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嗓音训练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嗓音训练概述

【摘要】:(一)节奏朗诵奥尔夫认为,音乐最基本的元素是节奏,旋律由此产生。歌唱是离不开嗓音的,在奥尔夫嗓音训练中,歌唱活动的形式极为丰富,歌唱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

课例引导

声音游戏——《母鸭带小鸭》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和听辨有节奏的声音,并喜欢参与嗓音节奏训练。

2.引导幼儿学会用嗓音表现节奏的方法。

3.使幼儿体会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活动场地、音乐播放设备、《母鸭带小鸭》乐曲、小鸭子图片、母鸭头饰。

三、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有点调皮,它想请你们先闭上眼睛,用小耳朵听一听,猜出它是谁,它才肯出来。”

2.教师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鸭子的叫声——嘎嘎,并请幼儿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然后出示小鸭子的图片)。

(二)学声音

1.教师再次用声音表现鸭子嘎嘎的叫声,并且一边模仿鸭子走路一边发出嘎嘎的叫声,引导幼儿用嗓音模仿鸭子的叫声。幼儿可创编动作进行自由练习。

2.教师:“鸭子的叫声是‘嘎嘎’,那鸭妈妈的叫声是怎样的呢?小鸭子的叫声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引导幼儿学会鸭妈妈大声的嘎嘎叫和小鸭子小声的嘎嘎叫。)

(三)游戏活动“嘎嘎大小声”

1.介绍游戏规则:幼儿分组做游戏,每组中一名幼儿戴上母鸭头饰扮演母鸭,其他幼儿扮成小鸭,站在“母鸭”对面。注意:

“母鸭”大声地嘎嘎叫,如:

“小鸭”小声地回应,如:

2.交换角色,将游戏进行1~2遍。

(四)学唱歌曲

1.教师讲述母鸭带小鸭的音乐故事,然后引导幼儿朗诵《母鸭带小鸭》的歌词。

2.播放《母鸭带小鸭》的音乐,教师引导幼儿学唱歌曲。待幼儿熟练掌握歌曲后,教师将幼儿分组,开展游戏活动。

3.每组请一名幼儿戴上母鸭头饰扮作母鸭,其他幼儿扮作小鸭跟在“母鸭”后面,模仿“母鸭”的动作和声音,一边歌唱一边游戏。

4.交换角色,将游戏进行1~2遍。

(五)结束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都变成了可爱的鸭子,还发出这么有趣的嘎嘎声。你们有喜欢的动物吗?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想象,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交流。

四、教学指导

1.教师在表现嘎嘎的叫声时,可以借助奥尔夫无音高打击乐器进行节奏朗诵训练。

2.待幼儿朗诵熟练后,可以不配音乐,适当改变朗诵的速度做游戏。

3.教师在组织“嘎嘎大小声”游戏时,可以加入母鸭和小鸭的动作、表情等,让游戏更加有趣。

理论介绍

一、嗓音训练的内涵及目的

(一)嗓音训练的内涵

嗓音即人运用嗓子发出的声音,既包括说话、朗诵、歌唱的声音,也包括哭、笑、打喷嚏等人自然发出的声音。

嗓音训练是指通过发挥嗓音的特性,以及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等,训练出立体、丰富且具有艺术性的声音,来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和具体事物,从而使人通过听觉来欣赏艺术的美感,同时构成美感形象的艺术。如形容歌唱演员的嗓音甜美清亮,咬字清楚,韵味十足,使听众能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意境等。

(二)嗓音训练的目的

1.塑造良好的声音形象。

不论是甜美、清晰、流畅的语言训练,还是高亢嘹亮或低沉婉转的嗓音练习,都能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塑造良好的声音形象,让幼儿的声音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培养听辨的意识和能力。

在进行嗓音训练的过程中,幼儿不但要注意聆听自己的嗓音,还要注意聆听教师、同伴的嗓音,要努力使自己的嗓音与教师、同伴的嗓音保持一致。由此,幼儿参与嗓音训练活动有利于培养乐于聆听的意识和善于分辨的能力。

二、奥尔夫嗓音训练的课程内容

奥尔夫嗓音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节奏朗诵和歌唱活动。

(一)节奏朗诵

奥尔夫认为,音乐最基本的元素是节奏,旋律由此产生。节奏朗诵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具有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力和美感、增强音乐记忆力、提高表演技能等特点。它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能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加深对语言和节奏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节奏朗诵具有音乐艺术的形式美特征。

幼儿运用嗓音和语气的变化不但能表达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和结构感的词语,还能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节拍、节奏、力度、速度、音色、音量等音乐要素。节奏朗诵没有旋律,这使它可以作为对幼儿进行早期歌唱教育的特殊素材。例如,用幼儿喜欢和熟悉的人名、动物名、水果名等进行节奏朗诵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使其掌握各种节拍和节奏,还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节奏朗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组织节奏朗诵活动时,可以配图、配动作、配乐、配景等,还可以分为单人朗诵、双人朗诵等不同形式,增加朗诵的趣味性。

节奏朗诵的具体内容既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歌谣、歌曲、俗语、游戏语言或者一些用唇、齿、舌和气息振动发出的无意义的嗓音音节。

(二)歌唱活动

歌唱活动不仅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幼儿天生是喜欢唱歌的,歌唱活动不仅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热爱,还能培养他们的音乐美感。

歌唱是离不开嗓音的,在奥尔夫嗓音训练中,歌唱活动的形式极为丰富,歌唱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歌唱能力。

