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班教学如何放与收?

大班教学如何放与收?

【摘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即“放”,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要有效控制和引导,即“收”,尤其是大班教学。

1.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把握新课程理念。

⑴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兼顾统一,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新课改并不否定“两基”教学,而是注重传授“两基”的过程与方法,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要学生在师生互动和主动参与、体验、实践活动中达到“两基”的教学目标。

⑵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过于极端和形式化、机械化。新课改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讲授,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使课堂活动有层次,并因势利导——在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的研讨和提问中,要给予恰当的引导、点评和科学的讲授,但不能否定和扼杀学生可贵的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究的火花,即要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⑶关于课堂教学和评价问题,已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并要求各地制定实施细则,以配合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消除对课改的严重制约。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但并非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仍然要直对,要敢于批评,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

2.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主要工具,是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类已有经验和知识的主要媒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资源,但不是惟一的,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去教,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征,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整合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方法与过程,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陶冶。

3.目前的综合课程主要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和《体育健康》这几个学科。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综合学科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研究、探讨,相互培训、学习,从而共同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和胜任综合学科的教学。同时,已有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综合学科的教师,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关于大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其成因及对策如下:

首先在观念层面上,由于遗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但不是搞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其自主发展,发展特长,或者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相同内容的基础上又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学有所长。这虽然有可能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但只要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并非坏事。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即“放”,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要有效控制和引导,即“收”,尤其是大班教学。对于“收”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分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协助教师管理、组织本组活动秩序,收集本组问题,以加强合作学习的成效;可以利用一定的教具、动作、语言、表情和神态等吸引“放”开的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

其次在物理层面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禁止择校,使学生就近入学规范化,以减轻大班教学压力。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研人员及校领导、广大教师、学生可组成各种形式的研究行动小组,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以问卷、随机座谈、访谈和无意的交谈等形式调研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以随机听课、公开课等形式调研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