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音乐审美中音乐形式、流派及风格的学习音乐形式、流派与风格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但是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又是对于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感受能力的前提条件。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乐器演奏和音乐识谱能力,这些也是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要素最为实质性的能力表现。......
2023-07-04
经典摘录: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刘子全书》)
译文:
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不会片刻离开人的。凡是可以离开人伦日用的所谓道,其实不是道。因此,君子要心存戒惧,唯恐听不到、看不到。道虽然无处不在,但又有时候隐蔽而不可见,有时候很微妙,所以君子要慎独。
心中诚实,能从外表上表现出来,因此,君子要慎独。
道德学问,说到底就是一个慎独。如果做不到慎独,还叫什么学问呢。
只因为畏惧神明,所以要谨小慎微。
谈到慎独,不能不先说说“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人相通,认为宇宙本根就是人伦道德的根源;人伦道德乃是宇宙根本之流行发现。本根有道德的意义,而道德也有宇宙的意义。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的心性与天相通。人是禀受天的德性以成其根本德性的。天人相通的观念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代道学。今天老百姓还经常将“天理”“良心”合在一起说。
正是因为天人相通,人们才敬畏天。有敬畏之心,才有慎独。“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强调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为,亦即西方所谓自律的道德。
万事万物都有当行之理,无时不在,无物不存,这就是道。它存在于事物中,也存在于人心中,表现为人的道德良知。恶念往往在幽暗之中、细微之事里开始萌动,虽然别人不知,自己却知。因此,君子要常存敬畏之心,虽不见不闻,也不敢忽怠。这就是道德修养中所讲的“戒慎恐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道理。如果内心不诚,心中有鬼,必然会在外表表现出来;反之,如果心底无私,外表必然是堂堂正正。所以怎么能不慎独呢,道德的学问,说到底就是一个“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它要求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其前提必须是对天道的敬畏。古人云:“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中得力”[1],“举头三尺有神明”[2],说的都是慎独。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慎独就是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去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以“慎独”而出名的人物,其中,名声最大的大概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了。杨震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被称为“关西夫子”,留下了“清廉诫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来。
清朝雍正年间,叶存仁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3]的当世,在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如何将“私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堂堂正正”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
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我们的品格和思想。太多的时候,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时,我们所代表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自己,而是我们所处的家庭、团队、国家的形象。若不谨言慎行,防微杜渐,极容易犯错误,误人误己。
有个故事,说从前有个秀才,在又饥又渴的赶考途中,经过一片熟透的桃林,只淡淡地望了一眼便又继续低头赶路。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用以充饥解渴,他说:“桃李无心,我心有主。”意思是讲,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是我去偷吃,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慎独”就是要自觉按道德良知去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放纵自己。只有这样来要求自己,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气质、帅气,做人堂堂正正,遇事不卑不亢。而这些外表的特征可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模仿出来的,它必须具备高深的涵养和文化底蕴。试想,一个常常心怀鬼胎,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怎能表现出好的气质来呢?所以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孟子说只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4],才能成为大丈夫。
做到了慎独,就会感到心胸开阔,气度豪迈,心底无私天地宽。然而,慎独需要锤炼,需要积累,需要通过长期的磨练,使之巩固,成为习惯,才能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简言之,积善才能成德。今天,我们有些同学,在学校、老师面前表现很好,规规矩矩,回到家里却判若两人,肆无忌惮,真是应该好好体味一下“慎独”了。
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个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有人认为他是个圣贤。然而,不管怎样,他的慎独精神和治家之道着实值得后人称道和学习。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作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曾国藩日记》中保留有他当时给自己规定的十二项日常课程,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其中关于人生修炼方面的,有五个字。第一个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的不足作检讨。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些,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最为可贵的是,从三十一岁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治家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最后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前624—前607在位),荒淫暴虐,厚敛于民,大兴土木,好为游戏。宠幸一佞臣,名叫屠岸贾。在绛州城内,筑起一座花园,园中起一高台。晋灵公与屠岸贾不时登临高台,或张弓弹鸟或饮酒取乐。一天,灵公和屠岸贾在台上用弹弓打人赌酒,打中眼睛者为胜。人群中有被打掉耳朵的,有被打伤眼睛的,众百姓惊恐乱逃。还有一次,灵公命宰夫煮熊掌,灵公嫌不熟烂,怒而杀了宰夫,命人抬出去扔到野外。晋灵公无道至此。
