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我概念及功能:社会心理学洞察

自我概念及功能:社会心理学洞察

【摘要】:(一)自我概念的特点首先,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最后,自我意识还具有独特性。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二)自我概念的功能1.自我一致性的维持一致性维持功能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人们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并且相一致的。行为不良已经成为他们不良自我概念的合理印证。而且,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

首先,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的。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是社会意识内化于个体头脑之中的结果。从玛格丽特·米德(Mead,1935)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中(见图3-9),我们就可以看出,生活于不同的社会意识环境中的人具有不同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认知。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个体,其自我意识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一定社会意识的烙印,如果个人从小脱离社会,没有社会化的过程,他就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例如狼孩、熊孩等,他们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社会意识环境的熏陶,只能被称为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图3-9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阿拉佩什(Arapesh)是个“阴性”社会,阿拉佩什男子并没有养成对女子颐指气使的习惯,也没有要求女子对他们唯命是从。在他们的观念中,男女之间不存在天赋的差异。而蒙杜古马人(Mundugumor)却走向另一极端,无论男女,文化强调他们都应具备一种勇猛刚强的性格特征,以至完全摒弃了那种温柔的特征。

其次,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自我意识为人类所独有,使人类能够将自己与客观世界区分开来。人类一旦有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认识,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适应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最后,自我意识还具有独特性。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而每个人在事物的认知水平、体验能力以及行为调控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使得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必然呈现独特性。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1.自我一致性的维持

一致性维持功能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体的现实生活总是富于变化的,但是人们的反应却是按一贯的方式进行的,使得个体产生一种活动上、行为上的恒同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我意识把自己看成一个统一、连贯的实体,从而产生了维护这种一致性的强烈动机。如果破坏了这种连贯性,个体就会产生不安的感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身材、性格和气质等特点来装扮自己,从而在穿着上表现出一定的风格。这其实就是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形象意识在支配着人们的装扮方式和购物行为。如果由于外在因素而突然改变了这种着装风格,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

人们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并且相一致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消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放松自我约束。

金盛华(1982)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工读学生和进入少年管教所的失足青少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需要特别关注的“破罐子破摔”现象,当青少年给自己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时,他们会放松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不再在意自己的名声。行为不良已经成为他们不良自我概念的合理印证。显然,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时,“好人”的自我概念也会使人倾向于做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而且,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经验解释

解释功能是指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在怎样的自我概念背景下作出评价。同样的经验对不同自我概念背景的人,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人们的自我概念背景不同,对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就有了不同的解释。

梅德维克(Medvec,1995)等人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奥运会上银牌得主感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一般认为,银牌获得者应该比铜牌获得者感觉好。但是,实验的结果却证明:银牌获得者的感觉比铜牌获得者的感觉差。说明决定获奖者对成绩的情绪反应的因素不是客观成绩本身,而是获奖者如何解释自己的成绩。如图3-10所示,银牌获得者会设想如果他们在策略上作一点改变,或是再努力一点,他们就能得到金牌,因此他们用失败来解释自己的银牌成绩,导致他们自身的感觉是“虽胜尤败”,为此他们对胜利的喜悦体验反而不如铜牌获得者。

图3-10 不同获胜者在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大小

来源:乔纳森·布朗.自我[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是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金盛华(1993)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现,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常(role deviance)的结果。差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外部评价与对待都偏离应当被鼓励和提升的学生角色,差生的成绩落后是一个新的自我一致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这个自我一致的系统中,成绩落后是差生自己期待得到的结果;教师、家长和同学也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成绩。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再愿意更努力地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为此,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在儿童教育中具有尤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作用不仅在现在发生,而且影响着儿童自我的发展方向,罗森塔尔效应更是验证了自我概念的这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