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考成果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考成果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教学,下面,我想说说自己的最新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首先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以致口语讲信息技术都显得不很顺口,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我首先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1.给出信息的通俗定义: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加工处理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知识等。2.给出科学定义: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可以从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方面举几个例子。值得一提的是,讲这两个概念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可以以科学定义而否定通俗定义,通俗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定义,科学定义是为研究问题方便而设的定义,两者只是应用场合不同。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程,实用是最目标,教学的效果不是看学生背了多少,而看学生会做多少。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概念,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的信息基本操作,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的是如下几点: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与高级信息;信息传递媒介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举例;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文字、图形、数字、声音、图像等;与信息有关的操作有: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要结合有关信息的操作深入讲解信息技术。向学生讲清楚,本门课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我们的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同学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二、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思考1.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也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可以任务就更容易设计,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等等。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如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使本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①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②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③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④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⑤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四、信息技术课的发展方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所以,我们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中学生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可能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说一些道德败坏的黑客,人们不是深恶痛绝吗?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信息技术课上的画图程序、photoshop、frontpage等哪一个不是与美术学科息息相关的。我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当然,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还是一个新的内容,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探索、解决,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我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会使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大有作为,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信息时代,公民的文化素质已不局限于读、写、算、说等,信息技术教育素养是公民文化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公民只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他才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他才能溶进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他才会拥有创造与发展的潜在可能。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信息技术课程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中国教育报》李坚《信息基础》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董玉琦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陈至立情感交流在信息课教学中的运用,在高中信息学教学中,经常听到有教师说起现在的学生难管理,不听话,纪律不好。原因很简单,一是学生不重视,觉得信息课可以放松放松,学不好也无所谓;再者是拿学生没办法,学生对信息课教师的话根本不在乎。对于这样的情况加,强课堂常规管理,特别是加强新生刚入校的第一个月时的课堂常规管理,能产生较明显的效果。另外,我们还需要在课堂内外做更细至的工作,在思想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愿意学习,从学习中感到乐趣,其效果远比前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