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留下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有许多“行为管理”的资料供我们择善吸取。在现代管理学中,我们将这种通权达变的管理方法称为“权变管理”。孔子的权变思想,主要体现为把握中庸之道的一个“度”。这里表明人心归向、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留下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有许多“行为管理”的资料供我们择善吸取。

1.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

人性问题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问题有不同的论述。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说”是他的“仁政说”的理论基础,这类似现代西方的Y理论观点。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他在《荀子·非相》篇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又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这种理论与现代管理的X理论认为“工人天生懒惰、缺乏雄心,不愿负责任”的观点是相似的。韩非子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是自然人性论。汉代杨雄认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这又有点近似于现代权变理论的观点。

知识卡片1-2

孔孟思想中的权变管理观

孔子主张在遵循原则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强调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创造性地发展;同时,在处理问题时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而合适的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加以衡量。他称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为“通权达变”。

在现代管理学中,我们将这种通权达变的管理方法称为“权变管理”。管理的权变观认为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不主张存在一种最佳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而是在普遍原理与视情况而定之间有一个折中地带,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孔子的权变思想,主要体现为把握中庸之道的一个“度”。而这个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视实际情况而定。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一是要抓住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只有全盘考虑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才能得出对问题的总体认识,从而作出决策。二是要把握“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方法。懂得权衡轻重变通处理,才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主要是针对决策者面对的决策方法都不尽如人意,而形势又刻不容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对策。三是要避免过分追求“执中”。孟子说:“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意思是说不要刻意追求中道,假如执守中道而无权变就和固执不变一样了。

2.关于“人能合群”的组织管理学说

荀子在《荀子·王制篇》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他认为人能合群(即构成社会组织),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人为什么能合群呢?因为人能“分”(指不同的社会地位、职务),“分”的标准是“义”(即道德)。他指出:“义之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就是说,人有了社会组织,能利用群体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这是一种集体行为管理思想的萌芽。

3.关于治国安邦的领导策略

《管子·心术篇》中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做而民从,则百姓治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要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必须先治民心,安定民心;要想治好民心、安定民心,则必须把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办好。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管理思想。

《老子·六十六章》中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其意思是指管理人民,必须对人民谦逊;领导人民,必须放在人民之后。“圣人”在人民之上(统治),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在人民之前,而人民不认为有妨碍。这样的领导者,天下人民就爱戴他而不厌弃他。

4.关于将帅的心理品质问题

有关领袖或将帅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在我国古代四部兵书及其他典籍中有充分的反映。

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提出统帅三军的将帅具备才智、诚信、仁慈、勇敢、严威五个条件。

孙膑在《孙膑兵法》中写道:“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强调有职权、懂规律、得民心、讲团结、晓情报的重要性。在战争中如此,商战也如此。

5.关于“士气激励”问题

孙膑很重视激励的作用。在《孙膑兵法》中明确指出:“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也就是说,对好人好事要奖,对坏人坏事要罚。他还提出“赏不逾日”、“罚不还面”的及时强化观点。他把“激气”(激发士气)、“利气”(使士兵有锐气)、“断气”(使士兵果断、有决心)、“延气”(有持续作战精神)、“厉气”(鼓励斗志)等列为“合军聚众”、克敌制胜的要务。他认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

韩非的激励观特点是重赏重罚,赏罚分明。他在《韩非子·五蠹》中说:“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汤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6.关于人事管理的问题

孟子在《公孙丑》(下)中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里表明人心归向、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吴子兵法》认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他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关于治军的原则,就是文武兼施,恩威并重。《孙子兵法·行军篇》写道:“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新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取。”

搞好将与士的关系是治军的重要条件。吴起主张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道:“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7.关于能力和人才使用问题

战国时赵国人慎到在《慎子·民杂篇》写道:“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太上。”这段话的基本思想是:人的能力有个别差异;要根据人的能力特点去使用,尽量兼收并蓄,而不能有偏见;要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才会人才济济。老子在《第六十八章》也曾提出善于用人、对人态度谦虚的用人哲理。这些都是丰富的人事心理思想。

8.关于人的行为与时间管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明代诗人文嘉曾用《明日歌》和《今日歌》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二)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自1978年中国引进行为科学以来,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介绍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至1984年,称为引进和介绍阶段。在这期间,国内几家经济类权威刊物如《经济管理》、《外国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杂志等大量地介绍了行为科学的知识;各种现代化管理讲习班都不同程度地讲授了这门科学,机械部系统最为突出,一些工厂组织了研讨会;全国连续召开了两次行为科学学术讨论会。与此同时,对中国要不要研究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不是科学等问题进行了辩论

2.组织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1月至11月,可称之为组织发展阶段。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本来在1983年上半年的两次学术讨论会上就酝酿成立了筹备会,直到1985年1月才在北京正式成立。在成立会上袁宝华讲了话,马洪作书面发言,袁宝华还参加了小组讨论,刘国光、马宾以及中宣部理论局、北京市委、团中央领导等出席了会议。这次会后,有了正式组织,而且是国家一级的学会。随后,北京、上海、甘肃、陕西、浙江、四川、大连等地成立了学会。另外有13个省市成立了筹委会。

3.巩固发展阶段

从1986年起,行为科学组织蓬勃发展,学术研究迅速地、大范围地传播和应用,并且在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此,行为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还出版了不少行为科学专著,创办了《行为科学》杂志,召开了第四次行为科学学术讨论会。

(三)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研究领域

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四个方面。

1.个体行为研究

西方在这方面的研究思路比较窄。一方面从个体的生理、心理所处的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一个企业的管理方法着手,研究如何适应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而这几年我们研究个体行为,一开始就突破了这一点。除了对个体和企业内部的群体进行研究外,还着重从企业外部环境讲行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并且和宏观的大环境联系起来考虑。

2.群体行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对正式群体的研究,如何提高凝聚力是核心。现在比较热的是对企业文化、企业意识和公共关系的研究。另一条是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现在各个企业内出现了许多新的非正式群体,一般的研究都限于对亲族群体和同学、同乡的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上。

3.领导行为研究

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和现状出发,联系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吸取了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优秀成分。从这一点出发,主要研究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树立领导威信,提高领导效率以及如何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4.组织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研究主要有四点:一是制定企业目标与计划;二是将各项工作划分为多项业务;三是将业务分给适当部门并授予各部门相应的职权,制定出协调配合措施;四是满足职工的需要,并激励职工为完成任务而努力。这里面包括一个结构(即组织结构)和四个系统(即评核、奖励、选拔、发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