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行为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行为

【摘要】: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学”无非就是“讲课”,就是由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看来,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与他人交往、与情境交往,在交往中建构知识,在交往中发展情意、塑造人格。为此,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理解“教学”这一概念,以适应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学”无非就是“讲课”,就是由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看作是对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的一种“复制”:通过单向的信息传递使学生接受既定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使年轻一代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概念把教学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有效控制的工具,一种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比较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在新的时代,这种传统的教学观越来越受到挑战。大家都知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它必然地蕴涵着价值判断和道德理想,知识传授不可能成为教学的惟一目的。再者,教学也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拼合。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室中的程式化的“教学”行为,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如学生的厌学等),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同化新知识,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导致对学习内容的死记硬背。

当代认知科学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一反应”的强化训练,而是关于事物意义的积极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种创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现并建构起来的。可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书本上的知识,而应是通过主动选择和主动建构,将新的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并进行积极的反思与批判。这样看来,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与他人交往、与情境交往,在交往中建构知识,在交往中发展情意、塑造人格。在新的时代,教学要超越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单向信息传递,而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积极建构。为此,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理解“教学”这一概念,以适应实施新课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