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领导有效性理论在西方占统治地位。情境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不仅决定于素质与行为,而且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工作环境的制约,严格地说是三方面因素的动态组合和综合效应。领导方式连续带理论认为,不能抽象地从其中选择某一种模式作为最好的,或者说某种模式是最差的。菲特勒认为,领导有效与否,主要决定于三种情境因素:职位权力。卡曼认为,四分图理论提出的“高工作”、“高......
2023-08-02
(一)领导归因论
归因论,在领导领域中主要用于研究领导者对绩效不佳的后进下级如何判断其“病因”,并如何据此作出反应。图12-8显示了领导归因过程的基本模型。
图12-8 领导归因模式
此图说明领导归因的主要过程是:领导者根据对后进下级行为表现及所处环境的观察,作出归因的分析与判断(联接关系1);再据归因结果,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联接关系2)。
这个主要由米契尔(T.Mitchell)贡献的理论认为,领导归因过程中存在着先后两种联接关系(分别称为“关联1”与“关联2”)。在首先发生的关联1中,领导者在诊断后进下级问题的原因时,将先观察下级本身的表现,如生产率、出勤率等,再观察环境中的有关因素,如任务难度,工作条件等,然后才会作出归因判断,认为源于内因(如偷懒,没本事等)或源于外因(如任务过于艰巨,运气不佳等)。但在此归因过程中还有两个因素需要提及:一个是观察线索,即人们要考虑所见到的下级行为的差异性(是仅对此项工作还是所有的工作),普遍性(是仅他一人如此还是全体皆然)和一贯性(是偶尔为之或不同时期表现不同还是长期如此)。另一个是领导者的个人偏见,如领导者往往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即把问题归咎于下级自身,这样自己可少担责任,这就是一种偏见。而下级则常倾向于作外部归因,这样上级就有不能推卸的责任了。但若上下级关系密切,彼此相投,两人的归因易于趋同;反之,若关系疏远,格格不入,则彼此归因各异,上级多归于内因,尤指下级懒惰。不仅如此,领导者原来预计某下级成事不足而后来果然表现欠佳,则易归于内因;原来预计下级会有较好表现而其实不然,则易归于外因。领导的管理价值观(即X还是Y理论导向)也属此类偏见。此外,一些个人特点也会引起归因偏见,如妇女、少数民族、学历低、年轻等易促使内在归因。
在关联2中,归因导致相应的行为反应。如把问题归因于下级懒惰,则反应为批评、惩戒、训斥、监控;归因于能力差,则反应为培训和指导;归因于任务艰巨,则是提供方便和工作再设计;归因于倒霉,则给予同情和支持。这过程中也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对后果严重性的认识,认为后果严重,损失巨大时,多半会给予惩戒,而且常常过分严厉;如果以为影响轻微,则反应常为过分温和宽容。另一个起左右作用的因素仍是领导者的偏见,如领导者反应多半着重改变下级的行为而较少重视改变环境,因为前者主要是下级自身的责任,后者则需领导者花力气。
归因论对于加强领导对下级绩效的控制很有启发。若领导能准确“诊断”(归因)并正确“处方”(反应),并能对症下药,自然能手到病除。但要做到如此,必须尽量消除偏见,以便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归因。这方面的另一制约条件是领导者自订的个人规范(如认为“凡是缺勤便一律警告,不管是何种原因”)和组织的有关政策(如规定“职工在工作中不论多大失职不得予以开除”)。存在此种硬性而僵化的制约条件时,领导的作用便为这种制约所代替,领导没有见机行事的灵活处置权,领导效能当然便因之而下降。
(二)魅力领导理论
魅力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是归因理论的扩展。它指的是当下属观察到某些行为时,会把它们归因于伟人式的或杰出的领导能力。豪斯提出魅力型领导者的三项因素:极高的自信、支配力以及对自己信仰的坚定信念。瓦伦·本尼斯研究了90位美国最杰出和最成功的领导者,发现他们有六种共同的能力:有令人折服的远见和目标意识;能清晰地表达这一目标,使下属明确理解;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表现出一致性和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反传统;非常固执而自信;是激进变革的代言人而不是传统现状的卫道士。
那么,魅力型领导者如何来影响其下属?
