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中活与实的处理技巧

教学中活与实的处理技巧

【摘要】: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老师们在说课中都谈到这些策略,想尽一切办法让课堂“活”起来。因此,如何发挥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生成性,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实”与“活”的关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之,课堂教学的“活”与“实”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市老师普遍采用主要策略有:(1)让问题进课堂;(2)让合作学习进课堂;(3)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4)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老师们在说课中都谈到这些策略,想尽一切办法让课堂“活”起来。但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仍然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这样的课堂,尽管老师竭尽全力想要把课上得活跃一点,如设计问题导读、观看媒体演示、组织讨论、进行表演等,但课堂上的气氛仍然沉闷,有时眼看学生眼光刚刚露出一点火花,可能因为老师的“话锋一转”刹那间就熄灭了;有时眼看学生就要“热情奔放”起来了,可能就因为老师的“驾驭”而冷却,多媒体成为一种摆设,表演成为课堂上的“作秀”。以致有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

反之也有一些课堂,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课堂秩序失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比如有的语文课过分强化“语文的开放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准确性;过分突出“内容的人文性”,而忽视了文本的科学性;过分表现“课堂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性。于是有人发出善意的呼告:“语文,不需要哗众取宠似的‘新潮’!语文,不需要华而不实的‘热闹’!语文,不需要空中楼阁的‘能力’!”我想在其他学科也会有同样的声音。因此,如何发挥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生成性,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实”与“活”的关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的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个性和人文性,又要注重面向全体和科学性。要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关系:(1)优生的培养与学困生扶植的关系;(2)鼓励、表扬与实事求是的纠正、否定的关系;(3)自主、自由与必要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关系;(4)局部、偏颇的质疑讨论与完整把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关系;(5)固定的课堂时间与变化的教学容量的关系;(6)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

总之,课堂教学的“活”与“实”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求“实”,不是搞“死”,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崔允郭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我认为很有道理。新课程不能回避考试,(当然,考试本身要改革)否则,很难取得社会、家长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