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人们如何对他人、社会团体、社会角色以及人们自身经验作出判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有时不完整,有时模糊不清,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中,我们还要面临大量需要加工的复杂社会信息。这就是社会认知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2023-08-01
自从社会认知研究兴起以来,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假设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变。所谓理论假设是指具体的研究范式,是学者们对社会认知特点的总体看法,实质上就是社会认知研究的前提假设。这些理论假设指导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认知研究方向。到目前为止,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假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朴素的科学家”假设
20世纪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前提是“朴素的科学家”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朴素的科学家,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就像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标。在“朴素的科学家”假设的基础上,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认知理论和模型,例如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和H.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二)“认知吝啬者”假设
(二)“认知吝啬者”假设
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并不完全或精确地运用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因此,社会认知和社会判断中会出现大量的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不断深入,社会认知中“朴素的科学家”假设开始向“认知吝啬者”假设转变。“认知吝啬者”假设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和复杂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要想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是非常困难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需要付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轻易付出。人们偏爱使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进行社会判断的策略性加工,这是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根源。
(三)“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
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并不完全或精确地运用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因此,社会认知和社会判断中会出现大量的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不断深入,社会认知中“朴素的科学家”假设开始向“认知吝啬者”假设转变。“认知吝啬者”假设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和复杂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要想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是非常困难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需要付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轻易付出。人们偏爱使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进行社会判断的策略性加工,这是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根源。
(三)“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
20世纪90年代,社会认知的研究假设再次发生转变,认为人是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认为,人有多种信息加工策略可供选择,并在目标、动机、需要和环境力量的基础上对策略进行选择。人能够实用地选取适当的信息加工策略,以应对当前的情境需要,并努力使事情得以完成。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人会更多地注意复杂的信息,进行系统、费力的加工。当目标不存在这种必要性时,人会依赖于认知捷径、简单策略和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决策。总之,人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社会认知的研究假设再次发生转变,认为人是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认为,人有多种信息加工策略可供选择,并在目标、动机、需要和环境力量的基础上对策略进行选择。人能够实用地选取适当的信息加工策略,以应对当前的情境需要,并努力使事情得以完成。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人会更多地注意复杂的信息,进行系统、费力的加工。当目标不存在这种必要性时,人会依赖于认知捷径、简单策略和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决策。总之,人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
有关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人们如何对他人、社会团体、社会角色以及人们自身经验作出判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有时不完整,有时模糊不清,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中,我们还要面临大量需要加工的复杂社会信息。这就是社会认知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2023-08-01
认知对象是社会认知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认知主体一样,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等因素均影响认知主体的社会认知。(三)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在这里,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对于认知者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023-08-01
社会认知活动离不开认知情境,认知客体、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关系等借助认知情境得以体现,比如空间距离影响认知主体对他人关系的判断,背景环境引发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行为的想象等。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空间距离构成了一个情境因素。一般认为欧洲人喜欢保持远距离交往,而阿拉伯人和非洲人则喜欢保持近距离交往。......
2023-08-01
在此之前,1952—1954年,奥斯汀每年在牛津大学以“语词与行为”为题讲课,所讲范围与在威廉·詹姆斯讲座上讲的差不多。[50]在以上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奥斯汀论述了他关于言语行为的基本理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语谓行为和语用行为的区别实际上具有一种“特殊理论与一般理论”[51]的关系。......
2024-01-22
在身段表情中双手最为关键,从双手的动作上认知他人情绪,其准确率不亚于对面部表情的认知。实质上,对他人性格的社会认知应该是在与他人的实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长期认真的交往才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通常,对他人的社会认知已经暗示了如何选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形式。......
2023-08-01
一类是社会要素的内部结构及其相关制度,如家庭,其内部的构成,家内人际关系及其规范、家庭与同其有联系的社会要素的关系。职业规定并影响人们的社会身份,决定个人、群体、集团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总之,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及其演变历史,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奥秘。......
2023-07-0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其1930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提出了儿童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品德心理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论的简要评价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以下规律: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呈阶段式发展的,这些阶段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2023-11-06
社会认知正是产生、发展于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所谓完形特征又可以称为格式塔原则,是指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并形成完整的印象。图4-3 格式塔原则说明:格式塔原则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当我们对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进行判断时,社会认知的完形特征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认知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判断被称为认知分离。......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