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梅河口兴华镇发展成果:全镇任务超额完成,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梅河口兴华镇发展成果:全镇任务超额完成,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摘要】:兴华镇地处梅河口市东北部,距市区55 公里。兴华镇党政机关编制23 名,实有17 人。表152020年兴华镇村级、社区情况一览表全镇任务数为13.33 公顷,实际完成14.13 公顷,造林补植333.3公顷,四旁绿化5万株,引导有林农户发展林下经济33.3公顷。全镇各级河长积极开展巡沟河,截至11月底,镇级河长巡河132次,村级河长巡河440 次。2020 年,兴华镇农作物保险1612.6 公顷,上缴保费13.5 万元。兴华镇现在贫困户53户123人,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

【概况】 兴华镇地处梅河口市东北部,距市区55 公里。东北与磐石市接壤,西北与康大营镇,西南与一座营镇,东南与牛心顶镇接壤,辖区面积114平方公里,南北长13 公里,东西宽8.77 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33个自然屯,84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3152户,总人口13007人,其中农业人口12708人,非农业人口599 人,劳动力6356人。兴华镇党政机关编制23 名,实有17 人。其中,大学本科9 人、大专3人、中专6人、高中2人。内设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农村经济管理办公室、财政所。下设站所9 个:民政办、计生办、司法所、派出所、林业站、广播站、水利所、农科站、畜牧站。

【农业】 耕地面积4720 公顷,其中水田884 公顷,旱田3836 公顷,人均0.38 公顷。粮食作物以种水稻玉米为主。粮食总产量11.18万吨,其中水稻5.89 万吨,玉米5.29 万吨。拥有小Ⅰ型水库1 座,小Ⅱ型水库6座,水库塘坝330座。

表15 2020年兴华镇村级、社区情况一览表

【林业】 全镇任务数为13.33 公顷,实际完成14.13 公顷,造林补植333.3公顷,四旁绿化5万株,引导有林农户发展林下经济33.3公顷。

【水利】 围绕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设镇级河长3名、村级河长10 名。全镇各级河长积极开展巡沟河,截至11月底,镇级河长巡河132次,村级河长巡河440 次。制作宣传牌3 块,印发宣传单2000 份,组织各级河长知识培训3 次,同时利用微信、广播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了河道整治工作力度,全年出动人员100余人次,出动钩机、机动车180 余台次,清理河道20 余公里,清理陈年河道6 处。绿化河道沿岸1500 余米,栽种各种绿化树木2000 余棵,栽花10000 余株。在河湖“清四乱”中,共清理乱堆垃圾4 处,垃圾6 立方米。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和专项整治,习惯性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老大验难问题,得到有效禁止,全镇河道卫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河道水生态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新农村建设】 全镇总投资650万元用于凤山村、卫国村和兴华村3个村的“百村示范”建设工程,受益330 户,859 人。拆除危旧仓房100 处,破旧玉米楼74 个,破旧和废弃厕所111个,破旧畜禽圈舍20 栋,迁移柴草垛150 个,破旧杖墙7400 米,破旧棚厦198 个。新建仓房棚厦139个,新建和改造玉米楼85 个,安装铁艺围栏8100米、庭院栅栏9200 米、卫生厕所83 个,打造标准化菜园5270 平方米,完成庭院硬77700平方米。铺设沥青路2.5公里,水泥路2公里,硬化边沟7400 米,新建标准化垃圾箱16 个,打造景观点10 处,其中:红色党建景观点2 处,村标2处,休闲景观6 处;栽植各类花卉7 万余株,铺设草坪4500 平方米,街道绿化6200 米,栽植各类乔木2300 棵,灌木2300 棵。环境整治。投资448.9 万元,发动群众5100 余人次,出动大型车辆1300余台次,实现了65 处水塘、90 公里边沟、68.2 公里、140 处公共场所、0.29 万户的常态化保洁,共清理生活垃圾0.48 万吨,淤泥580吨,畜禽粪污0.73 万吨,拆除废旧房屋10 处,废旧畜禽圈舍69 个。通过随机抽查和月末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各村人居环境进行督导督查,全年完成督导20次,发现和整改问题35 个,约谈相关责任人员45余人次,针对保洁人员“履职不力,工作质量低”等问题,坚持立行立改的原则调整的保洁人员25 人,对各村保洁人员队伍进行优化,极大地提高了人居环境常态化保洁工作水平。

【农村经济管理】 2020 年,兴华镇农作物保险1612.6 公顷,上缴保费13.5 万元。开展村审计共计12 个村,严格按照六步工作法的要求,进行财务管理,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完善了七项制度,受到群众的好评和认可。

【项目建设】 争取省德乐农业联合社技术支持,引进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总投资4000万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年可加工鲜食玉米400万棒;除计划进行网红代货销售外,还与市粮食局沟通,将全镇鲜食玉米产品运往浙江和丽水农产品博览上展销,洽谈代理业务。

【产业发展】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开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克服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影响,加大对产业项目发展的扶植力度,指导蓝天生态牧业投入15 万元,对黑山猪养殖基地进行系统防疫,使其顺利度过非洲猪瘟传染高峰期,成为少数没有全面屠宰的养殖场之一;向上争取资金100万元,扶持新建利鑫畜牧养殖合作社,设计年出栏量3000头以上;引进鲜食玉米加工生产项目,年可加工鲜食玉米400 万棒;新发展13.33 公顷以上特色种植产业2个,新发展农业产业加工项目1 个,新发展养牛专业村1个,新增股份制合作社1 个;嘉瑞家庭农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震宇农业以五味子种植基地和山水环境为依托,初步建成田园综合体,稳步向农旅融合方向发展。

