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对象是社会认知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认知主体一样,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等因素均影响认知主体的社会认知。(三)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在这里,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对于认知者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023-08-01
社会认知涉及很多相关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如自我、角色、态度和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离不开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而社会信息加工与社会认知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它贯穿于社会认知的全过程。那么,社会认知与其他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应该如何区分呢?本章所讲述的社会认知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可以凭感官觉察的特征。相对而言,仪表(appearance)是一种静态的外部特征,而表情(expression)往往是通过一种动态过程所流露出来的。
在人的各种特征中,仪表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人的具体形象。当我们初次和一个人接触时,他的相貌、衣着、高矮胖瘦、肤色以及肢体等情况,会决定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我们通过把对方的各种物理特征加以整合,很快就会对他作出一些判断,无论这种判断是否准确(见图4-2)。对于仪表的认知是通过感官活动进行的,但是认知主体的经验、知识和性格等也会影响这种认知活动。在我们的社会认知活动中,我们通常不会把他人的仪表特征看作简单的物理现象,而倾向于认为仪表有可能向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试图从中发现其所代表的含义。例如某人衣着朴素,我们极有可能会推论他要么生活节俭,要么经济条件差。
图4-2 仪表
说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我们最先认识到的往往是对方的仪表,并据此判断对方的内在品质。
表情一般可以分为面部表情、眼神、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四个部分。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以面部肌肉的变化作为标志,通过观察面部肌肉的各种变化来判断人的情绪是可能的。埃克曼(P.Ekman)认为,人们能够比较准确地从面部表情上辨别出各种情绪,包括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懊悔等。不过人的面部表情所能显示的情绪不止以上六种,个人的情绪体验也往往不是其中单独的某一种,而是多种情绪的混合。此外,以上六种情绪还以高低强弱的眼神(expression in one’s eyes)的情绪表达功能为我们所熟知,我们经常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口”,在人的社会认知活动中,一般不应该忽略眼神的奥妙。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又称姿势。个体的情绪可以在身体姿态的变化中流露出来,例如低头、颤抖等。在身段表情中双手最为关键,从双手的动作上认知他人情绪,其准确率不亚于对面部表情的认知。语言表情(speech expression)不是指语言本身,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声调、节奏等特征,这些被看作一种辅助语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别人说话的方式来判断其内心状态,所谓“听话听音”就是对这种经验的总结。有些时候,语言表情所传达的信息比语言本身更加可靠。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性格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除了包括情绪反应之外,还主要包括意志反应特征。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必须了解他对各种社会现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有关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从如上论述可以看出,通过仪表或表情判断出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了解了某人的性格,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倾向于从其他人的情绪表露,甚至是相貌上判定其性格。这种认知倾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相对准确的性格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需要收集有关客体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实质上,对他人性格的社会认知应该是在与他人的实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长期认真的交往才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认知主体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对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等。通常,对他人的社会认知已经暗示了如何选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形式。例如: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良好的品质时,我们倾向于与之建立亲近的关系;当我们认为某人的性格不好时,我们很可能对他产生反感和疏远的态度。人们愿意与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接近,所以,当人们选择交往对象时,非常注意对方与自己的相似点,因此,相似性认知构成了认知主体与他人关系认知的重要部分。估量他人之间的关系状况,也是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方面,此外人际关系认知还包括确定某人在群体中的社会位置。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
认知对象是社会认知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认知主体一样,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等因素均影响认知主体的社会认知。(三)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在这里,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对于认知者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023-08-01
社会认知正是产生、发展于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所谓完形特征又可以称为格式塔原则,是指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并形成完整的印象。图4-3 格式塔原则说明:格式塔原则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当我们对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进行判断时,社会认知的完形特征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认知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判断被称为认知分离。......
2023-08-01
社会认知发生在个体的思维过程之中,个体的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认知偏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认知的内容与过程。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变,甚至会左右认知主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一些实验证实,积极偏见只适用于对人的评价,当认知对象是不具有人格的物体时,它就不会出现。认知主体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认知对象分类,把认知对象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之中。......
2023-08-01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成像技术为自我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差异找到了更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从神经机制的层面呈现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中国人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联系,母亲作为重要他人是自我概念中重要的成分,因而出现了相同的神经机制。......
2023-08-01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以及人格发展理论在当今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化”与“自我”等章节中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华生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东西上面。这一学派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动机、自我等研究领域中有较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动机问题。......
2023-08-01
个体的社会化并不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结束,它会在人的一生中进行,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四)成年期的社会化大量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预期社会化是为未来角色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尽管预期社会化跨越了整个生命周期,但预演未来的成人角色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2023-08-01
有关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人们如何对他人、社会团体、社会角色以及人们自身经验作出判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有时不完整,有时模糊不清,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中,我们还要面临大量需要加工的复杂社会信息。这就是社会认知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2023-08-01
社会认知活动离不开认知情境,认知客体、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关系等借助认知情境得以体现,比如空间距离影响认知主体对他人关系的判断,背景环境引发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行为的想象等。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空间距离构成了一个情境因素。一般认为欧洲人喜欢保持远距离交往,而阿拉伯人和非洲人则喜欢保持近距离交往。......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