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小组曲教学与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小组曲教学与训练

【摘要】:但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使用小组曲一般不限制其类型,因为奥尔夫推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所以在其教学中运用各国、各地民歌创编的新型组曲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通常在学习每首组曲中的小乐曲时,会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建构音乐的方式,即从一个短小的动机出发,逐步添加各种音乐元素

课例引导

节奏游戏——快乐的节奏棒

一、教学目标

1.训练幼儿对节奏的反应能力,引导幼儿掌握节奏念读。

2.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活动场地、节奏棒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感受节奏

1.教师和幼儿围坐成一圈,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玩一个节奏游戏。在正式进入游戏之前,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这些有趣的节奏吧!”

节奏型一:

节奏型二:

2.教师引导幼儿用拍手的方式体验节奏型一和节奏型二。

(二)节奏念读练习

1.教师提醒幼儿用柯达伊节奏读谱,一边拍手一边念读节奏:

节奏型一:

节奏型二:

2.加入律动,丰富节奏:

(1)在节奏型一中,教师引导幼儿在每小节第一拍和第三拍处拍地板,在第二拍和第四拍处拍自己的腿。

(2)在练习节奏型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在每小节第一拍和第三拍处拍右边幼儿的腿,在第二拍和第四拍处拍自己的腿,反复练习,至幼儿熟练掌握。

(3)教师启发幼儿将节奏型二想象成一个水车旋转的画面,教师先示范,在“titi”处双手在胸前自上而下做水车旋转的动作,“ta”的第一拍处拍右边幼儿的腿,第二拍处拍自己的腿,“wu”处幼儿双手向上伸直做欢呼状。

(4)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并加入嗓音反复练习。

(三)结合节奏,巩固练习

1.教师将两种节奏型结合起来,进行完整练习。此练习进行1~3遍,直至幼儿熟练掌握。

2.教师引导幼儿一边念读节奏一边传递节奏棒。传递方法:

(1)教师给每个幼儿发一根节奏棒。

(2)根据节奏型一,在第一拍和第三拍处将节奏棒放在右边幼儿的面前,在第二拍和第四拍处拿自己面前的节奏棒。

(3)根据节奏型二,“titi”处请幼儿拿起节奏棒,双手在胸前自上而下做水车旋转的动作。在“ta”的第一拍处将节奏棒放在右边幼儿的面前,在第二拍处拿自己面前的节奏棒。在最后一拍“wu”处,幼儿直接举起双手,不需要拿面前的节奏棒。在最后一拍休止符处,幼儿双手自然放下。

(4)引导幼儿将节奏型一和节奏型二的传递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完整练习,直至每人传递完一圈后,自然结束。

四、教学指导

1.在练习传递节奏棒的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念读的速度不要太快,以免造成节奏混乱。

2.教师可在幼儿练习传递节奏棒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只做动作,并在心里念节奏。

3.在体验不同节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其他身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规律,如拍腿、拍肩膀、跺脚等动作。

理论介绍

一、小组曲的内涵

组曲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组曲也是交响乐五大体裁之一,乐章数量不定,每个乐章相互独立,一般以对比原则组合在一起。组曲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所使用的组曲乐器编制较小,通常只有两三个乐章,每个乐章在长度上也短小精悍。因此,所谓的小组曲,就是与组曲整体结构基本相同,但是其各个组成部分(即乐章)要比组曲里的段落短小得多的一种曲式结构。

二、小组曲的特点

(一)乐章短小精悍,乐器编制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所使用的小组曲编制较小,而且乐章的数量通常较少,只有两三章,每个乐章也十分短小。虽然小组曲与组曲的整体结构基本相同,但其各个组成部分要比组曲里的段落短小得多。

(二)乐器演奏没有特殊要求

小组曲在乐器演奏方面,独奏、合奏的形式都有,但大多数是独奏的形式。相较于一般的器乐演奏来说,这种形式在演奏上虽没有特别的要求,演奏者通常是根据谱子上标注的要求来演奏,但对单手奏双音、双手的独立以及连音等要求都比较高。

三、小组曲训练的类型

通常而言,组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典组曲,由若干风格、速度相互对比的古典舞曲组成,如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另一类是近代组曲,其结构、体裁丰富灵活,可由民歌、歌剧、舞剧片段组成,如爱德华·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彼得·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等。