医疗卫生】 镇卫生院1所,床位15 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1 张。固定资产总值100 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3 名,其中执业医师1 人,助理执业医师2人,注册护士2人,其他专业卫生人员8 人。有村级医务室12 个。2019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7%。

教育】 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208 人,专任教师23 人;中小学共1 所,在校生780 人,专任教师9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

公安司法】 发生刑事案件5起,侦破5 起,刑事处罚犯罪嫌疑人2名,共发生行政案件3 起,处罚违法人员3 人;开设巡回法治讲堂12 期,全年累计调解纠纷30 起、开展法律服务350人次。

【民政】 兴华镇现在贫困户53户123人,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但镇党委政府并没有放松思想,为已脱贫且有返贫风险的3 户贫困户办理的最低生活保障。现在市级监测户1 户3 人,边缘户12 户12 人。针对此类人员,全镇逐户进行访查,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安排镇村干部包保,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坚决防止新增贫困现象发生。做好镇村两级脱贫攻坚档案整理更新工作。按照贫困户实际情况对镇、村、户内三套贫困户档案进行全面整理完善,对档案中破损、记载不清、缺少内容的页面进行重新填写更换。及时更新系统信息,使系统信息与一户一档内容相符、与扶贫手册记载情况相符、与贫困户实际情况相符。新建脱贫攻坚档案室一个,镇村两级脱贫攻坚档案全部保存在镇级档案室内,防止户内档案丢失破损后,无法进行更新完善,做到各项基础工作全面精准达标。2020 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全部得到了解决。在吃穿方面,能够保证每户贫困户吃上应季食物,保证每季有换洗衣物;每周都能吃上肉、蛋、鱼等肉食蔬菜、在医疗保障方面,建立完善了健康档案,并对有慢性病的贫困户全部建立了慢病手册,定期组织市中心医院及镇卫生院开展入户诊疗活动。及时掌握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及报销情况;在住房安全方面,全镇53户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了重新鉴定,均取得了住建部门出具的房屋安全等级鉴定报告。所有住房都符合居住标准,房屋鉴定全部为B级。在教育保障方面,没有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全镇2 名符合“雨露计划”补助条件贫困学生均按时足额享受到补助。

【安全生产】 按照“管行业必管安全,管业务必管安全”的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12 次,组织安全培训4 次,组织大型实地演练1 次,开展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12 次。对“一老一小”进行重点排查和跟踪整改,消除重大安全隐患1处。

【信访】 全年处理群众来人来访16 件次,主要涉及土地确权、房宅地纠纷、农村贫困救济等方面,经过耐心调处,全部办结,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交通】 吉沈高速公路穿越境内10 千米,有连镇公路3 条,总里程30 千米;12 个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普及率为100%;全镇共有4趟客运班车,每天客运量达到320人,满足了农村出门需求。

【广电通讯】 广播、电视站1 处,有线电视普及率为100%。邮政局1 处,报纸、杂志合计发行1.45 万份,邮政业务总量4.6万元,纯收入2.2 万元。电信服务网点2 个,固定电话用户230户;移动电话用户1.26万户,互联网用户1300户。

文化建设】 现有农民书屋12个,文艺表演团队13 个;2016 年新建7200 平方米辐射5 个村的党建文化广场;免费为农民播放电影2260 场;共举办文艺活动共3次。

劳务输出】 全年共转移劳动力2600 人,其中出国劳务180 人;全年共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24 期,培训人员达到2500 人,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300个。

【党建工作】 压实主体责任,实现监管效能大提升。盯紧主责主业,组织召开议党会议10 次,民主生活会2 次,认真查摆巡察反馈问题,17 个问题均整改完成,制定《兴华镇党建工作考核制度》等17 项制度,形成常态化整改机制。深入开展村干部履职情况专项整治行动,约谈干部10 人,清退干部2 人。落实“两个责任”,签订责任状28 份,处理违纪党员7 人。切实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融入基层党建各方面、全过程。巩固教育成果,提高组织建设聚合力。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结合“三会一课”开展各类载体活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展知识测试2 次,专题培训4 次,领导干部讲党课16 次。扎实开展基层党员专项治理,组织村党支部书记签订承诺书并认真自查自纠,开展以案促改3 次,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摸排党员队伍,梳理出外出务工党员124人,大病党员27 人,调转口袋党员14 人,基层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筑牢发展根基,打开基层治理新局面。建立党委书记联系点1 个,谋划发展路径,撤换村支部书记、主任,解决发展问题6 个,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扎实做好换届前期准备工作,调整书记3 人,吸收退役军人、致富能人、退休干部8 人进入村干部队伍。以“五带一提升”为载体,成立红白理事会等7 个群团组织,精简了民事调解等基层治理工作。团结最大公约数,建立镇级工会联合会、团委青年学院等新时代群团组织,凝集域内优秀人才,打造了党群同促进、同发展、同提升的工作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各项事业齐发展。以双示范村为契机,辅以高标准基础建设,融合“村规民约”“德治法治”“党史国史”等5个主题,建设了2 处、3000 平方米的主题广场,搭建了综合治理大平台,树立美丽乡村建设新标杆。巩固脱贫成果,开展志愿服务2轮、完成贫困户微心愿18 个,实现产业分红8.6 万元,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霍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