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理论应着重揭示人的需要系统结构的形成及动态变化规律。“社会环境中动态系统人”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的管理措施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好上下左右之间的社会利益关系,使管理中各系统各层次间的利益与奋斗目标切实一致。......
2023-08-02
人性问题是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十分注意并探讨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他们激烈论争、分歧较大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战国时期的孔子提出“性相近”起,人性思想即有发端。尔后,从先秦时期的人性善恶的辩论,汉唐时期的人性三品说的提出,到宋元时期人性二元论的创立,明清时期人性学说的发展,都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性思想的丰富,并且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人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我国古代人性思想尽管丰富多采,具有很多可取成分,但由于历史局限性,这些理论观点就其思想体系和思想实质来说是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下面简要介绍我国古代几种典型的人性理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前372—前289)对于人性问题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孟子》这部著作中。孟子主张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性向下流一样。同时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里是说,人人都有善的萌芽,君子(统治者)能保持,发展它,庶民不能保持,就丧失它。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孟子还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认为,基本道德——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人只是受了物欲的障蔽,才丢失了这种本心。
总之,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但为善不为善,或是成为君子或小人,则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本人之所为。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则含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孟子的性善说是他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这些确实反映了孟子朴素的民主思想和人民是最宝贵的财富的观点。仁政学说为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巩固封建统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前298—前238)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所以“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就构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荀子在《荀子·正名》中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又在《荀子·礼论》中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讲的“性”,是指人的天赋本质,即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伪”,就是人的加工,“文理隆盛”是指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人为制作的。他把人性看做是自然和社会加工相结合的统一作用的结果。
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非相》)人人都有欲望追求,是性中自有,不待学而有。对这种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为此,要后天的礼义教化,使人由恶变善。因为人性为恶,性、情、欲为人天生之资质,所以,荀子主张,为了治国安民,就必须教化引导,变化性情,节制欲求,积习成善,节欲合道,用礼养欲。若不如此,如果顺从人的性情要求发展,就会变成“禽畜”,引起社会混乱。“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最终的结论。荀子的人性论为他的法治、礼治的政治主张找到了理论根据。
3.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告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名不详,生卒年失。他曾受业于孟子门下,但在人性问题上与孟子有重大分歧,他的观点存于《孟子·告子章》中。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说,曾形象地比喻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这是说人性好比一江湍急的流水,从东面决口,便向东流,从西面决口,便向西流。所以,人的本性无所谓善与不善。
告子主张人不是生来就有善性的。所谓善性是后来经过社会环境的教育塑造成的。人性好比流水,向哪边引导就往哪边流去,这里明确指出了人的社会属性。对于人的自然属性,告子提出“食色,性也”,人性生来都有饮食和男女的欲望,和动物差不多。明确指出食本能与性本能是人的两大自然属性。由此看来,告子在人性问题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他忽视了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地位,错误地把人降到了一般动物的水平,认为人的本性只是食色的本能要求,带有严重的局限性。
我国古代的人性观点是许多先人们对人性理论不断探索的结果。探索中包含了先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和对政治的主张。因此,人性理论一诞生就对当时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我国古代的人性论,虽然从总体上讲,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不能也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性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却为整个人类的认识史积累了认识真理的颗粒,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研究我国历史上人性论的形态及其演变,不仅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理论的思想及其实质,也可以为现代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知识卡片2-2
颜元的人性理论
颜元(公元1635—1704),字浑然,号习斋。我国17世纪著名的唯物论者和杰出的反理学思想家。颜元的人性理论是其反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程朱理学把人性分作“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天理”在人的体现,其大者为仁、义、礼、智,是先天存在的;“气质之性”指人所禀赋的天气地质(注),它与人的物欲有关。“天地之性”纯粹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圣人和凡人之所以不同,在于气禀的殊异。圣人禀气清正,能反躬“天理”不失其善性,凡人禀气浊偏,易为物欲昏蔽而失其善性。因此必须致力修养,“变化气质”,而修养之道则在于通过“习静”(或“主敬”)“去人欲,存天理。”颜元否认人性源于“天理”,否认“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认为“人性皆善,气质非恶,恶由引蔽习染”。
有关组织行为学(第二版)的文章
人性理论应着重揭示人的需要系统结构的形成及动态变化规律。“社会环境中动态系统人”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的管理措施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好上下左右之间的社会利益关系,使管理中各系统各层次间的利益与奋斗目标切实一致。......
2023-08-02
心理学研究与组织行为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有许多问题是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共同研究的课题。组织行为学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组织行为学也需要运用上述学科的这些知识来进一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2023-08-0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帮助管理者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人力资源是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首要资源,也是管理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组织行为学还进一步帮助领导者懂得领导功能、领导类型、领导素质、领导影响力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2023-08-02
各种组织,尤其是企业,都要制定其奖酬制度。奖酬制度是奖酬的设立和管理的规范体系。怎样设计合理的奖酬制度以提高组织的单位成本收益率和员工的绩效,是每一个组织都关心的问题。(一)奖酬制度的重要意义奖酬是满足员工生存、安全等多方面需要的主要渠道,因而是激励的基础,奖酬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理想的奖酬制度,首先要建立理想的工资制度。......
2023-08-02
传统型组织结构有直线型结构、职能型结构和直线职能型结构等基本形式,现代型组织结构有矩阵型结构、事业部型结构、三维立体型结构等基本形式。直线职能型是目前最广泛的组织结构模型。......
2023-08-02
(一)组织变革的概念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改变自身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组织变革的核心问题是效率、效益和员工的满意感问题。因此,组织变革应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另一方面,组织变革要有利于改善员工行为。外部环境导致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组织变革的一种外部动力。......
2023-08-02
当社会交换关系达到公平、互惠时,员工会产生对组织正向的态度和行为,如高绩效、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和低的离职意愿等。基于这种观点,社会交换可能成为个人与组织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等员工态度行为之间的中介,而社会交换关系在员工身上主要体现为其对组织的承诺。因此,个人与组织匹配将通过情感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2023-08-02
也有的观点这样认为,权力和政治之间存在反转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的组织中,展现了权力的政治方面的重要性。组织政治的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组织中的政治只是生活的一个现实。一个组织重组,一个计划内的组织发展的努力,乃至因外部力量导致的一个非计划的变革,都会鼓励政治行为。因为许多组织员工都具有以上的个性特征,而政治行为的表现程度却相去甚远。......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