世的价值。“明礼诚信”被列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2023-08-02
当时俞伯牙从陆路到达郢都,朝见了楚王,转达了晋主好意。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伯牙离开楚国已经十二年,想尽情观览一下故国江山胜地,准备从水路迂回返回。楚王准奏,命令水师调拨两只大船,一正一副,护送晋国来使。俞伯牙是个风流才子,一路上江山胜迹,正投其怀。伯牙听他对答如流,已有三分敬意。俞伯牙重整断弦,沉思片刻,其意在高山,抚琴一曲。伯牙没有回答,又凝神一会儿,继续弹奏,其意在于流水。......
2023-08-02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本文是《中庸》的部分选段。宋代儒家学者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法,是子思传述孔子之意而加以阐发的文本。......
2023-08-0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于文,必须约之于礼,才算真的有学问。其实,每个人都想成为博学的人,都希望拥有很多知识。陈寅恪[2]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最博学的人。他是一个博学的人,也是我国知识分子风范的典型。以上两人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西方人;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古代人,但他们都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也都是人格品行的典范。......
2023-08-02
慎重持敬,谨终如始。持敬,就是持守恭敬之心。对上级、长辈要尊敬,对同辈要尊重,对事情要慎重,这都是持敬的表现。只有敬,才能慎重其事,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尤其是对待家长和老师,更应该保持尊敬之心。当然,持敬的品质绝不仅仅局限于尊敬老师,凡是长辈都应该尊敬,也应该敬重所从事的工作。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而认真实际上就是“持敬”。给大家讲一个宾主不敬而酿成战祸的故事。......
2023-08-02
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这五代都是偏霸,未能统一。见京娘美貌,饶了她父亲性命,把京娘掳掠到山神庙中。议论了两三日,二人恐坏了义气,将京娘寄顿于清油观降魔殿内,吩咐道士小心供给看守,又去别处访求美貌女子,掳掠而来,凑成一对,然后同日成亲,为压寨夫人。唬得京娘战战兢兢,远远的躲在一边。......
2023-08-02
故事从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卫庄公说起。第二天,州吁预先命令石厚率领五百壮士埋伏于西门外,州吁亲自迎接桓公来到行馆,早已安排好筵席为兄饯行。石厚回家见到父亲,转达了新君敬慕之意。须臾,州吁驾到,石厚导引下车,立于宾位。陈侯准备将二人就地正法。于是将二人分两处监禁,州吁囚于濮邑,石厚关在陈国,使其音信隔绝。石碏当众开启陈侯书信,得知州吁、石厚已被陈侯拘执,专等卫国大夫来处置。......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