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

【摘要】:到目前为止,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假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朴素的科学家”假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前提是“朴素的科学家”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朴素的科学家,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就像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标。“认知吝啬者”假设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和复杂的。

自从社会认知研究兴起以来,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假设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变。所谓理论假设是指具体的研究范式,是学者们对社会认知特点的总体看法,实质上就是社会认知研究的前提假设。这些理论假设指导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认知研究方向。到目前为止,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假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朴素的科学家”假设

20世纪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前提是“朴素的科学家”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朴素的科学家,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就像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标。在“朴素的科学家”假设的基础上,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认知理论和模型,例如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和H.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二)“认知吝啬者”假设

(二)“认知吝啬者”假设

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并不完全或精确地运用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因此,社会认知和社会判断中会出现大量的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不断深入,社会认知中“朴素的科学家”假设开始向“认知吝啬者”假设转变。“认知吝啬者”假设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和复杂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要想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是非常困难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需要付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轻易付出。人们偏爱使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进行社会判断的策略性加工,这是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根源。

(三)“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

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并不完全或精确地运用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因此,社会认知和社会判断中会出现大量的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不断深入,社会认知中“朴素的科学家”假设开始向“认知吝啬者”假设转变。“认知吝啬者”假设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和复杂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要想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是非常困难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需要付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轻易付出。人们偏爱使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进行社会判断的策略性加工,这是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根源。

(三)“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

20世纪90年代,社会认知的研究假设再次发生转变,认为人是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认为,人有多种信息加工策略可供选择,并在目标、动机、需要和环境力量的基础上对策略进行选择。人能够实用地选取适当的信息加工策略,以应对当前的情境需要,并努力使事情得以完成。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人会更多地注意复杂的信息,进行系统、费力的加工。当目标不存在这种必要性时,人会依赖于认知捷径、简单策略和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决策。总之,人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社会认知的研究假设再次发生转变,认为人是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认为,人有多种信息加工策略可供选择,并在目标、动机、需要和环境力量的基础上对策略进行选择。人能够实用地选取适当的信息加工策略,以应对当前的情境需要,并努力使事情得以完成。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人会更多地注意复杂的信息,进行系统、费力的加工。当目标不存在这种必要性时,人会依赖于认知捷径、简单策略和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决策。总之,人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以适应环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