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反思创新: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

反思创新: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

【摘要】: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批判地审视和分析自我对数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对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对经验的认识,发展自我专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批判地审视和分析自我对数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对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对经验的认识,发展自我专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经验的反省,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教学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这些变化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其中特别是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数学目标的陈述方式等提出了新要求。而数学教师对这些新理念的领悟,新观点的接受,新要求的落实,不是通过短期的学习就能达到的,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必然要经过实践——反思——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目的、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内容进行反思,还要在设计前、设计中、设计后、实施后进行多层次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再编排,对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造重构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更加优化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设计创新的过程。它能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增大教学效益,还能促使教师从“经验性”教学走向“合理性”教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这是教师教学的追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追求。教研如何找到课程改革中的位置教研人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也不是单纯的教育实践主体,但是他们曾经有过丰富的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较深入的行为思考,因此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或预见到教师容易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能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迅速为教师解决问题、解答难题、提供帮助。课程改革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的改革,教研工作者对原有课程框架、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的熟悉,为他们参与、指导课程改革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课改为教研工作者施展才能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课程改革实验前期的各类培训,为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参与课改实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又难以使学校教师一次性地完全吃透课程改革的内在的、丰富的、动态的内涵。在课改实验中,面对教育教学的目标、结构、内容、方式、管理和评价的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教材,会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免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他们希望得到来自各级教研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教研员必须先行领悟课程改革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重构评价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指导。

教研员还应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多媒体和网络等手段,实现在传统教研方式基础上的突破,如各类网上教研活动、虚拟网上教研室等,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在同等条件下,要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这样,教研员才真正起到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操作者之间的纽带作用。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研工作者与教师、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工作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

第一,教研员是教师课改实验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研员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吸纳实践的例证,以完善对课程理论的理解、证明和修正,进一步指导教师的实践。而教师在与教研员的交往中,摆脱过去教学过程中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层次反复,提升其教学研究水平;

第二,教研员是课程改革理论工作者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中介,是理论的验证者和实证材料的提供者,起着对理论的消化、对实践的引导作用,他们将课改理论运用到现实中,内化并因地制宜地细化、改造和丰满这些理论;

第三,教研员与各级教育行政工作者共同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指导、管理和评价,他们依据国家、地方对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共同指导、管理和评价地区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并通过这一过程的导向,进一步引导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课改对教研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教研员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往往比较复杂,相关因素较多,某个具体问题往往会演变为一个涉及面较大的问题。要研究并解决问题,第一,需要不断地回归理论,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对策,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第二,要亲身参与教师的课改实践,与广大教师共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