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我概念的结构,是指自我概念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事实上,三分法是将二分法中自我认识囊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体验分化出来,构成三分法中的自我情感部分。目前的许多调查研究中,人们多以三分法来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即将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个部分。......
2023-08-01
刚出生的小宝宝知道自己是谁吗?他能感觉到自己与家人和周围的玩具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吗?为什么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咬自己的手指头直到咬疼了、咬哭了呢?原因就是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要有健全发育的大脑;二是人必须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他人与自己的语言、表情等交流。
案例:
小然然刚生下来有5个月了,经常把自己的手伸在眼前凝视,似乎是在观察皮肤的纹路,又好像是在观看奇异的手指。啼哭的时候她会把手指伸到自己的嘴里,玩耍时也会,不断地吸吮,似乎是要得到与吸吮母乳一样的满足。这时的然然并没有把手指当作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是当作一个玩具,说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
随着然然月龄的增加,有一天她终于不把手放在嘴里了,这是一件令然然爸爸妈妈高兴的事情,说明“自我意识”出现了。这多半是因为她曾经把手放在嘴里无意间咬了一口感到了疼痛,才开始觉察这是自己的身体并非无关的玩具或其他东西。
8个月的然然十分容易啼哭,妈妈为此很着急,因为不知道她是哪里不舒服——可能是肚子饿了?可能是尿床了?婴儿最初的啼哭并不是故意的,这只是他们和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通过啼哭,然然得到了妈妈的帮助,解决了自己的需要,逐渐认识到妈妈是解决问题的媒介。以后当需要出现时,她就会用啼哭作为向妈妈求助的信号。这时的然然开始认识自身和别人的关系,这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
然然的妈妈是个很好的启蒙老师。她在与孩子互动时,经常不断地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一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是增进记忆的重要方法,十分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育。后来,然然逐渐学会用语言来和妈妈交流,常常温柔体贴地说:“妈妈,我爱你!”
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也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
由然然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将经历三个阶段: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物-我知觉分化。1岁末时,幼儿开始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或结果产生了分化。比如,推球,球滚;拉床单,床单挪位,床单上的小猫吓跑了。这是在物-我感觉分化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动作和与动作相联系的外物的分化知觉。
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出现最初的随意动作。幼儿开始觉察到他所做的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客体,尤其是物理性客体)主体意识。
·人-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对人微笑;二是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对人微笑,3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的微笑,表明婴儿对他人刺激发生了反应,这是一种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
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婴儿认识他人的形象比认识自己的形象出现得更早。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对不同的他人作出不同的反应,从镜中认识父母的形象。7、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注镜中的自我像,10个月出现与镜中自我像玩耍的倾向,能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1岁零8个月开始能区分同伴,包括从照片上区分。2岁零2个月的幼儿能准确认识镜子里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
·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语言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自我的信息。1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词语(名字)联系起来。同时,发展起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感觉的意识。“我”这个词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发展起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3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感。
婴儿知道自己是谁吗?
1972年,阿姆斯特丹(P.Amsterdam)运用盖洛普(G.Gallup)在黑猩猩实验中使用的“红点测验”来研究婴儿的自我意识。在不让婴儿觉察的情况下,在婴儿(3~24个月)的鼻子上涂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见图3-11)。阿姆斯特丹假设,如果婴儿在照镜子后能立即发现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表明婴儿已能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区别开来。24个月的婴儿几乎都会利用镜子去抹掉不属于自己的“红点”。
图3-11 婴儿照镜子
实验研究表明,婴儿对自我形象的意识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游戏伙伴阶段。婴儿看到镜中自己的映像后,对着映像微笑、发声,拍打镜中的映像,还会到镜子后面去找那个并不存在的人。第二个阶段是退缩阶段。婴儿见到镜中的映像似乎感到害怕,从镜前退缩。此时,有些观察家认为婴儿的自我认知迹象已经初露端倪,如有的婴儿见到自我映像似乎显得害羞、窘迫,有的则似乎在自我欣赏。但阿姆斯特丹则认为,婴儿的这些表现很可能在模仿成人照镜子时的模样,不能说就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第三阶段是自我意识或自我认知的出现阶段。婴儿一见到镜中自己的映像,立即去触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而不是去碰镜中映像的鼻子,24个月的婴儿几乎都有这样的表现。
(2)心理因素
自我过程是影响自我意识形成、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它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中,自我评价对自我意识有较大的作用力。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实现。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自我估价是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我能力或平直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我观念的过程。自我评价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我过程的一部分,其本身的发展变化也就影响了自我意识的变化。自我评价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使自我意识出现相应的波动。
2.社会因素
社会学家米德(Mead)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按照米德的观点,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路和情感的总和。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感情的总和。杜亚松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得分高者对家庭环境各方面的评价都高于自我意识水平低者。
国外不少研究者发现,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但也有研究表明,父母分居、离异对儿童自我意识并不产生远期的负面影响,国内学者苏畅、钱秋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很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映。哈特(J.A.Hattie)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满意度、教育、兴趣、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与孩子的自我概念显著相关,如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关注持积极的态度,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发展。一些国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教育兴趣、适度控制和接受性与子女的自我意识显著相关。我国港台地区学者卢钦铭、陈李绸、张春兴等发现,学生愈感觉父母用关怀、奖励、宽容、赞赏、爱护、温暖和高期望的态度来管教他们,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愈高。劳(S.Lau)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8~13岁)的评价,尤其是母亲的评价与儿童自我意识明显相关。父母评价的一致性与儿童自我意识明显相关。父母教育不一致的儿童的自我意识低于父母教育一致的儿童。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好于非独生子女,两者在自我意识多个因子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2)学校环境