第一,领导者清晰地描述宏伟前景,这一前景将组织的现状与更美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使下属对前景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领导者向下属传达高绩效期望,并对下属达到这些期望表现出充分的信心。
第三,领导者通过言语和活动传达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并以自己的行为为下属树立效仿的榜样。
第四,领导者所作出的自我牺牲和反传统的行为表明他们的勇气和对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念。
一般来说,魅力型领导者与下属的高绩效和高满意度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高满意度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魅力型领导者对于员工的高绩效水平来说,并不总是必需的。
(三)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
自我领导(Self-leadership)是查理·曼茨和亨利·西姆提出的一种领导的新方法。其特色是:自我领导执行自我激励的任务,以及自我管理必要的工作。自我领导要求员工应用自我观察的行为技巧、自我设定目标、暗示管理、自我回报、效绩来表现以前的活动预演以及自我批评。它还包括在任务中建立自然报酬、关注自然报酬和建立有效的思考模式(例如设想和自言自语)等心理活动。能够自我影响的员工可以利用自我激励和自我导向,圆满完成工作。员工如何学习成为自我领导者呢?答案在于超级领导的支持,也就是能够积极释放下属能力的人的支持。
超级领导(Superleadership)的起点是有关员工的一系列正面观点,例如Y理论,超级领导要求领导自我示范给其他人。超级领导还须与员工进行自我期望的正面沟通,对于自我领导的进步给予回报,并将自我领导设定为单位理想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超级领导是对管理者发展的一个挑战,因为他们必须放弃某些以前学习的直接控制。
有关组织行为学(第二版)的文章
目前领导有效性理论在西方占统治地位。情境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不仅决定于素质与行为,而且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工作环境的制约,严格地说是三方面因素的动态组合和综合效应。领导方式连续带理论认为,不能抽象地从其中选择某一种模式作为最好的,或者说某种模式是最差的。菲特勒认为,领导有效与否,主要决定于三种情境因素:职位权力。卡曼认为,四分图理论提出的“高工作”、“高......
2023-08-02
(一)领导行为测评的作用领导行为测评就是运用科学的领导理论以及实用测评技术,将组织人事工作的实际需要、标准和要求转化为有效测定指标体系和具体测评方案,对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进行科学的检测和评价。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组织人事鉴定和考核过程,是对领导者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测评活动。概言之,领导行为测评就是对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过程中领导行为进行令人信服的科学测评。......
2023-08-02
20世纪80年代,不少美国学者致力于组织文化研究,提出了数种有关组织文化的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基本理论。表14-2中国、美国、日本组织文化比较Z模式的主要内容:1.员工承诺J模式强调终身雇佣制,A模式的特点是短期雇佣制。例如,在作风方面,美国的企业经理崇尚强硬的管理作风、强硬的语言和强硬的行动;日本的企业经理则崇尚同情和体谅的作风、有礼貌的语言、不使人过于难堪的行动,处处以赢得人心为最高准则。......
2023-08-02
图1领导行为四分图三、管理方格理论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基础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工业心理学家布莱尔和莫顿于1964年出版了《管理方格》一书,,并构造了管理方格图(见下图)。因此,领导者的行为也就包括这两个因素。思考:1.简述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在马克开始其新工作时,他先进行了一项为期4个月的关于粉刷事务的直接和间接花费的分析。......
2023-07-30
组织文化成为一种理论,是美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研究和比较日本与美国企业管理的差异后得出的结果,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热潮。美国的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在对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后,认为日本的成功在于日本企业高度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随后,在美国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组织文化的著作。组织文化作为企业精神文明状况的反映,可以说是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2023-08-0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帮助管理者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人力资源是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首要资源,也是管理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组织行为学还进一步帮助领导者懂得领导功能、领导类型、领导素质、领导影响力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2023-08-02
心理学研究与组织行为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有许多问题是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共同研究的课题。组织行为学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组织行为学也需要运用上述学科的这些知识来进一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2023-08-02
传统型组织结构有直线型结构、职能型结构和直线职能型结构等基本形式,现代型组织结构有矩阵型结构、事业部型结构、三维立体型结构等基本形式。直线职能型是目前最广泛的组织结构模型。......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