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新课程标准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2023-08-12
按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2004年秋季即将实施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6大模块。与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比,新课程标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课程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原课程纲要中只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然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并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最多只能是学习的途径、内容或要求。此外,从教学目标论的视角看,这只是将能力目标进行了分解,分解成“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
2.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例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学科知识不再进行低水平重复,而是从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又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零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3.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大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注意“任务”、“问题”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不要简单重复,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费。
4.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5.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提升信息素养”、“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便是这种思想的凸显。
6.课程地位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而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
7.内容表述方面,原课程纲要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内容的条目,新课程标准不仅列出了内容的条目,而且明确提出了学习应达到的程度(标准),以及例子、建议等。
8.课程实施方面,改学时管理为学分管理(每1个学分相当于18个学时)。总学分为2+2+(X),即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其中必修模块2学分,科目(5个选修模块)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同时要求,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9.课程评价方面,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10.教科书编写方面,强调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强调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
11.新课程标准中还就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12.存在的不足: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间存在“断层”现象。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免成了“空中楼阁”,这就难免事实上还要从“零起点”去考虑问题。同时,“信息素养”一词宜改称“信息素质”,其理由在《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3日三版《e教育》发表的《“信息素质”与“信息素养”辨析》一文中已有论述。
有关新课程中的教学(3)的文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新课程标准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2023-08-12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导建构式”教学模式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呢?下面以海口景山学校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资源型教学软件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整体策略与流程范式。基于资源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软件课堂活动的成功实践证明,“学导建构式”教学模式应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2023-08-01
对这些学生要特别小心,处理的好于不好会都会影响到整个班。最后,与这些学生交流时要有足够的耐心。上面提到的这位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开始时他见到我常是视而不见不理不采,一次我去他们班看到他正在看一本历史方面的课外书,我就坐到了他边上的空位上,他也没理我,我看到书上有一副商代青铜器的彩图,于是说:“中国商代的青铜业真是发达。”......
2023-08-01
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1.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是主动方,学生是被动方,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关系的提出已有很多年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得到体现。1)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2)教师对学生的标准要改变,要有多个标准,因人而异,而不是划一标准。这一过程的体现,就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启导。在现代教学中两者都有其重要性。......
2023-08-01
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了基本理念的变革。......
2024-01-31
面对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我们如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进行数学双基教学呢?(三)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思考创造条件多媒体的开发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数学双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数学双基教学中,在课堂上要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的交流和思想交锋,鼓励开展讨论和各种观点之间的真诚交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
2023-08-12
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科学思维,需要加强物理基本模型的教学,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引入抽象化、理想化模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探讨实际问题。体会物理模型建构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的理想化模型方法。所以,α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