相国赵盾是一位忠臣,刚正不阿,屡屡进谏,劝灵公礼贤远佞,勤政亲民。灵公充耳不闻,反生忌恨。屠岸贾一边撺掇:“自古臣制于君,哪有君制于臣的道理?这老家伙在,主公没法行乐。”灵公问:“怎么可以除掉他?”屠岸贾回答:“臣有一家人,名叫麑,家境贫寒,臣常周济,感臣之惠,愿效死力。”灵公说:“好,此事若成,记你一大功劳。”
当天夜里,屠岸贾秘密召唤麑,告诉他说:“赵盾专权欺主,我奉晋侯之命,派你去刺杀他。你可埋伏在相国门口,等到五鼓赵盾上朝时刺杀,不可误事。”
麑领命,带了雪花匕首,潜伏在赵府左右。半夜五鼓时分,
麑摸到赵府门首,见大门洞开,堂上灯光影影。
麑潜进中门,躲在暗处,仔细观望,只见堂上有一位官员,朝衣朝冠,端然而坐,正是相国赵盾,因为要上朝,天色尚早,坐以待旦。
麑大惊,退出门外,感叹道:“早听说赵相国乃忠贞慎独之士,果不其然。不忘恭敬,国家栋梁。我若杀死这样的人,对国家不忠;可是,如果不杀,则违反君命,对主上不信。不忠不信,何以立于天地之间?”于是,高声大叫:“我是
麑,宁违君命,不忍杀忠臣,我今自杀,相国保重!”说完,望着门前一株大槐树,一头触去,脑浆迸裂而死。
这个故事《史记》有记载。可见,庄敬、慎独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信念,一种气质,一种魅力。希望我们青年学生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慎独地生活,慎独地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注释】
[1]〔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2]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宋王日休《龙舒净土文》集俗语《竹枝词》:“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3]〔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
[4]《孟子·滕文公下》。
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 第2版的文章
(二)音乐审美中音乐形式、流派及风格的学习音乐形式、流派与风格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但是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又是对于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感受能力的前提条件。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乐器演奏和音乐识谱能力,这些也是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要素最为实质性的能力表现。......
2023-07-04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拒绝说谎的叫做埃默纽的孩子。这个故事对于维尼的影响很大,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培养了维尼诚实守信的美德,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童言是无忌的,但是有时候过于坦率、讲实话也会给维尼带来很多的麻烦,有时候,孩子也要懂得讲一些善意的谎言。......
2024-05-29
诚实守信是男子汉的必备品质,要做到诚实守信,一方面,必须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量力而行,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答应。回到了家,童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任务又交给了爸爸,还说明天就要。如果不能兑现,那就不要许诺。布尔克妈妈对儿子说她“不管”,其实,“不管”才是最好的“管”。所以,提醒各位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诚信负责的时候,别忘了加上一句:“做不到就不要答应。”......
2023-11-24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而当了皇帝的刘邦一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缉季布。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对于他的误解顿时消除了,两人从此成为至交。成长悟语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023-08-26
◎培养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并执行规则。在同玩同乐中获得行为规范,学会控制自己的意愿、情感和行为。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能在内心对帮助自己的人怀有感恩之情,愿意对他人回馈爱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勇敢承担自己的过失,多给孩子一些承担责任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2023-07-19
具有一定专门知识和创新能力、积极从事创新性劳动的人被称为创新性人才。从近几年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来看,富于开拓型的创新性人才是市场上的紧缺人才。在当今的社会竞争中,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缺乏创新性人才,必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必将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见,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提高。......
2023-06-26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少年不仅对好的行为,还要对那些不可以做的、不允许的行为做出情感上的评价。对“不可以”的体验,这就是培养个人在社会中判别道德方向。最主要的“不可以”,这就是不可以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我们认为每个少年对这种“不可以”的体验是道德修养的基本特征。培养道德习惯的第三条规律,是使道德原则与教师促使学生做出的行为互相一致。......
2023-11-22
当我们都在提倡和呼吁当今社会建立诚信、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是否回头思考过:我们自己可先有诚意?有无诚意,我们自己最先知道。即便这样做了,我们也不心安,更没有诚意。“所谓诚其意也,毋自欺也。”做到了真正的不自欺,方可谓“慎独”。人在独处、私宅及非公共场合仍能心怀诚意而不自欺,表现于外在言行则必然是谨慎不苟。古人“不愧于屋漏”,正是“慎独”的体现。杨震的“四知”可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之范例。......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