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对象是社会认知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认知主体一样,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等因素均影响认知主体的社会认知。(三)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在这里,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对于认知者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023-08-01
社会认知发生在个体的思维过程之中,个体的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认知偏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认知的内容与过程。
(一)原有经验
我们原有的经验对社会认知过程有着特殊的影响。原有经验是指个体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和原型,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简洁、明了。如果我们没有关于“聪明”和“大方”的原型,我们就没有办法很快地判断认知对象是否是聪明、大方的人。个体的原有经验还会制约其认知角度,例如面对同一座建筑物,建筑师可能更多地着眼于它的构造和轮廓等,而土木工程师可能更注重于它的建筑材料的质地及工程质量的优劣。
(二)价值观念
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到其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体对该事件的敏感性。F.奥尔波特等人做过一项实验,目的是检测背景不同的被试对理论、经济、艺术、宗教、社会和政治的兴趣。实验者将有关词汇呈现在被试面前,让他们识别。测验结果发现:不同被试对这些词汇作出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背景不同的被试由于对词汇价值的看法不同,识别能力显示出很大的差异。
(三)情感状态
个人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巴特利特(F.C.Bartlett)证实,应征入伍的人由于对即将面临的新环境感到不安,与那些未应征入伍的人相比,他们把军官照片看得更加可怕,并且还能指出哪位军官有较强的指挥能力。莫瑞(H.A.Murray)证实,处于恐惧状态下的人对恐惧更为敏感。在一次实验中,他先让一些女孩做一种很吓人的游戏,再让她们和其他女孩一起判断一些面部照片,结果那些做过游戏的女孩与没做过游戏的女孩相比容易把面部照片判定为更加可怕。情绪饱满的人往往活动领域比较开阔,消息比较灵通;而情绪低落的人则容易把周围看成一片灰暗。菲德勒(F.E.Fiedler)的研究还发现好恶感会影响认知主体对他人个性的认识。当我们对某人怀有好感时,容易在对方身上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个性特点。
(四)认知偏见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经常会影响认知过程的准确性,使社会认知发生偏差。这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
(1)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其实质是把各种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联系的特性予以叠加,统统赋情予认知对象。如果个体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或者是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有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例如,人们相信一个外表迷人的人会更加聪明,或者相信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就不会体谅他人等。
(1)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其实质是把各种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联系的特性予以叠加,统统赋情予认知对象。如果个体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或者是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有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例如,人们相信一个外表迷人的人会更加聪明,或者相信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就不会体谅他人等。
(2)积极偏见(positive prejudice)。认知主体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相关研究表明,无论认知对象是否熟悉,被试对他们的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有些学者解释说,肯定评价就像“奖金”一样,用于别人身上就可以指望获得报偿。每个人都期待着得到别人的承认和接受,因而经常会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意愿,放宽对人的尺度。一些实验证实,积极偏见只适用于对人的评价,当认知对象是不具有人格的物体时,它就不会出现。
(3)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认知主体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认知对象分类,把认知对象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之中。当社会认知涉及个体时,一旦发现他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征加到他的身上。例如,当我们新结识一位日本人后,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日本人注重礼仪的特性。当我们接触认知对象时间不长、机会不多、认识不深入的时候,类化原则最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社会认知。
(4)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和近因效应(proximate effect)。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变,甚至会左右认知主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尽管可以获得多种信息,然而决定印象形成的却是最初的信息,其余信息则被忽略。也就是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相对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远不那么普遍和明显。近因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心理学家发现,在人们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情境时,人们就倾向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从而产生近因效应。当近因效应发生时,我们倾向于注意认知对象的当前表现,而忘记了他最初留给我们的印象。
(2)积极偏见(positive prejudice)。认知主体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相关研究表明,无论认知对象是否熟悉,被试对他们的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有些学者解释说,肯定评价就像“奖金”一样,用于别人身上就可以指望获得报偿。每个人都期待着得到别人的承认和接受,因而经常会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意愿,放宽对人的尺度。一些实验证实,积极偏见只适用于对人的评价,当认知对象是不具有人格的物体时,它就不会出现。
(3)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认知主体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认知对象分类,把认知对象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之中。当社会认知涉及个体时,一旦发现他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征加到他的身上。例如,当我们新结识一位日本人后,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日本人注重礼仪的特性。当我们接触认知对象时间不长、机会不多、认识不深入的时候,类化原则最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社会认知。
(4)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和近因效应(proximate effect)。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变,甚至会左右认知主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尽管可以获得多种信息,然而决定印象形成的却是最初的信息,其余信息则被忽略。也就是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相对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远不那么普遍和明显。近因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心理学家发现,在人们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情境时,人们就倾向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从而产生近因效应。当近因效应发生时,我们倾向于注意认知对象的当前表现,而忘记了他最初留给我们的印象。