1.歌唱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学龄前阶段,幼儿可以掌握的歌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重唱、对唱、轮唱、合唱和表演唱等。通过这些表演形式还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集体合作意识的形成。

2.歌唱教学的方法:

(1)利用故事性歌曲进行教学。故事性歌曲即歌词带有故事情节的歌曲。此类歌曲由于歌词再现的故事内容与幼儿的表象思维很“合拍”,所以深受幼儿喜爱,如《小兔子乖乖》《采蘑菇的小姑娘》等。

(2)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柯尔文手势是由英国音乐教育家约翰·柯尔文首创的一种身体语言(图2-1),它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柯尔文认为,将音调与手势体系紧密结合,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发出音乐的音高及其所在的调式,更牢固地深化调式记忆。柯尔文手势语包括七个基本音级和两个常用的变化音阶。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do的位置大约和腰平齐,其后的re、mi、fa、sol、la、si、do各音位置依次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约越过头顶。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尤其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常常运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柯尔文手势,从而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歌曲的音高,学会演唱歌曲。

图2-1 柯尔文手势

(3)利用柯达伊节奏读谱法进行教学。在柯达伊教学法中,每一种时值的音符都会用与其对应的一种音节来读谱(图2-2),这是在节奏音节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来的。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能够精确把握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基本表现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正确表现乐曲内容的关键。运用柯达伊节奏读谱法来掌握准确的节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但对幼儿来说没有必要。

二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柯达伊节奏读谱法已经大量运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许多教师都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教授五线谱的过渡环节,或者是放在教唱新歌曲前选出重点节奏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图2-2 柯达伊节奏读谱法

课例体验

声音游戏——《小雨点是快乐的音乐家》

一、教学目标

1.训练幼儿的听辨能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反应能力。

3.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活动场地、音乐播放设备、《小雨点是快乐的音乐家》乐曲、视频资料、洒水壶、树叶、雨伞、水盆、四条不同颜色(如灰色、绿色、蓝色、黄色)的纱巾。

三、教学过程

(一)听辨声音

1.教师和幼儿围坐成一圈。教师播放视频,并对幼儿说:“小朋友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啪,乌云奶奶要过来了。呀!要下雨了。”请幼儿思考:小雨点从云朵上跳下来,会落在什么地方呢?让幼儿闭上眼睛,用耳朵、用心聆听。

2.教师播放视频,先让幼儿闭上眼睛用耳朵去听,在幼儿给出答案后,让幼儿观看视频画面,启发幼儿了解小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观察小雨点

1.教师用洒水壶、树叶、雨伞和水盆模拟下小雨的场景,让幼儿聆听小雨点落下时发出的声音:小雨点落在路上——哗哗,落在树叶上——啪啪,落在装满水的水盆里——唰唰,落在雨伞上——滴滴答答。幼儿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小雨点落在哪里发出的声音。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雨点落在不同的物体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特别提醒幼儿观察小雨点落在装满水的水盆里是模拟落在河里的声音。然后给每个幼儿发一个洒水壶,让幼儿体验并仔细聆听有趣的声音。

(三)学声音

1.请幼儿用嗓音模仿小雨点落下时“哗哗”“啪啪”“唰唰”“滴滴答答”的声音。

2.做“我的身体会唱歌”游戏活动(图2-3)。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不同的声音,如,哗哗——用手拍打肩部;啪啪——用手拍打地面;唰唰——双手在腿上摩擦;滴滴答答——“滴滴”时拍手两下,“答答”时跺脚两下。教师给幼儿留出一些时间,让幼儿尝试用身体其他部位来表现声音。

图2-3 “我的身体会唱歌”游戏活动

(四)学唱歌曲

1.播放《小雨点是快乐的音乐家》,让幼儿感受歌曲的韵律节奏。教师引导幼儿朗诵这首歌的歌词。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跟唱。待幼儿将歌曲练熟后,教师可以加入一些身体动作。

(五)音乐游戏活动“了不起的小雨点”

1.介绍游戏规则。教师拿出四条不同颜色的纱巾。教师:“我们小雨点可真了不起,不仅是快乐的音乐家,还是厉害的指挥家。它让我带来了四条纱巾,灰色的纱巾代表它落在了路上,绿色的纱巾代表它落在了树上,蓝色的纱巾代表它落在了河里,黄色的纱巾代表它落在了雨伞上。”

2.结合歌词,教师将不同颜色的纱巾依次举起时,幼儿用身体模仿“哗哗”“啪啪”等小雨点落下时的不同声音。

3.当四条纱巾全部举起来时,即表现歌词“啦啦啦啦”的内容。

4.结合音乐,教师用纱巾做指挥,幼儿进行全曲的完整演唱。

5.教师可让幼儿当小指挥,进行歌曲演唱练习。

(六)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厉害的音乐家小雨点,它能发出那么多有趣的声音。那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又会发出怎样好听的声音呢?”

教师进行总结,启发幼儿思考小雨点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四、教学指导

1.提醒幼儿注意,当四条纱巾全部举起时,即表现歌词“啦啦啦啦”的内容。

2.教师在创设下雨的情景时,可以加入奥尔夫无音高打击乐器来表现下雨的声音。

3.幼儿跟唱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注意演唱时的情绪、情感。

拓展练习

1.依据奥尔夫嗓音训练对幼儿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思考学习奥尔夫嗓音训练对幼儿的音乐学习以及嗓音的开发会产生哪些影响。

2.实践本节课例中的教学活动,也可自由选取语言素材进行嗓音节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