中国的近代组曲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作品有马思聪的《内蒙组曲》、丁善德的钢琴组曲《春之旅》、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瞿维的交响组曲《白毛女》等。

小组曲也可以分为古典组曲和近代组曲两类。但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使用小组曲一般不限制其类型,因为奥尔夫推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所以在其教学中运用各国、各地民歌创编的新型组曲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四、小组曲建构的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原则是即兴,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总体教学的起点。奥尔夫曾经总结道: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依靠的是发现、发明和探索。演奏者的成长出自“亲自活动造就的听觉”、对有意义的旋律形态的探索,以及整体旋律的形成。

最初,这种建构方法被奥尔夫用在钢琴课上,即学生们学习为给定的或自己的节奏创作旋律,在此基础上创作伴奏,伴奏形式是简单、流动的持续音的运用。随后转到合适的音条乐器上。初期的旋律即兴创作一般使用五声音阶,伴奏部分采用固定音型的形式。这样的建构角度使学生容易入手,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即兴创作旋律的畏惧感。通过反复使用这些创作方法,学生就能够进入短小的个体或群体的动作即兴创作。也可以进行相反的建构过程:学生依据一段动作或者短小的舞蹈的特点唱出一段旋律,并将它移植到合适的有音高或无音高打击乐器上,进行器乐的即兴演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与时俱进的观念引导着更多的传承者。我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传承者们也纷纷在本土化的教学实践中,尽力去发现、发明和探索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策略,来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教学。

五、小组曲训练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引导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进行小组曲教学实践,能够让学习者有机会通过奥尔夫乐器演奏一个个情节相对完整的小型音乐故事;也因为演奏了这样简单、富于艺术效果的小组曲,学习者能有机会接触到风格、速度相互对比的古典组曲,或结构、体裁灵活多样的近代组曲,从而尽早进入音乐艺术的殿堂,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

(二)为学习者未来的音乐创作打下基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小组曲通常被用于学习者学习建构完整音乐的过程。通常在学习每首组曲中的小乐曲时,会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建构音乐的方式,即从一个短小的动机出发,逐步添加各种音乐元素,直至发展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音乐初期就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方式以及完整结构的特点,为未来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例体验

韵律游戏——旋律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幼儿在节奏圈游戏的基础上做旋律圈游戏,训练其多声部听觉和旋律创编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游戏了解和感受小组曲的建构过程。

二、教学准备

活动场地、音条琴。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基本节奏

1.教师示范,边拍手边朗诵,节奏与念词一致。

2.全体幼儿有节奏地边拍手边朗诵,节奏同念词,反复1~3遍。

(二)巩固节奏练习

教师引导幼儿练习节奏时可以加入声势,如“ta”可以用拍手代替,“titi”可以用跺脚代替,使练习更加有趣。

(三)旋律圈游戏活动

1.游戏规则:六人一组围站成一圈,依次按顺时针方向站好。六名幼儿动作和念词同上,并开始变化队形。1号幼儿向后退一步,站在2号幼儿的身后,双手在2号幼儿肩上的节奏,同时根据节奏型即兴创编五音调式的旋律,如:

1号幼儿在“下一个”处往3号幼儿身后移动,然后做相同的动作,唱相同的唱词,环绕一周后(即在6号幼儿肩上拍完节奏)回到原位。当1号幼儿离开3号幼儿身后的位置时,2号幼儿紧跟着移动到3号幼儿身后,模仿1号幼儿的动作和节奏,但要自创与唱词相配的旋律,同样环绕一周后回到原位。其余幼儿如此边做动作边移动,直至每人绕完一圈后自然结束。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可反复1~2遍。

(四)练习为音条琴伴奏

1.教师引导幼儿重新玩游戏,要求幼儿轻声哼唱,并互相倾听。

2.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加入音条琴演奏五声调式的歌曲,使幼儿围成的旋律圈成为伴奏声部,师幼互相配合,完成整首曲子的演奏。

3.教师邀请一名幼儿尝试演奏音条琴,并使其他幼儿围成的旋律圈成为伴奏声部。

四、教学指导

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在稳定的拍律下进行,切记速度不可过快。

拓展练习

1.实践本节课例中的教学活动,体会小组曲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查找一些小组曲曲谱进行学习和分析,并选取合适的素材设计小组曲训练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