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处理

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处理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关于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讲的,不能理解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我们先来看一个课例:

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教学课文《画家乡》,课文讲述家住平原、山村、海边、城市、草原的五位小朋友从自身的角度夸家乡,分五段。第一段由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朗读从生字到重点词语,语段大意的理解。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就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学习,每个4人小组各选一段,这一活动持续了8分钟。最后选组汇报,老师作了总结,一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完成了。

笔者在现场观察发现,小组探究活动开始的2分钟,学生还能模仿第一段活动一下,其余更多的时间学生在做小动作、聊天,不知该做些什么,而教师又缺少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小组活动、探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过高估计了一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学习方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从不同角度给“学习方式”分类,这里仅举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第一种按学习的形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第二种按学习者控制程度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第三种按学习的内容(新旧知识、经验)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第四种按学习的组织形式分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

关于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任长松作这样的阐述:接受式学习包括被动接受式和主动接受式(接受式探究),探究式学习包括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其中接受式探究是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共同包含的,被动接受式指信息由教师直接提供,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记;接受式探究指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资源中获得;发现式探究指信息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中获得。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理念:(1)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2)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3)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4)要实事求是,探究活动设计要采取符合学校实际、地区特点的形式;(5)从教师的实际情形出发,不搞齐步走;(5)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讲的,不能理解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化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的方式就可以了。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达到最低目标“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需的基础知识,即使用接受的方法也要把知识掌握下来。”这是我市一位优秀教师之谈,我觉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