按照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此时在学校里,儿童会发展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在家、在学校或与同伴一起时体验到消极的经验,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从而产生自卑感。这时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业成绩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生交往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行为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中的诸多心理因素如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等影响深刻。国内学者林崇德等人的研究发现,处于冷漠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低于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对个体社会化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力,必然也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宗教团体、风俗禁忌、习惯传统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自我意识中。在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就可能形成共同的自我意识成分。这在跨文化研究中有明显的例证。例如,美国的儿童更为积极、主动、进取,敢于向环境中的问题挑战;而墨西哥的儿童更为被动、驯良、忠顺,忍受环境压力而不去改变它们。
(二)性别认同: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当一个小宝贝睁开眼睛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时,她看到自己身上淡粉色或是嫩黄色的小衣服,看到小床边各种可爱的洋娃娃,听到有人喊一个温婉、柔美的名字……她绝不会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更不会知道自己是个女孩子!当小家伙还什么都搞不清的时候,她已经被大人带入了一个女孩子的世界,大概要到2岁的时候她才会知道自己与幼儿园或邻居家的男孩子是不同的,到了4~7岁的年龄段,她会开始理解性别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属性,包括孩子们喜欢的宠物和卡通动物在内。在这之后她会在某种文化、教育背景下自然而然地学习怎样做一个女孩儿、女生和女人。
性别认同是自我意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个体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且采取与性别相符的行为。对于性别的认识过程,心理学家们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于自己性别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同性父母的自居作用来完成的,即儿童通过想象或模仿,将自己置身在其同性父母的地位上,以他们自居模仿他们的行为包括衣着、举止等。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自居作用在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它也很好地解释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儿童性别认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而实现的。他和弗洛伊德所见略同的是,都认为儿童要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来完成自己的性别相符行为;所不同的是,班杜拉所强调的是获得中,当儿童做出性别相符行为时,父母的鼓励、支持和称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促进、维持了行为的继续产生,也就是行为强化在儿童自我认同获得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性别边缘:关注同性恋
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是由德国医生本克特(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地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不同的吸引。”
同性恋问题一直广受争议,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随着卫生组织日积月累的经验性研究、跨文化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在修改后的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分类中删除(世界卫生组织,1992)。这一分类方案的前言中指出:“一种分类也是一个时代看待世界的方式。无疑,科学的进步和运用这些指导手册的经验,最终将会要求修改这些指导手册,跟上时代。”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心理学系坎摩尔(Douglas C.Kimmel)博士认为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的决定可以被理解为出于三个理由:首先,那些公开其性倾向的同性恋者出现在生活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的社会中,而且他们和异性恋者一样,融入这些社会,过着建设性的有意义的生活。其次,经验性科学研究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同性恋不是一个病理学整体。再次,西方心理学界已经开始认为,性倾向是正常人类多样性的一个方面,并且其他文化中有着一系列不同的社会态度,提示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正常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除非存在着强烈的反对这种行为的宗教偏见。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
所谓自我概念的结构,是指自我概念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事实上,三分法是将二分法中自我认识囊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体验分化出来,构成三分法中的自我情感部分。目前的许多调查研究中,人们多以三分法来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即将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个部分。......
2023-08-01
它不是各国经济的简单数量合成。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产物。(二)资本国际化时期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又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因此,在统一的世界市场里,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遏制的世界经济体系。......
2024-10-25
第一节哈萨克族历史形成及发展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的古老民族。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哈萨克族名的全部含义应理解为“广袤草原上自由迁徙的勇敢、自由的人们”更为确切,能够更客观反映出哈萨克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的事实。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哈萨克族的形成与白帐汗国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2023-11-30
本章学习目标:3.1 理解并描述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3.2 理解并举例说明影响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3 理解自我知觉理论的概念3.4 掌握自我觉知的概念3.5 掌握自我图式的概念3.6 理解自我服务偏差的四种情况及其概念,并举例说明3.7 掌握自尊的概念及种类3.8 理解并掌握影响自尊的因素和提升自尊的手段3.9 理解自我提高的概念3.10 掌握自我效能的概念3.11 理解并举例说明东西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的差异例一: 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不同选择。......
2023-08-01
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者。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师”字。首先,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础。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到了周代,我国已经设有专职官师氏,并有大师、小师之分。最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这样,就由从事脑力活动的剥削阶级中分化出了教师。......
2023-10-22
如图5-1所示,系统分析就处在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当时主要以管理问题为主要应用对象,系统分析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和关键阶段,负责这个阶段的关键人物是系统分析人员,完成这个阶段任务的关键问题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目前,系统分析作为一种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广泛地运用于研究领域之中。......
2023-07-15
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薛捍勤被任命为首任中国驻东盟大使。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双方设立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卫生合作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东盟领域合作。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11-28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首先,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最后,自我意识还具有独特性。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二)自我概念的功能1.自我一致性的维持一致性维持功能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人们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并且相一致的。行为不良已经成为他们不良自我概念的合理印证。而且,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