(5)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在社会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当我们了解到对方的年龄、民族、国籍以及职业等与自己相似时,最容易作出这种假定。在社会生活中,背景相同的人并不一定有相似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但是,人们却往往根据一些外部的社会特征,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没有新的信息资料,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的结论来代替实际的认知结果。
(6)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关于人格的看法和朴素理论,这是一套关于个人的各种特征怎样相互适应的、没有言明的假定。这种人格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体自己也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伯曼(J.S.Berman)等人把这种人格理论称作相关偏见。这种偏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把认知到的各种特征有规则地联系起来。每个人都依照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特征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例如,罗森伯格等人发现,大学生在形容他们所认识的人时,最经常使用的词汇是自我中心、聪明、友好、雄心勃勃、懒惰等;那些被形容为很聪明的人,同时还可能被形容为友好的,但很少被形容为自我中心的。在这里隐含人格理论发挥了作用:聪明与友好应当并列,而聪明和自我中心则无法构成一个整体形象。
(五)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主体面对同一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关注点。尼斯贝特(Nisbett)向来自日本和美国的被试呈现同一幅描绘水底世界的画面,结果发现日本被试反映画面背景特征的信息比美国被试多出60%,日本被试更多地描述物体间的关系,比如“青蛙挨着水草”;而美国被试则更多地描述物体特征,比如“有一条独自游着的大鱼”。可见,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和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导致认知主体出现了不同的关注点。
(5)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在社会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当我们了解到对方的年龄、民族、国籍以及职业等与自己相似时,最容易作出这种假定。在社会生活中,背景相同的人并不一定有相似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但是,人们却往往根据一些外部的社会特征,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没有新的信息资料,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的结论来代替实际的认知结果。
(6)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关于人格的看法和朴素理论,这是一套关于个人的各种特征怎样相互适应的、没有言明的假定。这种人格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体自己也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伯曼(J.S.Berman)等人把这种人格理论称作相关偏见。这种偏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把认知到的各种特征有规则地联系起来。每个人都依照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特征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例如,罗森伯格等人发现,大学生在形容他们所认识的人时,最经常使用的词汇是自我中心、聪明、友好、雄心勃勃、懒惰等;那些被形容为很聪明的人,同时还可能被形容为友好的,但很少被形容为自我中心的。在这里隐含人格理论发挥了作用:聪明与友好应当并列,而聪明和自我中心则无法构成一个整体形象。
(五)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主体面对同一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关注点。尼斯贝特(Nisbett)向来自日本和美国的被试呈现同一幅描绘水底世界的画面,结果发现日本被试反映画面背景特征的信息比美国被试多出60%,日本被试更多地描述物体间的关系,比如“青蛙挨着水草”;而美国被试则更多地描述物体特征,比如“有一条独自游着的大鱼”。可见,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和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导致认知主体出现了不同的关注点。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
认知对象是社会认知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认知主体一样,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等因素均影响认知主体的社会认知。(三)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在这里,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对于认知者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023-08-01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在海德的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表4-3 朴素归因理论的四种可能性图4-5 弗里茨·海德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维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的成就行为的影响,对成功或失败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例如自豪或羞耻。......
2023-08-01
在身段表情中双手最为关键,从双手的动作上认知他人情绪,其准确率不亚于对面部表情的认知。实质上,对他人性格的社会认知应该是在与他人的实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长期认真的交往才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通常,对他人的社会认知已经暗示了如何选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形式。......
2023-08-01
(一)研究个体行为的几种理论1.个性论个性论又称人格论,它认为遗传、环境、自我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二)影响个体行为发展的因素1.遗传和环境因素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遗传指在受精作用时,父母的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作用。个体出生后无时不在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对行为形成过程的作用,此外每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信仰、文化结构、性格特征等又时刻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
2023-11-01
如图1-13所示,液体在一直径为d的圆管内做层流运动,即Re<Rexp=2320。图1-13 圆管中的层流在液流中取一小圆柱体,小圆柱体的直径为2y,长度为l,并设液流从左向右流动。......
2023-06-15
而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在行为主义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化研究中,社会学习理论者的主要观点是将社会化的过程看作有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用以下三种主要机制来解释社会化:第一,奖励与惩罚。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社会模仿论,认为社会的过程不外乎两方面,即个人创造与个人同化。社会学习理论将模仿视为人类彼此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认为它是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
2023-08-01
它不仅是社会认知的结构和有组织的知识,而且是人们组织有关社会信息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心目中,对特定认知对象存在典型的形象即特定的图式。虽然图式为我们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但图式加工也有缺点。它包括社会事件在发生前后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二)图式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图式对社会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利用图式加工信息社会、解释人际环境。......
2023-08-01
社会认知正是产生、发展于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所谓完形特征又可以称为格式塔原则,是指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并形成完整的印象。图4-3 格式塔原则说明:格式塔原则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当我们对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进行判断时,社会认知的完形特征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认知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判断被称为认知分离。......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