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知觉的偏差——《组织行为学(第二版)》摘要

社会知觉的偏差——《组织行为学(第二版)》摘要

【摘要】:由于知觉组织结构的存在,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因此社会知觉往往出现偏差。对方的相貌、服饰、气质、言谈、风度、才华等,如果能引起知觉者的好感,就能形成好的第一印象。用定型效应形成的刻板印象去看待面前的人和事,常出偏差。

对人的知觉依赖许多因素,其中有几个主要因素:一是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二是知觉的组织结构,三是知觉情境,四是印象整饰。其中知觉的组织结构,是指知觉者本人所持有的观点、感情与态度。由于知觉组织结构的存在,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因此社会知觉往往出现偏差。常见偏差有以下几种:

1.先入效应

先入效应就是由“第一印象”引起的“先入为主”的效应。两个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第一印象。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有时直接决定着今后交往的状况。第一印象主要来自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对对方的外表与才华的观察。对方的相貌、服饰、气质、言谈、风度、才华等,如果能引起知觉者的好感,就能形成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中掺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和联想因素,难免有表面性、片面性、冲动性和联想性,常常出现偏差。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小看他人等等。第一印象也是可以改变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一个人的情况会日益了解,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了解第一印象引起的“先入效应”作用有实际意义。一方面,任何人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他人产生错误的看法;另一方面,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应该注意在群众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不仅上台之初要烧“三把火”,还要不断积极努力工作,树立领导干部勤政爱民的形象,这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组织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组织中一些犯错误的员工,也不宜将他们“印象定格”,而要看到他们的进步与变化,用动态的眼光来评价员工。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产生的强烈影响。人们对最新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例如,某员工在一年工作中,前11个月都尽职尽责,但12月份表现欠佳,绩效评估时,主管可能受近因效应的影响,对该员工评价很低。最新印象偏差不利于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亦称“哈罗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观察者根据一个人某方面的特征(在观察者看来,这个特征较为突出)来推断他的所有特征。这个特征成为笼罩他的光环,使我们由一个方面就能做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因而晕轮效应也可称为以点概面效应。

4.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的某个个体的倾向。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于某一种人或某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如人们一般都期望某人作为医生、老师或公司的总裁具有其特定的积极的特征,即使他们已经发现他不具备那些特征。用定型效应形成的刻板印象去看待面前的人和事,常出偏差。

知识卡片3-3

刻板印象阻碍女性从事技术工作

工程、科技和信息技术工作中女性人员不足的警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响起。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女性,但是她们中间只有20%完成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学历。“女性在这个领域仍然是少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的四年级学生Azar说,“你能感受到这是什么情景,当我进入一个四五十人的课堂,却只有三四位是女性。”

问题之一是,人们对工程与信息技术(IT)工作人员的印象不符合女性希望中的自我形象。“假如问一位女性如何形容典型的IT人士,她很可能这样描述,一位留着长发的男青年,一边嚼着比萨,一边喝着可乐,在电脑前面坐一整天。”英国工程人员行业协会的负责人Ann Swain嘲弄说。这种担心也被最近一个澳大利亚的新闻报道所支持,这个报道总结说:“这个产业的印象是让女孩子们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因素。”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同时导致很多女性对自己完成工程和技术课程的能力缺乏自信。尽管工程学科的女生和男生的成绩相当,但女性更可能在得到低分时退出这些课程。“学得不好的男生会抱怨教授、课本或课程等种种让他们讨厌的事,”加拿大Calagary大学的一位工程学学生Justyna Draysiak说,“但女孩们常常抱怨她们自己,她们会说‘我真是不够聪明去成为一名工程师,’或者说‘这真的不适合我’。”结果,男生留下来了,因为他们抱怨的是环境;而女生离开了,因为她们抱怨的是她们自己。

5.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个体在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想法与爱好转移到他人身上的一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即认为自己有的特性他人一定也有。例如,有的管理者认为对自己工作的最好奖励是多放一天假,由此他认为员工也如此想。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有的员工可能更愿意多工作一天而多得工资。在组织当中,管理者在协调各种关系时,一定要将各方人员的真实想法摸清楚,否则,以己推人就会有矛盾。

6.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是指个体在认知他人时,常常将其与最近接触到的人和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知觉失真现象。人们对他人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例如,在一组求职面试者当中,对于任何一名具体候选人来说,如果排在他前面的是一个不怎么出色的人,则可能有利于对他的评价,否则,对他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