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结构及发展

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结构及发展

【摘要】:所谓自我概念的结构,是指自我概念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事实上,三分法是将二分法中自我认识囊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体验分化出来,构成三分法中的自我情感部分。目前的许多调查研究中,人们多以三分法来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即将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个部分。

所谓自我概念的结构,是指自我概念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自我意识内部各要素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在对待自我意识包含哪些结构元素方面意见却不尽相同。

(一)国外研究学者

詹姆斯提出的是一个“扩大的自我”。这个“扩大的自我”包括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罗杰斯(C.Rogers)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我(I)、客我(me)的概念整合到了一起。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深入探讨了自我结构。他把自我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社会学家库利(Cooley)、米德(G.Mead)和心理学家沙利文(H.S.Sullivan)从自我形成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理论。

库利提出,自我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并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变化。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人对其的反应所决定的,库利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reflected self)或“镜中我”。米德也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

背景人物

库利(Cooley,1864—1929)(见图3-8),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先驱。1890年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后,库利进入密歇根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并在1894年以论文交通理论》(The Theory of Transportation)获得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1918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其主要著作包括《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1909,1922)、《社会组织》(1909)、《社会过程》(1918)。

图3-8 库利

西方对自我意识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的理论还有很多,但以上几种观点最为典型,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论证了自我意识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心理结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自我意识各构成元素的特点。

(二)国内研究学者

在我国,心理学者们对于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分法、三分法。持两分法的学者认为,意识和自我意识作为人的主观活动的高级形式,深刻地体现着人类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改造环境这样一个本质属性。所以,自我意识也必然包含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即人的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评价等)和自我意向(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等)两个辩证统一的大方面。

持三分法的学者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所构成的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知即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等;情即自我情感,包括自我感觉、自我体验等;意即自我意向,包括自我控制、自我掌握等。事实上,三分法是将二分法中自我认识囊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体验分化出来,构成三分法中的自我情感部分。这种划分方法较二分法而言,更加明晰,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 自我意识结构分析表

综上所述,对自我意识结构划分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划分。目前的许多调查研究中,人们多以三分法来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即将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个部分。